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2012-02-14 11:23于艳娟李国利王学臣耿丽浩赵东坡
天津农林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霉层三唑酮粉状

于艳娟,李国利,王学臣,耿丽浩,赵东坡

(蓟县植保植检站,天津 301900)

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白粉病菌寄生小麦后,植株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加大,光合效率降低,严重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空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重发生地块可减产50%。

1 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颖壳及麦芒也可受害。一般叶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发生重。病害最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粉状霉斑,上面滋生大量白粉状霉层。严重发生年份,病斑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的大部或全部,甚至穗部麦芒,霉层厚度可达2 mm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变成灰色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点,病叶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2 发病条件

白粉病发生的适温为15~20℃,20℃左右时发展最快,气温低于10℃或超过25℃,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适量降雨有利于发病,但雨水过多、雨量大且集中的气候,不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可以发生很重,在比较干旱的情况下也可发生较重,当相对湿度70%以上时,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对病害发生越有利。春季阴雨日多,日照少,利于发病。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3 白粉病发生原因分析

3.1 气温对白粉病的影响

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小麦在冬前生长时期,相应也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的时间,暖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或冬季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天气偏暖,对小麦的返青生长和白粉菌源早春侵染扩展有利。苗期低温,生长后期高温,不利于病害的流行,秋苗期低温,可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并抑制病菌繁殖。

3.2 降水量对白粉病的影响

小麦生长季节多雨,对病害的发生有利。春季雨日多,雨量偏多且分布比较均匀,气温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发生有利。

3.3 栽培管理对白粉病的影响

在肥沃土地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加田间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往往发病严重。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及土壤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也往往发病严重。

4 防治措施

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在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中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4.2 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和田边禾本科杂草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播麦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和田边禾本科杂草,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

4.3 加强栽培管理

4.3.1 适期适量播种

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

4.3.2 合理施肥

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4.3.3 合理灌水

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喷药防治。

4.4.1 播种期拌种

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三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

4.4.2 喷药防治

可使用三唑酮和烯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叶面喷雾,用量为: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粉(10~15) kg/667 m2;或 12.5%烯唑醇(禾果利)乳油(20~30)mL/667 m2;或 33%多·酮(纹霉净)可湿粉50 g/667m2,兑水50~60 L手动喷雾;机动喷雾药剂则需兑水20 L。三唑酮和烯唑醇用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导致贪青迟熟。

[1]王卫红.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65-168.

[2]胡莎,魏松红,曹远银,等.小麦白粉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10,1:77-79.

[3]崔晓卉,赵艳芳.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97-99.

[4]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

猜你喜欢
霉层三唑酮粉状
粉状复合肥防结剂研究进展及应用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草莓及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锌肥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
激健减量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如何防治辣椒疫病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硫酸铵价格走势上扬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巴基斯坦制定粉状染发剂等6项化妆品技术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