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的独特性和大众化

2012-03-20 01:0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小剧场剧场话剧

许 旭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小剧场的独特性和大众化

许 旭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小剧场以《绝对信号》为发端,以其独有的形式不断成长。在传统大剧场的长期发展中它突破了常规意义之下的剧场形式,推倒了剧场中的“第四堵墙”,进行着非主流的探索。小剧场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的生存形态,使创作的诸多元素变得更为自由、不受拘束,更能够发挥各个环节的创造性,激荡出更多元的可行性。

小剧场;探索发展;“第四堵墙”;实验性

一、“小”由何来

随着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大众媒体迅速地占领消费市场,将戏剧不可回避地推向了生存的危机。戏剧在与观众审美心理的巨大落差中逐渐失掉了昔日的辉煌:想要放松心情走进剧场娱乐一番,却莫名其妙地被调侃,带着无以名状的委屈和快感交相混杂的矛盾心情,悻悻然地踏出这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黑盒子。所有的戏剧从业人员强烈地感觉到需面对现实对戏剧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小剧场即是艺术家们积极探索的艺术表达方式。小剧场是一个有高度变通能力、开放的剧场空间。小剧场开放的艺术空间给它以存在的弹性,这也给其命名带来了尴尬,或者可以说,小剧场没有终极的定义。小剧场起源于法国,以安托万的“自由剧场”为标志,1887年3月30日,身为煤气工人的安托万率领一群戏剧爱好者在巴黎一个小胡同里进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演出,地方狭小到观众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演员,但是这种新的观演关系却引起了戏剧美学上的革命,小剧场艺术运动迅速在欧美大陆蔓延开来。[1]22

籍借国际上的艺术探索,中国小剧场戏剧以1982年高行健、刘会员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为起点开启了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上海的《母亲的歌》及林兆华、高行健的第二部作品《车站》,逐渐形成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第一次探索创作的高潮。小剧场的创作尝试在全国逐渐扩大,1989年南京首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将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引向深度发展。至此,小剧场作为戏剧的新的生存形式便在创作及传播领域实现了地位的确认,作为一种戏剧艺术的形式为戏剧界所认可、接受。

二、以“小”搏“大”

小剧场,作为戏剧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空间场所,顾名思义,其演出空间往往比大剧场要小。但小剧场戏剧是相对于大剧场戏剧和常规戏剧而言的,虽然舞台空间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标志,但并不仅仅表现在演出空间上。所谓小剧场戏剧指的是:在“小型的”剧场内进行的戏剧演出,或者是在“非常规”的演出场所,例如排练厅、剧场休息室、舞台附台、舞厅、饭堂、教室,甚至是废弃的车间、仓库进行的戏剧演出。总而言之,小剧场戏剧是在较小的空间演出,观众和演员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的一类戏剧样式。然而,当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就会发现问题并非那样简单,戏剧空间固然是小剧场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小剧场里演出的戏剧也并不一定都是本来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诚然,更不能认为,不论什么戏剧,只要搬进小剧场演出,就成为小剧场戏剧了。如果把小剧场戏剧理解为只是一种规模上的调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大戏”的传统演法,只是把“高台教化”变成了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教育,如此等等,都是不妥的。[1]23小剧场戏剧与大剧场戏剧及常规戏剧从内容上有着诸多差异,小剧场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戏剧表达方式,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戏剧语言。

小剧场的舞台,尽管有伸出式、中心式、可变式等多种形式,但就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的空间布局来看,都是一种一体式结构。[2]45小剧场打破了传统剧场形式上的“第四堵墙”,观演共享的特性在一个“小”的剧场空间里突现出来,使得观众和演员形成了一种“无距离感”的观演方式,观众与演员共同创作的戏剧形式成为了一种可能,同时形成了二者共享的戏剧空间,这是小剧场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是最为深层的特征。至于空间小、观众少、演出时间短,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形式。小剧场从本质上把戏剧演出形式的共享性赋予了更多的特质,使“小”的剧场空间转变成了“大”的戏剧空间,戏剧观赏的情感张力加强了。从演员的角度来看与镜框式舞台演出方式截然不同,再不能无视观众的存在,避免与观众交流。而要积极地与观众进行眼神、表情、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的信息互递,充分调动,激发观众的观赏反应,与观众共同完成整场演出。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小剧场的这种观看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打破了“第四面墙”从原来被动的观看转变为主动融入。不自觉地参演,使观众从心理上更加真实地融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与演员共同完成戏剧再创作。

一旦进入剧场,你就会发现大约容纳了100人的剧场里,没有贵宾席,没有座位号,观众席甚至可以随意在舞台边移动。小剧场里的一切,似乎都可以让真正有实力的导演,随时灵活驾驭;让不用心的演员,在观众近在咫尺地睽睽逼视下发毛。小剧场戏剧的一个激动人心之处,便在于这种近距离交流和观演的效果。小剧场成本的投入小于大剧场戏剧的制作,票价自然会少很多,多则几十块,少则几块,让更多想看戏、看不起戏的观众(学生、中低收入者等)参与到戏剧中来,可以说小剧场较大剧场戏剧来说更平民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小剧场的低投入也可以让那些想排戏、想演戏的戏剧爱好者参与其中:几个人窜一个小故事,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场地,几把椅子,简单的灯光等,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这就是小剧场的魅力,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使各个环节极尽所能地发挥其创造性,实现了观众与演员的即时交流,观众之间的交流。“小”使其欣赏门槛放低,使其切近观众的密度增强,使其还原与给予给养的大众。

三、此“小”非彼“小”

小剧场常被误解为是演出场地小、观众人数少。其实小剧场实质的意义在于突破传统剧场,是反商业化,积极试验和具有探索性的。它试图寻找剧场更多的可能性,打破舞台与观众的隔阂,借助表演来完成意念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娱乐的效果。现在的小剧场可以说是剧场的一种流派、种类或是运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逃离“检查制度”的束缚,让创作更为自由、不受拘束,激荡出更多元的可行性。法国导演卡波在他《小剧场的精神意义》一文中明确指出小剧场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戏剧运动,并且认为小剧场的存在是为了反对传统剧场的两大弊病:工业化及哗众取宠的制式化表演。[3]22-23

我们知道小剧场的兴起,其目的就是对传统的“大剧场戏剧”的一种发展突破,是一种建立在传统戏剧观念的再创造,是一种对戏剧演出形式的思考与探索。小剧场的这种发展道路决定了其本身的实验性。

我国小剧场戏剧虽然延续了西方小剧场的演出形式但也有其独特发展形态。在我国的小剧场演出中很少厌世、低级趣味、荒诞趣味,也极少有无病呻吟、病态、变态的产生,大部分是以积极的意识形态来展现,多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感悟。从2007年济南小剧场话剧节的《原野》《死亡与少女》《客厅里的白鲨》《寻找春柳社》等剧目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倾向。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和国外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讲是出发点不同,小剧场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候,主要解决的是大剧场话剧巨大的成本投入问题,小剧场较小的成本投入可以让我们这些想演戏而又演不起戏的人有戏可演,满足一个最基本的舞台演出的问题,也可以说中国的小剧场话剧是被资金逼出来的一种方式。

从最根本上讲,小剧场话剧起初在西方是一群非主流的戏剧人,在主流戏剧以外实验一些新的、还不为人所接受的戏剧概念和戏剧技法的一种方式,所以小剧场在西方是带有很强实验色彩的话剧演出方式。现代小剧场不能仅仅为了生存而忽略对艺术追求的可能性,它不仅不能放弃艺术本身的力量,反而要借助这种力量去获得观众的认可,这才是小剧场存在的根本价值。中国的小剧场不能仅仅满足于大剧场小型化,不能因为在大剧场生存不下去,就到小剧场寻求生存可能性。小剧场需要探索精神,即使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也不能丢掉探索精神。[4]2

四、由“小”到“大”

笔者有幸参加并观赏了济南小剧场话剧节。戏剧节上演了九部戏,无论是以古典名著为脚本的《麦克白》《仲夏夜之梦》《雷雨》《上课》,还是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原创话剧《隐婚男女》《达人未爱狂想曲》等都体现出小剧场戏剧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时代感。其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班创作的实验戏剧《罗生门》采用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形式,重新剖析解读了这部日本经典影片。这种全新的创作构思使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并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导演独特的美学视角,让观众感受导演黑色幽默魅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导演把传统戏曲演出中的“武场”乐队搬上舞台,演员在剧中角色和乐手之间转换,并在音乐引入花鼓戏等形式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独具特色。在原创剧中也不乏有突出的代表,《隐婚男女》展现了当代青年男女的生活观、爱情观以及生活现状,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演出场面热烈。导演李伯男善于捕捉青年一族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用诙谐的语言反讽的手法直击都市生活的喧嚣与浮华,带有时尚元素和流行文化的特点,具有娱乐轻松的剧场效果。这种以实验性、艺术性为创作动力的原创戏剧,在现代戏剧演出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5]15

在这里,没有话剧百年的喧嚣,每个人都是埋藏在黑暗里的电灯,自由、独立,像剧场一般随心所欲。每个人都会在戏里面看到另一个自己,面对一个靠想象创造出的世界,你的心灵必然与它发生了关系,这种感觉是只有戏剧才可能带来的。而最贴近本真的小剧场,在某种程度上仿佛也是最原始的生活。也许,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因为本土化而难以进入欧美视野的国际小剧场戏剧格局,也无法与大剧场的资金技术投入所达到的视觉与心理欲望相比。但是,它却可能因为对当代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关怀,以及在美学原则上的灵活性,和它特有的独特性、大众性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与更多的人分享对于世界和自我的理解。我们期待着它的成熟。

顺应国际社会艺术思潮的发展,小剧场戏剧面对现实问题提出新的生存问题,并探索着革新,使戏剧的表现方式切近时代的发展大势,焕发勃勃生机。作为相对较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区别于其他艺术,但也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是在新的社会情况下,戏剧的更新发展,是戏剧生命力的又一个春天。

[1]童道明.小剧场戏剧的心理深入的可能性[J].中国话剧研究,1996,(9):23.

[2]许国荣.高行健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3]王瀚增.把小剧场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J].中国话剧研究,1996,(9):23.

[4]王晓鹰.戏剧在商业中的传播与沉沦[J].艺术评论,2011,(95):2.

[5]陈新瑜.戏剧:一条渐行渐远的路[J].艺术评论,2011,(95):15.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Little Theatre is Unique and Popular

XU Xu
(School of Ar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he little theatre started from Absolute Signal as the originator,with its unique form to grow gradually.It is as a rebel to break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under the“fourth wall”,to carry out the non-mainstream exploration.The little theatre has creatively developed existence form of the drama,enabling the creation of a lot of elements to become more free,unfettered,and it can exert all aspects of the creativity,stir up more feasibility.

small theater;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Fourth Walls;experimental

J805

A

1009—5128(2012)09—0115—03

2012—05—10

许旭(1984—),女,山东东营人,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影视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小剧场剧场话剧
话剧《坦先生》
欢乐剧场
话剧《二月》海报
论《日出》的剧场性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开心剧场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