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解剖形态特征的分析

2012-03-15 04:08饶凤英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椎动脉椎间盘颈椎

饶凤英,樊 斌,左 鹏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湖北黄冈438002;2.黄冈市中心医院CT室核磁共振室,湖北黄冈438000)

颈椎病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年化,其发病率将会不断升高,但对其发病机理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一般认为机械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及颈血管病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的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面侧唇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如椎体钩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症状。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术在颈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颈椎钩椎关节又和颈椎的横突孔、颈椎的椎间孔相毗邻,行钩椎关节切除术时,有损伤横突孔内的椎动脉和椎间孔内结构的可能,对椎动脉的解剖位置认识不足是损伤椎动脉的主要原因[1]。

本文主要从正常人体的解剖结构入手,通过颈椎标本测量,CT扫描,核磁共振测量相关数据,对颈椎的位置及形态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颈椎手术、颈椎病的康复提供应用解剖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采用黄冈职院医药卫生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年人体标本10具(男5,女5)共20侧,用游标卡尺和角度测量仪,观察和测量相关数据,尚有黄冈市中心医院CT室、核磁共振室及骨外科所提供的成年人的颈椎形态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颈椎的解剖形态分析。

1.2 实验仪器

游标卡尺(精度0.02 mm),角度测量仪(精度达1°),量角器(精度达1°),解剖用器具一套。

1.3 测量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10具(男5,女5)共20侧成年人体标本,观察黄冈市中心医院CT室60例患者的颈椎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男30例,平均年龄(42.5±14.2)岁,女 30 例,平均年龄(35.5 ±13.3)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分别测量下列数据:①双侧椎动脉间距。②双侧颈椎横突孔高度以及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③颈椎椎间盘厚度、相应椎体高度。④双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⑤测量颈椎C2~C7六个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

2 结果

2.1 测量双侧椎动脉间距:取同一颈椎双侧椎动脉内侧缘间的距离,将测得平均数据记入表1。

表1 双侧椎动脉间距(mm)

2.2 测量双侧颈椎横突孔高度以及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分别取椎动脉入、出横突孔的横突厚度和上位横突孔下缘到下位横突孔上缘间的椎动脉长度,将测得平均数据记入表2。

表2 颈椎横突孔高度及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横突孔横径、纵径(mm)

2.3 测量颈椎椎间盘厚度、相应椎体高度:取C2~C7五个椎间盘前、后、左、右的厚度以及C2~C7六个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将测得平均数据记入表3。

表3 颈椎椎间盘厚度、横径、纵径、相应椎体高度(mm)

2.4 测量双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取椎动脉的内侧缘距钩椎关节的顶点的距离,将测得平均数据记入表4。

表4 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mm)

2.5 测量颈椎C2~C7六个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将测得平均数据记入表5。

表5 颈椎C2~C7六个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mm)

3 讨论

对10具成年男、女颈椎标本的测量,对临床60例成年男、女患者,进行颈椎CT扫描,结果显示:C1的双侧椎动脉间距最大,平均值为45.9 mm。C3的双侧椎动脉间距最小,平均值为25.6 mm;双侧椎动脉间距由大到小依次为C1>C2>C6>C5>C3。从测量的平均值来看,说明双侧椎动脉间距,并不是随颈椎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在所有所测量的案例中,也没有出现一例。

在对C2至C6横突孔高度的测量中,显示:C5颈椎横突孔高度左侧最高,平均值为9.2 mm,C2最小,平均值为4.2 mm;而右侧最高的也是C5,最小的是C2。但横突孔高度的变化,左右两侧并没有显示呈一致性。上、下横突孔间距的变化也没有呈顺序性变化。横突孔横径左右两侧最大的同为C2,最小的同为C6。这与关良、刘保国等人测量的横突孔横径最小的是C5不同[2],横突孔纵径最大的同为C1,最小的同为C4。

颈椎椎间盘,其前、后最厚同为C5~C6,最薄不一致;左、右最厚同为C2~C3,最薄不一致;颈椎椎间盘横径、纵径的大小,相应椎体高度的前、后的高度的最大分别为C2,最小为C5,其变化不呈递进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也是如此。

以上对双侧椎动脉间距、双侧颈椎横突孔高度,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椎间盘厚度、相应椎体高度,双侧钩椎关节与相应椎动脉的距离,颈椎椎体的前、后高度的解剖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颈椎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1]王晓慧,刘宇,廉小伟.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术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研究,2008,30(04):276~278.

[2]关良,刘保国,王芙昱.前外侧入路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09).

猜你喜欢
椎动脉椎间盘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