玉树地震伤员本土化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2-02-07 00:41吴学华李小麟段艮芳陶庆兰黄雪花朱仕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玉树伤员藏族

吴学华,李小麟,段艮芳,陶庆兰,黄雪花,朱仕超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系,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给受灾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变化[1]。灾后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以分离症状、创伤事件再体验、对创伤刺激的回避、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程在一个月以内[2]。McKibben等[3]以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通过ASR可以预测2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病率,一旦PTSD发生,症状则难以控制。所以早期识别和治疗 ASR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4月14日,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青海省玉树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4月15日开始收治玉树地震伤员。然而,来自玉树的地震伤员绝大部分是藏族同胞,不懂汉语,信仰藏传佛教,由于语言不通,沟通障碍,以及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特征方面的巨大差异,心理干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研究证实[4,5]:对突发性强烈地震受灾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较好,但目前对藏族群众的心理干预少见报道。本研究结合西藏文化特点,成功地与伤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合作性的关系,并完成心理评估和干预,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地震时在玉树居住且亲身经历地震者;②因地震受伤住院,意识清楚,经解释后,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者;②震前有重型精神疾病历史者;③经告知和解释后拒绝参与者。本次共调查伤员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8~77岁[(35±13)岁],藏族伤员79例(87.8%),90%不懂汉语,所以调查和干预工作请藏族大学生志愿者做翻译,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90例中有3例转院,43例住院2周后伤愈出院,不在本研究之列,实际研究人数为44人。

1.2 调查工具 调查工作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伤员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地震受伤情况、丧亲情况等)。PCL-C是由17项条目组成的PISD症状调查表,由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有关PTSD的诊断标准构成,是国际公认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 PTSD筛查问卷,其信度为0.82,效度为0.83。该症状调查表的每一条目均按1~5分5级评分,将各条目评分汇总后得到总分。总分越高,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总分≥50分,则诊断为 PTSD的可能性大[6,7],为筛查阳性。该量表包括三组症状群:B组(再体验症状)共5个条目,1条或1条以上阳性者(每条症状评分≥3分者为阳性)判为阳性;C组(回避麻木症状)共7个条目,有3条或3条以上阳性者判为阳性;D组(高警觉症状)共5个条目,有2条或2条以上阳性者判为阳性。

1.3 调查方法 评估者为急救小组成员。由于玉树地震伤员大部分不懂汉语,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调查通过个体晤谈方式,由评估者完成上述调查表及PCL-C量表评定。事先对评估者进行了严格的一致性培训,并且统一了志愿者翻译的文字,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85。评估前制作了用藏语书写祝福语的吉祥如意卡片,评估时,评估者首先用藏族祝福语“扎西德勒”问好,向藏族伤员做自我介绍,赠送吉祥如意卡片,献哈达,并进行支持性关怀交流,在建立基本的关系后,向其介绍本次评估的目的和内容,征得同意后完成评定。以后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评定,共2次。

1.4 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PCL-C评分结果,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时间在地震后早期(灾后56小时)。在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后,结合西藏文化特点采用了认知疗法、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危机干预、建立心灵安全岛、指导、解释、说明等方法。

1.4.1 建立良好连结 以尊重西藏文化为契机,每个藏族伤员旁都配备了民族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语言的翻译,以便更好地沟通交流;制作了吉祥如意卡片,并请民族学院的藏族学生帮忙用藏语书写祝福语“祝您早日康复”。在首次见面时,我们用藏族祝福语“扎西德勒”打招呼,给每个藏族伤员送吉祥如意卡片,献哈达,此时伤员们眼里总会闪着感动的泪花,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与藏族同胞的心理距离一下拉近了,这为建立良好的关系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根据藏族礼仪文化特点,离开时,尊重藏族同胞的语言习惯,我们双手合十说着简单的藏族祝福语道别。

1.4.2 想象放松中加入藏文化色彩的指导语 玉树藏族同胞全民信教,佛教传入有近千年的历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藏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想象放松中加入富有本土色彩的指导语:“我躺在青海美丽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暖暖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就像万丈佛光照耀着我,我的全身十分放松,我的内心十分平静,我在佛的指引下幸福地生活着”。1.4.3 借用藏传佛教进行宗教开导 对丧亲的伤员,由于其表达哀思的方式为禁忌嚎啕大哭,我们慎用心理暴露疗法如鼓励哭泣、倾诉等,而采用藏传佛教的“六字箴言”鼓励他们,并提醒他们在治疗之余可以诵经,转佛珠,为失去的亲人祈福;并借用佛教对待死亡态度[8],劝慰伤员想象亲朋好友的离开只是轮回中不可避免的一次偶然,并没有真正的离去,而只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开始了新的“生”的循环,使其受伤的心能得到安慰与解脱。

1.5 观察指标 心理干预前、后伤员PCL-C评分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不同,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差异有意义,选择LSD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CL-C各阶段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伤员在心理干预后1、2周PCL-C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症状及总体情况方面,干预后1、2周均好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好于干预后1周。

表1 伤员在不同阶段的PCL-C评分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震后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对于地震伤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社会负面影响[9,10]。干预前的PCL-C评分在地震发生后56小时进行,90例伤员PTSD阳性率为38.89%,与相关研究结果[11,12]相比偏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全部为远离家乡转移至异地的地震伤员,语言不同、文化差异大等因素,大部分为藏族伤员容易产生文化休克[6]有关。心理学所研究的人[8],无论个体的还是集体的,都隶属于某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烙印。目前关于藏族伤员的心理干预还少见报道,本文的心理干预措施注重密切结合西藏文化特点,充分利用藏文化固有的积极成分,体现足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对促进伤员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起到积极作用。

3.2 结合西藏文化的本土化心理干预 伤员在心理干预后1、2周PCL-C评分结果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及时为玉树伤员提供心理辅导,实施结合西藏文化的本土化心理干预措施能减轻他们的情感痛苦,帮助其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干预前的PCL-C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再体验症状,其次是高警觉性症状、回避麻木症状,这与汶川地震的相关调查[13]结果一致。本文分别采用放松训练、建立心灵安全岛等方法缓解常见症状,效果明显。

通过专业人员的心理评估及有针对性的、本土化的干预技术,伤员ASR症状均在短期内得到好转,但由于没有进行对照研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因地震伤员在病情稳定后又转回青海当地继续治疗和康复,因此心理干预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

[1]Bodvarsdottir I,Elklit A.Psychological reactions in Icelandicearthquake survivors[J].Scand J Psycho,2004,45(1):3-13.

[2]刘新民.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心理救助——突发事件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McKibben JB,Bresnick MG,Wiechman Askay SA,et al.Acutes tress disorder r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valence,course,and predictors in a sample with major burning juries[J].Burn Care Res,2008,29(1):22-35.

[4]马筠,张焱,包黎,等.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难受害者的效果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3):66-67.

[5]沈兴华,叶小飞,彭云丽,等.地震灾区茂县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79-480.

[6]李兴鑫,姚一民,张聪,等.玉树地震31例伤残藏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4):153-154.

[7]吴景芬,肖军,陈祥慧,等.住院地震伤残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25-26.

[8]魏庆燕,王大伟,张天博.佛教生死观在灾后心理抚慰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08,(12):155.

[9]古道.“心理救灾”在行动[J].中国减灾,2006,10:26-27.

[10]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138.

[11]吴芳.浅谈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82-84.

[12]吕建国,刘勇,杨曦,等.汶川地震灾后26例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干预综合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6(2):82-88.

[13]向莹君,熊国玉,董毅强.汶川地震灾区1960名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7-20.

猜你喜欢
玉树伤员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玉树留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