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幸运

2012-02-11 11:52方子
百家讲坛 2012年16期
关键词:范蠡乾隆诗词

方子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西武宁县发生了一起莫名其妙的文字狱。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武宁县有个杨店村,村里的余豹明和另一村民为田界的事发生纠纷,这两个人都没念过书,不知道如何打官司。为了胜诉,双方都找读书人帮忙。余豹明找的是举人余文璧,对方找的是进士余腾蛟,余腾蛟在刑部做过主事,虽然因事革职回乡,却依然余威赫赫。而清代的司法是出了名的黑暗,两家一斗,结果不言而明:余豹明败诉。

余豹明是个粗人,败了也就败了,官府很腐败,他也不是头一次听说,但帮他打官司的余文璧不服气。加上平时余文璧非常嫉妒族兄余腾蛟的“好运”,于是他设法找来余腾蛟写的五首诗的手稿,加上自己对这几首诗的批注,整理成一个悖逆材料,企图扳倒余腾蛟。然而没过几天,余文璧竟突然亡故,之后,余豹明便把整理好的材料送到了武宁县衙。

武宁县衙收到材料后,一点儿也不敢怠慢,赶紧派人送给江西巡抚胡宝瑔。胡宝瑔看完材料后,也从中琢磨出些许讥讪之意。比如诗中:“南山兴云北山苦,雨中路回徨不知。”余文璧批注道:“当今是太平盛世,全国到处坦坦荡荡,和和平平,怎么会无路可走、无处安身呢?是何居心?”再比如:“寂寞向古人,谁是同心者?范蠡与张良,空行若天马。天地一江河,终古自倾泻。出世不须臾,咄嗟辨王霸。”余文璧指责说:“古代名人多得很,为什么偏偏要与范蠡、张良结同心呢?张良复韩,范蠡复越,你余腾蛟莫非想复明朝的天下吗?这是什么样的黑心肠啊?”

由于事关“悖逆诗词”,胡宝瑔不敢驳回,怕政敌找岔子。于是他率领手下,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余腾蛟家里,进行搜查,共搜出诗稿、杂稿各一本,连同其他可疑物品一并带回,接着便马不停蹄地审稿、讯问。办完这一切之后,他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先是将此案的前因后果叙述了一遍,然后告诉皇帝自己擬判余腾蛟谋逆之罪,斩立决,并将其所有诗稿恭呈御览。

过了一段时间,乾隆的圣谕下达。大致内容是:余腾蛟的诗大都是蹈袭前人旧调,根本谈不上悖逆……不能抓住余腾蛟的个别诗词,生拉硬扯地罗织罪名,判以死刑。假若这样办案,不但余腾蛟本人难以服气,就连其他写诗的人再也不敢提笔了。接着,乾隆下令:停办有关余腾蛟的所谓“悖逆”案,查处他“武断乡曲”(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的恶行。最后,余腾蛟被革除查办,流放云贵烟瘴之地;余豹明属诬告,依律杖100,流放3000里。

清代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顶峰。这与清政权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时刻担心汉人反抗不无关系。不过,仔细想来,清代的文字狱虽然有许多是由皇帝刻意促成的,但也与某些汉人的火上浇油有关。明知别人没有悖逆之语,却为了个人的小算盘刻意构陷。而身处清代,写悖逆诗词轻则掉脑袋,重则灭族。我们不难设想,只要余文璧、余豹明还有一点起码的良知,一点基本的对他人的悲悯之心,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封建时代,构陷者之所以敢于上蹿下跳,更与当时的制度对民权的极端漠视相关。如果一个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判决,不看领导意志,一切依法律行事,对别人的恶意构陷行为就会失去其基本的支撑。

余腾蛟是幸运的,当时乾隆头脑还算清醒,但皇帝并不经常这样清醒;相反,他们倒有可能经常不清醒,就算清醒,他们也未必对每一个人都如此宽容。余腾蛟的“悖逆”罪被除,本质上不过是一种刀尖上的幸运罢了。

编 辑/晓雪

猜你喜欢
范蠡乾隆诗词
范蠡卖牛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