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烈士在皖东北

2012-03-12 12:12扬州市委党史办江苏扬州225000
档案与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抗日东北

陈 立(扬州市委党史办,江苏扬州,225000)

江上青在皖东北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担任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和皖东北特委委员,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深入敌后,建立统一战线,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他才华横溢,以笔为枪,积极宣传抗日,建立军政干校,为皖东北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作出卓越贡献。他被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誉为统战工作的“一个光辉典范”。

时事艰危激俊英

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沿线城市相继沦陷。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满怀救亡热情,与陈素、卞璟、韩北屏等人组成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以下简称“江文团”),溯长江而上,沿途进行宣传。1938年1月,该团到达当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六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为六安抗日团体中一支重要革命力量。1938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并经长江局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第五路军第十一集团军,改名为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救亡工作团策动第二组,江上青任副组长。此后,他们又从正阳关到颖上、固始、麻城、浠水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的特派记者章汉夫的文章,对这个抗日宣传团及领导人陈素、江上青予以热情的赞扬。

1938年秋,国民党六安县县长盛子瑾调升安徽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当时的第六区处于安徽东北,辖泗县、五河、盱眙、灵壁、宿县、嘉山、凤阳、定远、怀远九个县,这些县城已相继沦陷。盛子瑾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很想有一番作为,所以请求安徽省动员委员会派遣青年骨干随他赴任。当时,省动委会实际上由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根据盛的请求,省工委派遣江上青、赵敏、周邨、吕振球等及省动委会第八工作团,随盛赴皖东北,并将其中的秘密党员组成中共特别支部,江上青任支部书记。

原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曾专门致函中共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回忆江上青赴皖东北工作的情况。他说,“当时派遣江上青等同志赴皖东北是我决定的。江上青同志赴皖东北之前,恢复了他的党组织关系。”

在六安期间,张劲夫与江上青相处不久,了解了江上青的历史情况。江上青于1911年4月生于古城扬州,先后在南通中学和扬州中学读高中。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以后又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社会系和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课余深入学生和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他1928年秘密加入共青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两次被捕,受尽折磨,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江文团”的组织和活动已初步展露出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宣传才能。在与江上青交往中,张劲夫感到“江上青的革命激情、敏捷思路和文学才华是极为杰出的,是革命知识分子‘精英’,是党的好党员、好干部。”他是可以胜任敌后工作的。

1938年秋,江上青已被分配到一三八师政治部任上尉科员。可是当党组织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民党部队官职和相对安全舒适境遇,投身到斗争的第一线,投身到危险的沦陷区中去。到皖东北工作,对江上青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江上青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虽然也有从事地下工作的经验,但是要去形势复杂、险恶的敌占区,独立地开展统战、军事、建党、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这对他说来无疑是一个挑战。

韬略初开播火种

皖东北位于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京杭运河以西的安徽省东北部和苏北的一部分地区,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约300万人口。它是新四军第四师东进苏北和西进中原的前进阵地,也是阻止国民党顽固派进犯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初期,中共十分重视皖东北地区工作的开辟。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指示江苏省委:立即派党员、干部和革命分子到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建立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同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建立持久的根据地。徐州失守后皖东北各地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政权撤逃,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安徽省工委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毛泽东提出的在洪泽湖地带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计划,积极派党员、干部进入皖东北,开辟皖东北地区。

1938年11月19日,盛子瑾等进驻皖东北后,专员公署和泗县县府设在泗县东南郑集(今属江苏泗洪县)。江上青和吴云邨、赵敏、吕振球、谢景鸿、周邨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先后来到皖东北,并秘密地建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特支直接领导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各地的党组织。江上青到皖东北后,公开身份先是民运科长,不久即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秘书兼任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作为盛子瑾的秘书,他深刻洞悉担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行政、军事长官盛子瑾的心理状态,并得到盛子瑾高度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江上青等人协助下,盛子瑾率部与日伪展开战斗,整顿吏治,打击贪官,皖东北出现抗日新局面。

江上青是积极发展和壮大中共组织的模范。江上青一到皖东北,就和同来的中共党员在六区专员公署内秘密建立中共皖东北支部,并和先期在当地开展工作的中共党员朱伯庸、戴纪亢等人取得联系。江上青积极慎重地在工作团、宣传队干校、干训班等组织和救国团体发展党员。江上青派朱伯庸去陇海路北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取得联系。1939年2月,山东分局派山东淄博特委组织部长杨纯赴皖东北与江上青接上党的关系,建立皖东北特委。在江上青积极协助下,中共皖东北特委把从上海、鄂豫皖和山东等地派来的党的关系统一领导起来,并在各县、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江上青还积极推荐中共党员担任各级政权的领导。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基本上是以中共皖东北特支的成员为骨干。泗县所辖的5个区政权中,有4个区的区长是由江上青推荐的共产党员担任的。同时,江上青还委派一批党员担任乡长、镇长。

到皖东北不久,江上青便在征得盛子瑾同意后,创办了皖东北军政学校。盛子瑾任校长,他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学校招收了各地爱国青年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教授的内容包括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等内容,江上青也亲自讲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江上青上课深入浅出,谈古论今,并利用各种机会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鼓励青年学生立志报国、投身革命。他还秘密发展了学生党员,并从中挑选一部分派往部队,从事军内党的工作。江上青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学员的尊重和信任。该校3个月一期,连续办了两期,先后为泗县、五河、怀远、宁远、盱眙等县培养了600多名青年干部,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都成为皖东北地区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骨干力量,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开办了第五临时中学和行政干部训练班、青年干部训练班、财政经济干部训练班等一些训练班,吸收青年学习,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

铁腕斗胆显雄才

1939年初,江上青根据皖东北的形势,动员盛子瑾联合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抗日。他派共产党员吕亮屏以盛子瑾的名义到豫皖苏一带去找八路军、新四军,欢迎他们到皖东北抗战。吕亮屏在河南永城书案店找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兼政委彭雪枫等领导,彭雪枫在听取了吕亮屏汇报后,作出到皖东北和盛子瑾合作抗日的决定。1939年6月,彭明治根据中央指示,率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越过津浦铁路进入皖东北地区抗日。皖东北特委组织力量帮助苏鲁豫支队筹集粮草,补充人员和武器弹药。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胡炳云大队英勇善战,每战皆胜,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在皖东北特委领导下,江上青成功地谋划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与盛子谨会谈,顺利达成了八路军与盛部合作抗战的协议。盛子瑾表示欢迎八路军进入皖东北抗日,就地供应粮草。张爱萍表示,八路军、新四军拥护盛专员领导皖东北抗战到底,愿意与之配合打击日伪,保护当地政府和人民。同年8月,张爱萍、刘玉柱到皖东北泗县张塘,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盛子瑾每月接济军费一万元。

江上青十分重视建立和发展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他利用盛子瑾发展个人势力的企图,成立“第六抗日武装司令部”和“第五保安游击司令部”,都由盛兼司令,江上青任政治部主任。江上青于1938年底即要求共产党员吕振球和徐崇富分别回宿县和灵壁,联系发展抗战青年和地方游击队。江上青帮助宿县党员赵汇川率领的部队取得“六抗”第三支队的番号,这支近千人的部队在皖东北特支、皖东北特委关心支持下,较好地解决了给养和武器装备。在江上青帮助下,徐崇富领导并改造原有部队成为“六抗”特务支队。共产党员石青在江上青帮助下,率领第五支队一部开辟泗北地区,很快组成一支相当营建制的泗北农民支队,由石青任支队长。同时,江上青还在皖东北县、区、乡组建抗日武装。这些武装大部分由中共党员掌握。后来,赵、徐等部近两千人都编入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其中三支队编为十一团,赵汇川任团长;特务支队编为十二团,徐崇富任团长;泗北农民支队编为独立一团,石青任团长。这些部队在张爱萍领导下,为建立皖东北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江上青根据中央指示和安徽省工委要求,积极创立和建设洪泽湖根据地。他经盛子瑾同意建立洪泽湖特区,由共产党员赵敏任区长,使之成为在我党领导和控制下的第一个区级政权。为加强对洪泽湖特区的领导,皖东北特委批准成立中共半城特别区委员会,同年9月改组为中共洪泽湖工作委员会,赵敏任书记。工委成立后,特区和各乡镇都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些工作为以后以洪泽湖为中心的皖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江上青同样十分重视文化宣传工作,他以盛子瑾保安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组织革命知识青年,成立了各种文艺团体如抗日剧团、宣传队等。他组织的“皖动八团”和“抗演六队”深入农村,写标语、唱抗日歌曲和演话剧,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发动群众成立青年、妇女等抗日救国团体,参加抗日活动。他以“五游”政治部的名义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文化服务社。他经常抱病为报社撰写社论,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政策,报导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保家卫国的消息,印发毛泽东的重要文章,鼓舞和振奋了军民抗日救国的士气,同时动员和吸引了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抗日。

光辉典范照行程

在接受党组织派遣,赴皖东北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江上青就深知这一任务的艰险,行前写了《自悼》的联语:“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体现了他为党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情怀。在皖东北抗日形势飞速发展以后,江上青通过接触发现盛子瑾和国民党灵璧县县长许志远之间有矛盾,成见很大。经过张爱萍、刘玉柱出面调解并晓以大义,许志远表面上答应团结抗日,暗地里却在策划阴谋。为维护皖东北地区团结抗战的局面,1938年8月29日,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前往灵璧与许志远谈判,以调解双方矛盾。在出发之前,江上青曾给七弟江树峰写信,并寄给他一首诗:过隙光阴逝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可是没曾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他的诀别诗。

在会谈结束后,江上青在陪同盛子瑾回专署路途中,经过泗县小湾村西口时,突然枪声四起。原来许志远暗中指使反动地主柏宜生和王铸九纠集武装五六百人埋伏于此,必置盛子瑾于死地而后快。在最危急的时刻,江上青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带领战友与反动地主武装血战,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28岁的生命。江上青牺牲的噩耗传来,皖东北各界人士无不扼腕长叹,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青阳、崔集、管镇等地自发举行了追悼会,赶来悼念的民众数以万计。张爱萍在悼词中说:“上青的逝世,不仅使我失去了一位知音,失去了一位战友,而且使皖东北抗日民主战线上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使中国革命大厦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栋梁。”“抗演六队”他的战友们闻讯后,非常悲痛。由舒焚作词,殊冰作曲,为江上青谱写了挽歌《陨星》,为烈士送别。

大半个世纪后,他的上级,曾经担任皖东北特委书记的杨纯说:“我和江上青同志共事很短,但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政治上成熟、觉悟高、胸怀韬略、处理问题有胆有识。”江上青的战友,曾担任泗县一区区长的吕亮屏深情地说:“我每每想起他,眼前总浮现出他那魁梧的身材,那一双闪烁着睿智之光的眼睛,潇洒健谈的风度,这时,我心里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抗日东北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东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