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不良的影响

2012-03-01 08:29孙春成刘一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教养学习成绩学业

孙春成 刘一萍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业上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学业不良”。我们可以把学业不良学生描述为:学业不良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困难,在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特殊的困难。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教育。

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学生的内部原因造成的,如生理、心理因素等,有的则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教育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环境条件与学业成绩极度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具有学习动机时,学习环境的影响便不容忽视。而学习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极大。所谓家庭环境,除亲子关系与兄弟或姐妹关系之外,也包括诸如桌椅、课外读物、视听教育器材等。当然人际环境比物质环境更重要。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孩子最初体验生活的场所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既可能产生良好影响,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不和睦与不完整

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中的学生,如父母亲亡故;父母健在,但与孩子长期分居,无法悉心照顾孩子;父母感情不和,动辄争吵,打骂,对孩子撒手不管;父母离异,子女由单亲照顾;离异的父母再婚,出现情感不融洽的继父或继母,使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自卑,出现情感忧伤、苦闷、孤僻等异常心理;父母工作非常忙,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或父母都早出晚归,或是家中经商、人来人往、杂乱无章,以致家庭生活呈现不规则状态。以上这些家庭环境都会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无法安心学习,更无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学业。另外,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比如家庭成员的疾病或其他变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刺激,造成心理发展失衡,在学习上也可能走下坡路。

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

1.放任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不管不问,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往往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2.专制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进行粗暴打骂、恫吓。实施高压政策,采取不正确的管教原则,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孩子有脾气狂躁、粗暴无礼或懦弱、说谎、欺软怕硬、缺乏同情心和恐惧等个性特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表面上顺从服从,一到学校就原形毕露。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往往会让孩子形成双重人格,使家长失去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而逐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3.溺爱型教养方式

即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袒护,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以产生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易使孩子形成骄横、自私、任性、懦弱、好逸惡劳、追求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行。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也肆无忌惮,养成无视任何法律法规、组织纪律及道德准则的坏习惯,进而形成与优秀生背道而驰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种学生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因而在学习和交往中遇到困难很难克服。

此外,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使孩子往往不知所从,但又谁也不能得罪;长辈对孩子无理干涉;父母对子女情感厚薄不一,男女性别偏好不一,都会使孩子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孤单、自卑,乃至厌世、抑郁、多愁善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甚至会离家出走,逃离这个难以忍受的家庭环境。

三、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与家庭气氛

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学生的学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家庭环境过于优越,加之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事例,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由于家庭经济过于拮据以致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学业不良的也不乏其例。

家庭的道德气氛、情绪气氛、文化背景等也很重要。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兴趣如何,家长在谈什么、想什么,以及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如何。一些家长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对学生的学业不重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成为学业不良学生。

四、父母的期望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对子女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期望,会成为引导子女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苛刻。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给学生造成极大压力,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家长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不问缘由,大发脾气,责怪辱骂,有的甚至大打出手,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及习得性无力感。可见,父母的不恰当期望往往是孩子学业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五、父母自身形象

在家庭中,父母无疑具有较大的威力,占据较高地位,是子女的学习榜样和模仿对象。正像心理学者洛克所说:“长辈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有的父母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及其嗜好不良,却要求子女按其要求去做,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家长在子女面前缺乏说服力。孩子不相信家长的话,认为家长口是心非,而他自身又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常会导致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家长自身修养水平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学业水平。

六、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一般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有同祖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关系。家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与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唯一寄生处是家庭,是家庭给他们提供未成年期间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而家庭关系作为伦理道德社会元素,对学生的成长干系至要。如果一个学生的家庭关系不和睦,尤其是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直接导致学业不良。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大多是与继父母生活在一起,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不团结协作的家庭中的。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体验不到幸福、团结、和谐的气氛,只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使他们体验不到正常的家庭关系、爱的温暖,进而影响学生的其他人际关系,如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时间一长,这些学生会羡慕别人的幸福家庭,感叹自己不幸福,进而会形成不健康心理,影响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贺义廉.形成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论坛,2006(2).

[3]丁江林.中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7).

[4]张庆.中学生学业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教养学习成绩学业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名落孙山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35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