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改造也是一场革命

2012-03-09 01:06杨雪冬
决策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党政执政党执行力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官方的各类宣传,常常如雷阵雨,虽然来得猛烈,但难渗透地底。各个部门的文件排比句越来越多,读起来越来越上口,但内容却很模糊,执行力也在缩水打折扣。

话语是政治体系的组成要素,既起着传达政治体系的价值、理念的沟通功能,更发挥着塑造治理对象的思维和行为的规范功能。

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话语体系的改造,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要摆脱洋八股、反对党八股,教条主义,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话语体系,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种话语改造运动通过领导人的个性化讲话、植根生活的文艺创作以及党政机构的具体实践,塑造出了具有强大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话语体系,不仅宣扬了主流价值,而且改造着社会的日常话语系统。

然而,随着执政时间的延伸,官僚主义的幽灵也在生长。党政层级间关系日益科层化,话语表达更为规范化程式化,使得执政党的话语体系虽然有了更为强大的媒体支撑,更多形式的表达渠道,但是鲜活性在下降,渗透力在滑坡。虽然执政者反复强调要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减少“文山会海”,提倡开短会说实话,但是每次都以运动的方式轰轰烈烈地开始,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方式悄然而止。

习近平同志在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以及李克强同志在综合试点改革座谈会上的插话、提问,之所以在社会上好评如潮,都说明了官方话语的改革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的行动。执政的地位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话语的优势和舆论的主导。有着长期的舆论生产和管理传统的执政党深知这个道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在深受话语系统僵化之苦。

官方的各类宣传,常常如雷阵雨,虽然来得猛烈,但难渗透地底。各个部门的文件排比句越来越多,读起来越来越上口,但内容却很模糊,执行力也在缩水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执政党的话语体系与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学术领域的学术话语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不仅出现了沟通障碍,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了主流的引导地位。而一些文件的空话套话,个别官员的大话假话,极大地损害着执政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官方话语的改革是一场革命,不仅必须放弃某些远离现实的概念、程式化的重复性的表述风格以及只追求对上负责的政治正确态度,更要求各级党政官员能根据对话对象的不同,创造性地将执政的理念、价值转变为对象可以接受的话语,激发对象的内心共鸣,实现“入脑”、“入心”。这对于习惯于把文件语言当成唯一话语泛用于日常生活、学术领域的官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话语的改变也意味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尽管是巨大的挑战,但一些官员已经开始主动进行着自我的话语改造。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愿意自己亲自写讲话稿;越来越多的官员在发言的时候不需要讲话稿,不“穿鞋戴帽”,直接深入主题;越来越多的官员讲话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使自己的公众形象生动丰满;越来越多的干部懂得如何在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说服对方,形成话题,引导舆论等等。这些话语风格、方式的变化说明了话语改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对于执政党来说,要推动话语体系的改革,有两个根本的选择:一是不能用政治表态来衡量各级党政官员的政治忠诚,而是要考察他们是否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对人民忠诚,对社会负责才是最大的政治忠诚;二是要为官员的个性化能力的展现和培养提供条件。执政党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各级官员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展现也是党内民主发展,政治生活活泼的体现。

猜你喜欢
党政执政党执行力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党政联动破难题 聚焦长远抓落实
党政与工会
党政与工会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1949~1956年党政关系的建构与嬗变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