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县乡土志》说略

2012-03-07 00:55王安芝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油印光绪乡土

王安芝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叶城县乡土志》纂修背景

1901年晚清政府推行新政,开始了在军政、财政、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废科举、立学部、办新学等措施陆续出台,1905年,京师编书局按照光绪29年(癸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的要求,编定了《乡土志例目》,并由学部颁布,作为全国编纂乡土史地教材的指导方案,通令全国各地纂修乡土志,作为初等小学堂的课本。这是乡土志编纂由官方正式发起的标志。随后全国掀起了编纂乡土志的热潮。当时的新疆省下辖的四十二个行政地方的任职官员也积极响应,编纂了新疆的乡土志,编成后上交新疆巡抚袁大化审核,最后成为王树枏编纂《新疆图志》的史料来源之一。由于未及刊印,故以稿本形式流传,称《新疆乡土志稿》,《叶城县乡土志》即其中之一部分志。

叶城县,按《叶城县乡土志·历史》(1):“光绪九年置。未置本境以前。县城地名哈哈里克。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城名库库雅尔,即汉子合国。城西南二百七十里地名玉代里克,汉为西夜国,一名漂沙,向来未设州县。乾隆二十五年平回部,隶入版图。既置本境以后。光绪二十九年分设皮山县,将咽玛桑株西大庄划归皮山县辖,将府属之上下坡斯坎两庄拨归县治。”关于其设县时间,《新疆行政地理沿革史》(2)一书中称“1882年9月5日设叶城县知县一员,治回城(莎车),归莎车直隶州管辖,1884年移县治于哈哈里克回庄。”并交代了该年代系根据《光绪朝东华录》第1377页所载内容,且认为《叶城县乡土志》、《新疆图志》均作光绪九年设县为误。本文也认为清政府置叶城县在光绪八年(1882年),但是关于县治,在于维诚的《新疆地名与建制沿革》(3)中认为初置县时的县治就在在哈哈里克。初置的叶城县,包括今叶城、皮山和泽普三县,后两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分出另置县。

二、《叶城县乡土志》版本与作者

《叶城县乡土志》,一名《新疆莎车府叶城县乡土志》,成书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年)间,据《乡土志例目》要求,分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十五门内容,二千九百余字,有光绪末年抄本,1963年甘肃省图书馆油印本,1978年吴丰培辑,中央名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九》(后简称油印本),新疆大学图书馆1983年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抄本复印本(后简称复印本),1986年日本刊印《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本,1989年马大正等整理的《新疆乡土志稿》本(后简称八九年整理本),2010年12月出版的由马大正等整理的《新疆乡土志稿》本(后简称一零年整理本)。由此看来,《叶城县乡土志》从成书之后不断地刊印、整理中,由此足见其价值。

现谨将找到的四种版本作一对比。宏观方面表现为刊印形式、段落排版格式各有特点;微观方面表现为字体、标点、字句的讹漏等。复印本大致保留了清代末期古籍排版规则,竖行,一页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手抄繁体;八九年整理本则保留了竖行排列,但每页行数、每行字数不一且作标点,简体字,楷书铅印;一零年整理本则为现代书写版式,横排版,标点与八九年整理本一致,简体字,宋体铅印。这三种版本段落一致,未作改动。

由表1可看出,各版本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文字的书写出现讹漏,如表中政绩录、物产、商务三门中加有着重号的字;对格式的改动,如表中地理门的一肯苏为一庄名,复印本和油印本在一肯苏之前加“一”字是为了分隔,而两种整理本中则把这个“一”删去,下文的“下坡斯坎庄”前的“一”却未作改动,造成了歧义;对原文作了补充,如地理门中的复印本“伯什乙克”,省去了“庄”字,在后面的油印本和整理本中都作了补充,作“伯什乙克庄”。

由此看来,各版本的具体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审慎对比以免以讹传讹。

关于其修纂者,除《新疆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书目》第二辑中作“清甘曜湘撰”之外,其他记载均为佚名。甘曜湘,“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再署新疆迪化府知府準補莎車府知府甘曜湘應即飭赴本任以專責成”(4),“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莎車府知府甘曜湘,年五十六歲,湖南小陰線監生,尚未據報到任”(5),光绪三十四年五月,“莎車府知府甘曜湘萎靡不振,難資表率。前署和闐直隸州候補直隸州知州捐升知府車玉衡性嗜奔競頗滋物議,均擬請以通判降補”(6),由此可知,甘曜湘在任莎车府知府不到半年的时间,而《莎车府乡土志》作者即是甘曜湘,且其记事下限为光绪三十四年。又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葉城縣知縣易潤庠阜康縣知縣巨國桂等七員即行革職,並飭各該管道府確切查明各浮收若干勒限照數追繳,”(7)十二月二十五日,“又葉城縣知縣易潤庠撤任遺缺,查有候補知縣孫磻溎堪以署理”(8),“宣统三年。以短解税契银两。革新疆疏附县知县钱炳焕。前署叶城县知县孙磻溎职。孙磻溎并永不叙用。”(9)也就是说,甘曜湘于光绪三十四年拟以通判降补,但未能考知其是在莎车府还是其他县城,而叶城县的知县在光绪三十三年到宣统三年历任的知县有易潤庠、孫磻溎等,虽然叶城县隶属于莎车府,但是不能以此判定《叶城县乡土志》的修纂者为甘曜湘,且存疑待考。

表1:具体的内容因版本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兹举如下:

三、《叶城县乡土志》内容评析

《叶城县乡土志》的十五门中,政绩录、人类、地理、水、道路、商务六门的内容较为详备,人类、户口两门中,除了记载汉、回、缠民户外,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县境内的英民、俄民的来源、居住时间、职业、户口等,如人类一门中对英民的记载:

英民查英国所属有印度、克什米、瓦汉、爱乌罕、巴达什罕等处,客民迁居县属上下坡斯坎、一肯苏、密西提、库木什坎、库库雅、郭厦斯等庄。久则有一百五六十年者,近亦数十年或十数年不等,均置田地耕种,照章完纳粮草。又有散居本城及一肯苏、坡斯坎八栅专以放债或买卖营生者,其来年月远近不一。(《叶城县乡土志·人类》复印本)

由此可见,当时叶城县居住有英民、俄民等迁居民族,且在户口一门中记载了英、俄民的人口数。那么,既然有英、俄之居民,也该有相关的宗教方面的记载,然而,查其宗教一门中却是如下记载:

查缠、回最重经书,均从玛罕特木之教。此外并无别教在本境流传。至于喇嘛、黄教、红教、天主耶稣等教,本境均无传人。

也就是说,对于英、俄之民是否信教,或者修纂乡土志之人是否查明有英、俄民所信仰的宗教也未可知。

由此可知,这部分内容是研究新疆民族史的重要资料。但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是,在人类门中,竟然没有关于汉民、缠民的源流、世系、聚居村落、风俗等内容,而在户口门中,却又有汉、缠民户的人口数,说明在叶城县是有汉、缠民户生活于此,只是修纂者未能详尽记载。

另外,从商务门看,记载较其他门目详细,有英、俄两国商民收买本境之毛皮毡棉花蚕丝等运往英、俄两国销售者,又有本国商民运往喀什、阿克苏暨省城伊犁各处售销者,又有自他境运入本境销行者,如英、俄之金丝缎、香羊皮、回绒、花洋布、花素洋纱、雅尔缎、布布砍、洋布、糖食、饯器煤油、洋蜡、磁碗、壶、洋线等。由此又可得知当时该地商业之繁荣,亦可知其本境与国外、省境之内其他各处间的商业往来状况,如此则可想而知,前文所提及人类门中所记载的县城有英、俄之民居住于此就不难理解了。但是从商务往来的商品中,可以看出本境所输出者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而输入者则是这些商品原材料经过加工之后的成品,也可推知当时新疆境内大多数地区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并不发达,商业属于出超地位。

《叶城县乡土志》的十五门类中,耆旧录作和氏族两门“无考”;兵事录内容过于简略,仅两句话带过。此外的其他门类内容均有可资参考之处,尤其是人类、户口、宗教、商务等门的内容是研究晚清新疆民族史与外国商贸往来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是其他文献所未载的细微之处,值得借鉴。

注释:

(1)[清]佚名.叶城县乡土志稿.湖北省图书馆藏油印本。

(2)魏长洪,著.管守新,高健,整理.新疆行政地理沿革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6):198。

(3)于维诚.新疆地名与建制沿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8):97。

(4)光緖朝硃批奏摺〔(第二三輯內政:職官(三十二年九月至三十三年九月)〕吏部議奏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619。

(5)光緖朝硃批奏摺〔(第二四輯內政:職官(三十三年十月至三十四年四月)〕吏部議奏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該部知道:348。

(6)光緖朝硃批奏摺〔(第二五輯內政:職官(三十四年五月至十二月)〕該衙門知道單倂發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102。

(7)光緖朝硃批奏摺〔(第二四輯內政:職官(三十三年十月至三十四年四月)〕吏部議奏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吏部知道:244。

(8)光緖朝硃批奏摺〔(第二四輯內政:職官(三十三年十月至三十四年四月)〕吏部議奏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331。

(9)《大清宣统政纪》卷之四十八。

猜你喜欢
油印光绪乡土
“油印”与1980年代中国新诗场域的构建
封三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油印报收藏二三谈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乡土中国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