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下的文化混杂性

2012-02-27 09:12孙建华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米歇尔文化

孙建华

摘要:米歇尔·奥斯洛是一个具有独特创造力的动画导演,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于文化的思考,如伊斯兰文明、向希腊和罗马文化等。他希望他的作品是不同文化相遇的地方,一些各不相同的人们相逢之后能彼此理解、彼此接纳,他更希望我们以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异文化,包容并接受,了解各种不同信仰文化的意义,尊重民族的存在,认同文化的“混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混杂性”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同样也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米歇尔·奥斯洛;后殖民主义;文化;混杂性

米歇尔·奥斯洛,1943年出生于法国蔚蓝海岸,他六岁到十二岁期间与父母一起在非洲几内亚生活,青少年时期于法国西部度过,而后一直在巴黎居住。于巴黎取得艺术学位后,米歇尔·奥斯洛将毕生精力完全贡献给动画电影与个人创作,全数作品皆源自其亲笔撰写的剧本以及绘制的图像。奥斯洛的动画作品有很多对文化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文化之间的吸纳和融通,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混杂性”。

“混杂性”理论是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混杂性”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它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后殖民研究学者赛义德也提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独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如此发达的今天,随着各国、各区域交流的频繁,文化呈现出混杂性的状态。米歇尔·欧斯洛的很多动画作品都体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吸纳和融通。他曾说过,“动画应该是不同的文明相遇的地方。我希望在我的电影里,一些各不相同的人们相逢之后能彼此理解、彼此接纳。”他希望我们以更高的角度去观察文化的混杂性,从而去正确对待和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吸纳和融通。

1米歇尔·奥斯洛生活经历加深了他对文化的理解

非洲文化不僅以其鲜明的个性著称于世,非洲和非洲人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希腊文明的形成期间,非洲文明是其重要的源头。非洲同样也是人文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有着非同寻常的精神历程,参与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虽然,15世纪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非洲曾遭受了400多年的残酷的殖民统治。但非洲人民传统文化是非洲人的内在标识,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非洲人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回家的路。非洲人十分珍爱自己的文化并将之推向极致,生机勃勃的非洲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质朴、热烈、清新和本真,同时在吸纳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叽里咕和女巫》就是奥斯洛以非洲传统故事创作的,这是他记忆里非洲点点滴滴的美好:有勇敢的小英雄,他不强大,但是聪明;有大方坦率的非洲女子,她们穿着像焰火般艳丽的衣料,她们懂得身体是美丽的并且不羞于展示,这些都是他要呈现给人们不为人知的非洲部落文化。后来,奥斯洛回到法国后的生活经历,让他对于文化差异和文化的“混杂性”有了更深的认知。众所周知,“精神至上”的法国数百年来一直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她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之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法国还祭起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大旗。面对全球化,从“文化例外”的提出,到“文化多样性”的倡导,以法国最为活跃。法国文化的精神给米歇尔·奥斯洛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童年在非洲生活的背景,和他后来在法国的生活经历,使奥斯洛对于文化的混杂性有认同感。他所接触到的不同的文化,了解到的各种不同信仰文化的意义,让他相信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和谐相处,相互吸纳和融通,这会让人们更加尊重民族的存在,反对战争和种族歧视。他说:“我像热爱美食那样热爱不同的文化,热爱所有的艺术”。对于文化的这些思考,在奥斯洛的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2对米歇尔·奥斯洛作品中文化混杂性的解读

《一千零二夜》整部作品中关于文化的思考贯穿始终。作品中的主角分别为黑发黑眼黑皮肤的阿斯玛,金发蓝眼白皮肤的阿苏,代表白色人种及具有中东色彩的人种。阿苏出生于贵族;阿斯玛则是奶妈珍娜的亲生儿子。其本身就代表了两种语言、两种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同手足的两人最爱听奶妈所说的仙女故事;然而迈入青少年时期前,阿苏的贵族父亲将他带走,奶妈及阿斯玛只好被迫离开。多年后,成年的阿苏怀抱梦想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旅途中发生意外,却也让他与奶妈及阿斯玛重逢。阿苏与阿斯玛下定决心要去寻找仙女,路途中原是竞争对手的两人,遇到困难后却展现出相互扶持的情谊。最终,当阿苏和阿斯玛消除隔阂,携手通过重重险阻,收获爱情和荣光时,似乎是象征两大文明重新在梦中的巴别塔下相聚,人类世界的不同族群、文化得以沟通,彼此间又重获信任。

作品一些细节中也处处体现这种文化差异。当阿苏在海上遇难被海浪卷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时,周围黑发黑眼黑皮肤的人都被他的白皮肤和蓝眼睛吓跑了,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他们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殖民侵略。当地人们认为蓝眼睛会带来厄运,这是被诅咒之眼。于是,阿苏闭上眼睛装瞎子。阿苏在这个与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无依无靠,后来他得到了流浪汉的帮助,这个流浪汉跟他一样有着白皮肤蓝眼睛,他戴着一个墨镜遮住他蓝色的眼睛。一路上,流浪汉总是在描述这个地方的丑陋,他说,这只有瓦片,没有石灰水;这的音乐没有调子,只有敲打金属乐片的音乐家,没有风笛;这没有时钟,没有马车;这所有的东西都加香料,这也没有苹果酱,到处都是胡椒等等。其实,这都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奥斯洛总喜欢在作品里融入各种文化元素,从他拍摄的短片《王子与公主》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剪纸和皮影戏的关注,他将法国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剪纸和皮影,国人却很少关注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他们没有将这种学习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是直接拿来主义,不但使我们的宝贵的传统文化丢掉了,也丢掉了我们在世界文化面前的话语权。面对美国动画取得的成功,我们为什么不深思呢?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这几个作品要么就是作品里有大量的中国元素,要么讲述的是中国的传统故事,这些作品都巧妙地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单一地表现一种文化。只是一味的强调民族性,而不讲究创新性,也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从而走向一个死胡同。

3结语

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异文化,学会包容和接受,认同文化的“混杂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电影的崛起和西方电影文化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国民族电影文化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和西方强势电影文化的倾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曾引发了日渐高涨的民族文化危机和民族文化焦虑。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文化的混杂,我们不必恐慌,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混杂性”文化就应该建立在宽容异己、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认为文化的“混杂性”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正确的吸纳西方文化,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陆薇.国外理论动态[J].2006(5).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米歇尔文化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