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2012-03-01 08:29金成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典例行为习惯师生

金成功

课堂教学是组织教学、落实三维目标最主要的地方。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成長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研究、优化效益,实施师生双边角色的良性互动。以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基础,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在行为习惯、配合方式等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想

1.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活动的重要性与知识目标的科学性是统一起来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属性,不能单纯地教授知识而忽视了学习活动本身,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学生把学习活动看得越认真就越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2.与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内心愿意去做并伴有成功情感意识的心理倾向性,兴趣是可以生成、培养和转化的,当教师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把兴趣和学习相结合,学生的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强化和培养。

3.寻求教师的鼓励。教师的鼓励往往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人们常说,“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差学生是批评出来的。”肯定的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而自信是主动性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的主动性会持久而热烈。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1.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留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假装无意识而实际上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留空”,对于水到渠成的知识点,要“让”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得。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经过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现”,教师再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强,从而更乐于和教师配合。

2.让学生坚持积极主动,提前介入。实际上,教学也是探索、发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过程,它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会有困难,常会带给学生挫折。当课堂教学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更应该保护学生的主动性意识,采取别样的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坚持主动性的尝试,长此以往,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提前介入、勇于探索和乐于创新的行为习惯。

3.展示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成果。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应该有展示。当教师把展示当成培养学生主动性这种行为习惯的成果的平台时,就是教学最为生动的时刻。学生提前介入知识探索、主动去预习时,是其主动的行为习惯使然。教师通过对其成果的展示,达到肯定的强化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这种行为习惯的保持和延续。

三、要从师生互相的配合方式方法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1.学生预习,教师点拨。学习是分阶段、需要具备一定基础铺垫的系列过程,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充分体现在提前介入学习领域中。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对某一阶段或层面知识内容的准备性浏览,从中产生出问题和难点,并把它作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有意识地解决问题、达到目标。作为教师,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有求必应,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一层,循序渐进,让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

2.教师导引,学生跟进。在一些科目或一定阶段,针对特定的目标内容,富有经验的教师能把知识讲“活”。通过娓娓动听的演说,惟妙惟肖的展示,入情入理、丝丝入扣的分析,让学生听得入迷,引人入胜,进入情景,达到了“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境界。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使他们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感染到一定程度是不由自主,学生的不由自主也是一种自觉性、主动性。这样的教师往往是专家型、演说家型的,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的确有但不常见,这种模式是我们教师追求的较高境界。

3.教学典例,师生扩展。教材提供最一般化、最基础也最具典型的题例,通过这些典例介绍、引出、生成科学规律和知识系列,让人们去认识、利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典例,和学生共同开展验证、探索和挖掘的活动。教师是“探索队”中的一员,而且仅是其中的一员,让学生独立承担各自角色的职责,好奇心和探险的天性会大大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实际上,真正教会学生学习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具有主动性的自觉活动和思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益的优化是十分深刻、复杂的系统过程,也是学校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不断研究、解决、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仅就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做一些思考,概括一些做法,期望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典例行为习惯师生
高考动量试题典例评析
分式复习指导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含容电磁感应问题典例剖析
PH的计算方法及典例分析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