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2012-02-26 01:53李俊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多普勒颈动脉彩色

李俊荣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颈动脉为体内大型的肌弹力型动脉,其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是颅脑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硬化斑块是脑梗死危险性预测的重要指标。颈动脉内膜是人体大动脉中的易损部位,颈动脉位置表浅,其中斑块易于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具有无创性且重复性强、费用低,是目前诊断、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CT强化血管造影检查是检查脑梗死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纳入标准:脑梗死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2],并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病人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标准: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胶原系统疾病、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史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脑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48岁~82岁(61.8岁±13.4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型17例,中型39例,重型14例;初发脑梗死24例,复发性脑梗死36例;合并高脂血症44例,高血压病37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32例。选择同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5岁~80岁(58.2岁±15.1岁)。

1.3 方法

1.3.1 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惠普(HP)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频率10 MHz。被检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暴露受检测颈部,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主干、颈动脉分叉(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观察血管走行、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以及管壁情况。

1.3.2 观察指标及标准 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1.2 mm。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血管内膜增厚为Ⅰ型,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Ⅱ型,血管轻度狭窄为Ⅲ型,管腔明显狭窄为Ⅳ型,血管完全闭塞为Ⅴ型。根据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组织病理学基础分为稳定性斑块(扁平斑、硬斑)和不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脑梗死组70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例,斑块检出率为82.9%。对照组30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斑块检出率为7.1%。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5)。

2.2 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

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148个,其中稳定性斑块56个,不稳定性斑块86个。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32个,其中稳定性斑块27个,不稳定性斑块5个。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比较 个

2.3 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

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148个,其中左侧81个,右侧67个,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主干(CCA)、颈内动脉(ICA)。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32个,其中左侧17个,右侧15个,多发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比较 个

3 讨 论

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多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了解颈部动脉壁的情况,可以早期诊断和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近年无创性诊断和评估血管壁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并了解颈动脉硬化病变程度。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危险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关。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根据斑块回声可以推测斑块的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随发病年龄、病情和病程逐渐演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病变,如斑块破裂、出血、栓子脱落等可进入脑血管形成脑梗死[4]。根据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组织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斑。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148个,其中稳定性斑块56个,不稳定性斑块86个,颈动脉硬化斑块以溃疡斑和软斑为主。有研究认为,溃疡斑和软斑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的危险因素[5],与本研究结果相符。也有研究显示,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6]。扁平斑、硬斑为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为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发展快,容易破裂、出血,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动脉分叉、起始、弯曲及转向等影响血液层流的部位。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流形成的高切应力和湍流的机械损伤,加重血管内膜损害,使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沉积于此,导致斑块形成,成为斑块好发部位。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148个,左侧81个,右侧67个,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具有无创性且重复性强、费用低,对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1]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1):41-4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

[4]夏炳兰,陈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2):108-110.

[5]勇强.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防治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9):659.

[6]陈晋文,邵波,李忠东,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脑梗死危险预测的价值[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04-105.

猜你喜欢
多普勒颈动脉彩色
彩色的线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有那样一抹彩色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彩色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