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与应用

2012-02-27 09:12李刚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应用

李刚

摘要:“审曲面势”的设计美学理论,自古以来对中国传统设计的众多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设计思维对于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捕捉灵感,在根雕艺术与玉雕艺术中的应用极为凸显,对开拓思维方式起指导意义。

关键词:审曲面势;设计思维;应用

“审曲面势”是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材料,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同“审曲面埶”。《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是讲制造器物要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后引申为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情势﹑外观﹑位置。一个好的天然材料是制作艺术品的基础,它的价值是还要在精巧的构思、合理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条件下才能最终体现的。

1“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取自自然,更需巧法自然。这方面有许多事例:如家具制造中如何利用木材的特性、纹理处理不同的结构,制造砚台时如何利用石头的天然材质来处理造型,琢玉时如何利用玉石的“巧色”制造出既能顺应材料特性又体现功能的东西等等。从宏观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工艺非常注重材料和技术条件,结合功能的要求来设计东西。(来源: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

“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是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观察其形状、结构,根据所需来完成制作加工。一方面可以表现物质的本质的美,另一方面,经过工艺加工之后,使其更为增色升华,这是工艺加工处理的高明之处。但如果不恰当地过分雕琢装饰,即“画蛇添足”就会破坏和削弱质的本质美。曾经后世奉为科学技术经典、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首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关,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有美”指由于不同材料的自然性能、质地不同,也就决定制作品的特点,如竹木,清秀雅致;如草藤,朴素文静;如玉石,晶莹剔透;如陶土,浑然质朴。“审曲面势,各随其宜”讲的是工艺跟具体的技术和材料的关系。审曲面势:观察原材料的曲直、审视形势,说明在工艺造物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创制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来。这种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艺发展之中,从而决定了工艺的审美价值的标准。“审曲面势,各随其宜”,讲的是工艺跟具体的技术和材料的关系。

2“审曲面势”讲究材料美与技术美的统一

(1)材料美。“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从古至今应用广泛,尤其在雕刻艺术作品中最为突出,如玉雕、根雕、砚台制作、假山艺术等。玉不琢,不成器。玉的美只有经过巧夺天工的雕琢,方能显出他的文化與内涵。合理使用材料,显示材料本身固有的美感,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材料的天然性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材料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玉石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性少、和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带有一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在选用之中。例如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木生长缓慢,因其难长固无大料,所以只适合雕刻小型人物。但它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由艳丽,有的呈蛋黄色,经精雕刻细磨光之后能与象牙媲美。随着年代久远,其颜色由浅入深,古朴美观。在中国民间黄杨木一直被奉为百毒不侵,镇恶辟邪,平安吉祥上品。

(2)技术美。良材也需要后期的加工,才能是作品精益求精,达到最终需要的效果。跟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例如玉的杂质应处理掉或“遮住”,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材料本体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点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雕刻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在中国传统的造物认知理论中,通过适当的造物技巧,追求器物本生和合为美的整体效果。

3“审曲面势”在实践中的应用——以玉雕和根雕为例

3.1“审曲面势”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

玉雕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

1)因料施艺。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玉雕需要想象力,付诸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2)剜脏去绺。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去绺。绺即玉中之自然裂纹,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

3)化瑕为瑜。瑕本为玉中之忌,然玉中难求晶莹剔透之碧玉,尤其在开采百年后,珍惜玉石资源、充分利用玉料,早已被玉雕专家们注意,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化瑕为瑜所创作的作品不但不影响作品,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

4)废料巧用。废料巧用其目的为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5)俏色巧用。俏色巧用为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玉色以绿色为主,兼备黄、黑、红、白等色。有湖水绿、苹果绿、草绿及绿白等色。有的玉为杂色玉,红、黄、墨、绿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河磨玉玉色为墨绿,外包褐黄色之玉皮。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精美、形象、生动逼真,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而使世人更加真爱。

清代玉器工艺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3.2“审曲面势”在根雕艺术中的应用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古代根雕藝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特,是根艺的理想用材。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如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可搁置一段时间,常有经过一年半载后方能发现意外的收获。

4总结

“审曲面势”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天然材料的设计加工中广泛应用。对于抽象、不规则、形态复杂的天然对象。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形态上,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1]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正俊.“势”源考—兼论“审曲面势”的含义[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12).

[4]雷勇.审曲面势因势而造——中国传统造物技巧与汽车A柱造型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8).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应用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