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心灵的交响——李春林学术小传

2012-03-20 04:39董丽娟
文化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陀思鲁迅作家

本刊记者 董丽娟

李春林先生今春写了一篇书评:《〈学术史与心灵史的交响〉——冯济平编〈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读后》。他认为,这些学者自述就其整体而言,不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变迁,而且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心灵轨迹。仿此,我将这篇李春林个人的学术小传命名为《学术与心灵的交响》:他太重视学人的人格建构与学术研究这两者的互依互动的关系了。

李春林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母亲更是善良仁厚,养成了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人对事都要忠实不欺,真诚相待。将人格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生活中宁可自己吃亏,绝不占他人便宜,后来治学亦如是。他考上研究生之后,导师田仲济先生上的第一课即是怎样做人,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这恰与李春林的价值取向发生强烈的共鸣。此处所谓做人,亦并非独善其身,而是要像鲁迅那样,觉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李春林认为自己考上研究生,可以视为做学问的开始,但他又认为,准确的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应从研究生考试时算起:197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张试卷中,田仲济先生出了这样一道题:“郭沫若逝世后,社会上对郭沫若的评价似乎比对鲁迅还高。谈谈你的认识。”李春林记得答此题时颇为激动,越答越多。监考老师对此题亦很有兴趣,一直在旁边看着他答,甚至当交卷铃声响后,并未立即抢他的卷子,得以多答了几分钟,但他仍感意犹未尽。

考完后,他到住地某高校一位W老师家中,谈及答此题的情况。这位老师一听,遽然变色道:“完了,完了。你考不上了。现在党正在大树特树郭沫若,你竟然大贬特贬。你赶紧给田先生写封信,就说一时激动,没有答好,重新阐述一下对郭的全面认识。”回家之后,他即按着这位老师的好意开始写信,但写了一半,他就厌恶了自己,将信撕得粉碎,重新起笔,将答题时未尽之意和盘托出,连郭死后骨灰埋在大寨亦被他批了一通。当时他心想:反正也是考不上了,还是一吐为快。不料,竟被录取:49名考生,仅取2人,他总分最高。

李春林之所以认为此事应算是做学问的开始,或者说是一次“热身”,就在于那道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事实上也是对考生人格(或者说心灵)的一种考察:是跟别人亦步亦趋,还是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没有后者,是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人的。

李春林认为自己在鲁迅学领域能够有点成绩,也是由于采取了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方法。他将这一点归功于时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后任会长)的林非先生和辽宁大学教授杜一白先生的点拨,他们先后向李春林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于是,他将毕业论文的题目设定为《鲁迅与契诃夫》。母校的蒋心焕老师建议他不如写《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难写,但是正因为难写,所以写出来便是成功。事实果然像蒋老师预言那样。答辩委员会主席薛绥之先生在答辩通过后热情地说道:“我读过的最好的两篇硕士论文一篇是王富仁的 《鲁迅与安特莱夫》,另一篇就是李春林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李春林本人认为薛先生过奖了,他比王富仁差得远。

硕士论文完成后,他先以单篇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后整理为专著1985年正式出版。论文发表后,大多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高校社科文摘》等转摘,尤其是《两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被选入中国社科院鲁研室编选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一书中,能享此殊荣者我省仅有3人。而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也被袁良骏、张梦阳等先生写入他们各自的《鲁迅研究史》中。《光明日报》等多种报刊刊发了关于该书的评介,北京大学的张文定先生在为《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写的短文中,称该书“得出了不少开创性的结论”。著名俄苏文学研究专家(智量、冯增义等)也以不同的形式(相关专著、书信)肯定了他的研究,智量先生明确提出,确实在中国只有鲁迅才能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但李春林认为,所有的介评都忽略了一点:他恐怕是第一个发现了鲁迅某些小说的复调品格。由于一方面,此种论述在《鲁与陀》一书中并非篇幅很多,没有进行专章、专节论说,另一方面,在国内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界,当时巴赫金尚未广为所知,其相关专著并未译介出版 (李春林写硕士论文时读的是俄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所以读者对《鲁与陀》一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有所忽略。只有彭定安先生在为《鲁与陀》一书所写的参加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的推荐信中,提及此。现在,鲁迅作品的复调品格,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了(当然亦有泛化现象)。

要之,以后他一直以鲁迅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热衷于鲁迅与外国作家的比较研究。1993年,他参加了彭定安先生主编的《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的撰写。全书凡15章,李春林撰写4章,几近全书三分之一。在具体论述中,他提出了“伊藤鲁迅”这一命题,后来得到日本鲁研界乃至伊藤虎丸本人的首肯。彭定安先生几乎在是书所有撰稿人的成稿的某些处所 (一般是每章结尾处),都加写了或多或少文字。李春林将这些地方一一注出:此处系彭定安先生所写。全书只有李春林是这样作的:他认为,精神劳动成果比物质劳动成果更珍贵,必须谁的就是谁的,了了分明。反过来,在他主编的《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中,也为其他撰稿人的成稿增写了某些内容,却不注明。这也许是父亲的佛教徒的基因在起作用吧。

李春林一直想将与鲁迅发生过这样或那样关联的外国作家全部与鲁迅作一下比较研究,尽管不断被其他事项打断,但根据作学问的基本原则,如是为之,就必须首先搞一下鲁迅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史,于是有了《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与辽宁师大王吉鹏合作)一书在1999年的问世。李春林曾将书中的部分内容提炼为《比较文学方法解读鲁迅的回顾与反思》一文,1999年8月于昆明举行的“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研讨会上宣读(是书当时尚未印出)。也正是在这次会上,时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漱渝先生在主题报告《“只留清气满乾坤”——建国后鲁迅研究断想》(发表于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0期)将李春林列为90年代“鲁迅研究领域十分活跃或崭露头角的”13位中青年学者之一(张梦阳先生在2010年9月22日《文艺报》发表的长文《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及其国际影响》将“乐黛云、张华、李春林等关于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列为新时期“鲁迅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了扎实的进展”的表现之一。乐、张都是长于李春林的前辈学者)。

此时,他还参加了冯光廉和刘增仁等先生主编的《多维视野中的鲁迅》一书的撰写,承担《比较文学方法的鲁迅解读》一章撰稿任务。在长达7万余字的篇幅中,论述了比较文学方法解读鲁迅的意义,鲁迅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探求了养育了鲁迅的世界文学的乳汁(影响研究),将鲁迅与20世纪文学大师进行了平行比较。其中一些内容又以独立论文形式先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摘登。

其实,上述成果还仅是大规模进行鲁迅与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论纲。紧接着,李春林设计、论证了《鲁迅与外国文学研究》这一课题,列出全书纲目,经由王吉鹏申请,获得了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最终同名成果《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一书,由王吉鹏任编委会主任,李春林任主编。参与撰稿者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和青年学子。全书70余万字,李春林独自完成35万。该书问世后,《鲁迅研究月刊》、《中国图书评论》等均载文评介,有学者认为此书带有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百科全书性质。

此书当然离李春林的期望还很远:鲁迅一生共译介了14个国家105位作家作品,所介评的外国作家则涉及21个国家166人,与鲁迅发生过关联的外国作家总数则为479人。而此书列出专节论说的不过66人。所以在此书之后,李春林仍执着于鲁迅与外国作家的比较研究,先后写了鲁迅与纪德、汉姆生、卢那察尔斯基、法布尔等文。他想在有生之年尽量多写一些。

李春林的鲁迅研究还有关于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如 《论鲁迅世界观质变的渐进形式》、《论鲁迅思想发展应分四期》等。他还写有多篇关于鲁迅与科普的论文,所以他被聘为辽宁科普文艺研究会顾问。

他挚爱鲁迅,认为鲁迅现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的仅存的支柱,所以他对贬损鲁迅的现象总是做出抗争,1986年他写过《尊孔贬鲁思潮刍议》,2001年又写有 《关于当下贬鲁思潮的思考》,全文充满了对民族的焦虑与忧心。

沿着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势头,又与人合译 (他独自译了全书85%,并为全书作注、译校)了弗里德连杰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撰写了《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两书。还撰写了《寻找“绿棍”——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此书的命名由托尔斯泰少年所作的游戏而来——谁找到“绿棍”,谁就能获取使人人幸福的秘诀。在李春林看来,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本质属性就在这里。他特别赞赏该书责编刘雪枫为此书封面所选的画幅:一双合十的手。那显然是一颗伟大的无限悲悯的心灵。全书的撰写往往从鲁迅对某一位作家的评价出发,带有以鲁迅观点对俄罗斯文学重新阐释的质素。他对其他中国现代作家如老舍、钱钟书、臧克家、路翎等亦有研究。

李春林还写有《东方意识流文学》。是书将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形成及发展梳理得比较清晰,比较了东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同异。该书的结语部分以 《东方的狡黠——关于东方意识流文学的随想》先期在《文艺报》发表后(是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同时全文复印),获得了著名九叶派诗人、文艺理论家唐湜先生的好评,他特地写了一篇专文在《文艺报》发表。是书出版后,他又为之写了长篇书评。

他对儿童文学和影视亦有涉及,曾有多篇相关论文获奖。被选为辽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曾聘为辽宁电视艺术研究会研究员。曾与张艺谋、贾樟柯等面对面对话,写有关于张艺谋、中国电影走向等论文。

李春林认为,作家应是用心灵写作,而不是用头脑写作。他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而不是普通的脑力劳动者。而文学研究者亦如是:研究心灵劳动的成果,亦应用心灵去观照,去贴近,去触摸。他写有电影《钢的琴》长篇影评,认为其主题是抒写下岗工人的精神苦难。有人则认为是励志。差异的产生,在李春林看来,即因后者是头脑的分析,前者却是以心灵去贴近编导者和影片人物的心灵。学术若不与心灵交响,有时也会与真相有所偏离——至少在文学研究方面如此。

[背景链接]李春林代表作摘要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鲁迅发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新的文学创作的杰出的开拓者,实现了文学在一个时代的重要发展。他们都是下层人民苦难的深情的呻唤者,对于不把人当人的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他们都是人的解放道路的执着的探索者,但两人最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鲁迅成为共产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求救于基督教。两人最为相同的根本特点在于他们都是 “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他们都塑造了“精神胜利”的典型,反映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剖析“切腹复仇”的心态,表明人的灵魂光耀不会在压抑下泯灭;一身兼任审问者和犯人,穿掘善恶相间的灵魂深处。他们都成为“高的现实主义”即心理现实主义伟大作家,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东方意识流文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中国新时期的作家们最初把目光投向西方意识流文学,本意并非要改造它,而是为了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学。但其最后结局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得到部分更新的同时,改造了西方意识流文学,并形成了“东方意识流”文学。他们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与表现技巧的选择与接受,颇具东方式的狡黠。它采取的基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作为磁铁,在西方意识流文学中去寻觅铁的质点。因此,西方意识流文学中的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泛性欲观等,几乎都与“东方意识流”无缘,而“心理时间”,写人的深层意识以及其他许多表现技巧都被从事 “东方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作家所采用和改造。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7期全文复印)

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现代化新文学的奠基人是鲁迅,在他那里不独体现着新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而且充分证明,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乃是新文学建构的渊源。新时期文学开始了五四之后的第二次解放,中国现代文学向自己本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文学”回归。人的个体存在、个性意识、个体自由、个体心灵世界重获承认。人物性格塑造走向凸圆化,人物灵魂解剖趋向深刻化,人性表现领域渐趋复杂化,使得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段也丰富复杂,并呈现出多元取向。

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类似再现”——论90年代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 《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

90年代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崛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创作主体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恰与30年代东北作家群形成的动因相似。因之今日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创作形态也就酿就了与往昔东北作家群相似的诸多特点,成为一种“类似再现”。这些特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现实主义创作的主导地位;善写普通人的心理与性格;着力于表现人物的觉醒;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艺术上的“越轨”与创新。但两者亦有明显不同:若是说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对于表现人物的阶级觉醒与民族觉醒往往施与浓墨重彩,那么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则将重点置于儿童的人生觉醒、个性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哲理层面的觉醒。

比较文学方法解读鲁迅的回顾与反思《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复印)

比较文学方法对鲁迅的解读分可为四个历史时期。滥觞期(1919-1949):研究成果大都为介绍型、感悟型,缺乏系统性。停滞期(1949-1976):由于比较文学学科被否定,比较文学方法对鲁迅的解读成果甚少。发展期(1976-1989):成绩辉煌,主要表现在:鲁迅所汲取的世界文学源流被空前和深入地探寻与挖掘;鲁迅融古典大师与现代巨擘于一身的文化品格与艺术个性被初步观照等方面。深化期 (1989-1999):本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全面探讨的拓展与某一侧面研究的深化并存;鲁迅西方观客观意义的阐释与鲁迅内心世界所包蕴的西方文化质素的分析并存;宏观鸟瞰与微观剖析并存;影响研究中更加重视事实性联系等。

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 《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01年第2期《论点摘编》、《社科信息》2001年第2期摘登。)

鲁迅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同时起步,其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可比因素。如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精神自由的执著的追求,对这种追求的难以实现的焦灼、苦闷、寂寞与孤独,并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将这种追求与情绪,与对人的生命的价值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思索水乳交融;都广用象征;都向最能展示人的“心理真实”的潜意识领域进军;形象的生动性与时间的模糊性并存;追逼内心真实而忽略外在真实;都采用“非人格化”叙述法等。其不同则主要表现在鲁迅作品呈现出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形态。

关于当下贬鲁思潮的思考 《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列入“本期重点推荐”专栏)(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全文复印)

当下贬鲁思潮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动,作为民族精英、大众代言人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的距离拉大,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背弃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易于发生与鲁迅的心理对抗;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倡明“国粹”的复古思潮与弥溢于各个领域的颓败风气,构成了对鲁迅的接受障碍;毛泽东的鲁迅论有对鲁迅误读的成分,从而将鲁迅政治化,引起人们对鲁迅的逆反心理,这是当下贬鲁风潮的远因。此外,还有贬鲁者借此出名获利、媒体借炒贬鲁之文以发财等浅层原因。

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系《鲁迅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论纲》,下编系《鲁迅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上编是对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的面上的一种鸟瞰,将与鲁迅发生过这样或那样关联的诸多外国文学流派与鲁迅的关系都进行了探讨。它事实上是全书的精详的提纲。下编则是鲁迅与单个作家关系的梳理与研究,列出专节者共66位外国作家。某些外国作家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可谓首次进行,如俄罗斯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柯罗连科;捷克的扬·聂鲁达;罗马尼亚的萨多维亚努;保加利亚的伐佐夫;芬兰的康特、亚勒吉阿;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歌德;奥地利的至尔·妙伦;法国的巴尔扎克、菲利普;菲律宾的黎萨尔;南非的旭莱纳以及诸多苏联“同路人”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这样,就进一步昭示出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广大而深刻的联系。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思考 《文艺报》2005年8月18日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只有精美的制作还不行,还必须在开掘人类的某些永恒的主题方面大下工夫。要进一步展示和剔挖无限丰富的人性,要真正表现出使得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的东西;要有浓烈的批判意识,要表现出对于民族历史与今天的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与忏悔,昭示出一个更加成熟与伟大的民族的风貌;同时,还必须以自己所独有的“这一个”的个性色调来参与世界各民族的大合唱。

鲁迅与汉姆生 《山东师大学报》 2009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

汉姆生是鲁迅曾着力评介的作家,但两人的关系一直疏于研究。鲁迅对于汉姆生的兴趣,一是他的创作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提供了正面参照:在汉姆生那里,挪威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自省、救赎、宽大、包容、坚韧、顽强等民族性格,成为鲁迅改造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标的;而汉姆生的以现代主义手法令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达到传统现实主义作品难以企及的细腻与深度,使同样进行了现代主义创作的鲁迅备感亲切,获得共鸣。这确实进一步昭示出鲁迅与世界文学发展同步的伟大战略眼光。同时,鲁迅也指出汉姆生作品的不足,宣称他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左翼作家,引起我们对汉姆生后来的政治堕落与其思想创作有无联系的深层思考。

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 《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期)

在鲁迅所论述的全部外国作家中,卢那察尔斯基是最多者之一。两者在美学理论、文艺阶级性、艺术性、文学遗产等方面都有共识,有些方面鲁迅确实受有卢氏之影响。但他们亦有重大差异:在对待现代派文艺方面和对待托尔斯泰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卢氏由于一身兼任文艺家和政治家,因而其文艺批评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角色的分裂导致其理论立场和观点的多变;鲁迅由于始终保持自己文艺家的角色,所以鲁迅的文艺批评有着理论立场和观点的稳定性。卢氏的角色分裂,验证了鲁迅关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一重要命题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陀思鲁迅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鲁迅,好可爱一爹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自嘲》句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