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这门学问

2012-02-11 11:32方奕晗
领导文萃 2012年21期
关键词:类书籍成功人士成功

方奕晗

该不该看励志类书籍

不知不觉间,“成功”已经成了一门学问。从机场的书报亭到大学校园的阅览室,甚至在网络商店里,凡是有书的地方,《成功的3个周期》《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黄金门》这类励志书籍随处可见——它们甚至被单独分成一个门类,摆在最明显的位置。通常情况下,这类书籍的宣传语大都荡气回肠:改变全球9600万人命运的超级神秘力量;最不需要意志力的成功笨办法;畅销几百年的成功圣经;让你少奋斗5年的命运计划书……

然而,很多人对这类励志书籍的阅读体验却是:读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激动了几天之后却发现生活还在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多大改变。

有人分析过“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发现它们几乎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世界第一成功导师、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明确目标,决定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详细计划;第三,立刻行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颇则进行修改,以能达到目标为准;第五,坚持到底。这个公式当然是无懈可击的,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道理行事,理论上必定会成功;如果不成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

不能否认,从这些廉价、方便、唾手可得,但又貌似永远正确的道理中,我们似乎获得了营养甚至是前进的动力。但如果一味地沉迷于所谓的“成功之道”,放弃了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则有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与自己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该看励志类书籍,而是要从这些书中了解了“成功之道”后努力去践行。空谈理论注定会失败。

在跌倒中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对市面上的“成功学”做一个总览,我们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要原则就是积极的态度。而这一般是人们需要从中借鉴、吸纳的首要内容。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能避免犯错误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也不做。但最基本的常识又告诉我们,成功不会从天而降,普通人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以何种态度面对困难和失误,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胜出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要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意志力等;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知识和能力;另外7%则属于运气、机遇等因素。对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积极的态度无疑会成为日后走向成功的关键。正如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所说:“勇往直前吧,跌倒吧,你会从地上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速成的成功真的有效吗

按照“成功学”的定义,这是一门世界顶级人士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能帮助个人、企业或者团队,减少自我摸索的时间,快速达成目标并获得全方位成功的学科。这其中,最具卖点的无疑是“速成”二字。

类似“35岁以前实现财务自由”“如何在36岁之前成功”这样的标题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许正是基于以下逻辑:“成功似乎是一种标志,象征着我们努力的成果,表示我们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成功又像是度量衡,评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等级。”而与之类似的不少“成功学”书籍,似乎也在教导我们成功要趁早,“开发个人潜能”“3个月赚到100万”“实现人生价值”。

可是,在短时间之内,只要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付出有限的努力,就能达到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人生高度,你觉得可能吗?

我曾经被人拉去参加一个培训,现在想来,那几乎是“成功学”教程的现场演示。

第一印象是群情激奋。在不大的会场里,扩音设备本来就显得多余,而“导师”还在不断要求每一个发言者拿着话筒声嘶力竭地喊:“大!家!好!我!叫!×!×!×!”

自我介绍之后要说的,是来此上课的目的——个性中的哪些东西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想突破什么样的人生瓶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等。一个20多岁的女孩说出了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害怕冲突,尤其是在职场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她表了个态:“希望能有所改变吧。”

“导师”喝止:“希望改变就是不改变!为什么拒绝改变?你现在不改变,一辈子就改变不了了!你到底希不希望改变?”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女孩只好说:“我想改变。”

在简单讲解了几条理论之后,培训很快进入实践环节。女孩得到的任务是,在手机通讯录里挑一个自己最不喜欢的人,给他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女孩犹豫再三,而“导师”则煽动在场的同学一起鼓掌,“鼓励”她突破自我。

看到了吧,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必定成功公式”的简约版本:明确目标、立刻行动、坚持到底。当然,还要配合上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场气氛。可是,如果冷静下来想想,这样的一个电话真能改变一个人20多年来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个性吗?这样的举动看似是人生突破,实際上又有多大意义?这样速成的成功,真的有效吗?

真正的成功无法复制

诸多成功类书籍大都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为“个人资产达到500万”,或者“40岁之前做大区经理”的话,实现这样的愿望的确会有一条相对固定的路径。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梦想成真,但在千军万马当中,必定会有几个勇士杀出重围。

看到过一句话: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超过1%,而且他们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人还怎么活下去?

《史蒂夫·乔布斯传》被誉为乔布斯本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于是有人钻到书里,试图从中寻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径。网络上也曾经掀起一股“打造中国乔布斯”的大讨论,但是一无所获——我们已知道故事的结局,再回过头去从过程中寻找蛛丝马迹,即便是找到了一些诸如“创新意识”“追求完美”之类的东西,那也仅仅只是找到了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乔布斯,真正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成功不是从终点到起点的反推。我们需要“成功学”,但不要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更不要打着“成功学”旗号的商业营销。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成功就不再是一件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了——它并非意味着某一个具体的数值或职位,更不是跟其他人生活境遇的比较,而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成功,要轻装上阵,首先要甩掉的就是“成功学”这个大包袱。

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尽全力把它完成好,这便是成功。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类书籍成功人士成功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成功人士的就寝习惯
浅谈中职图书馆丰富茶类书籍的必要性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成功人士
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后进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自信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