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2012-03-29 16:42卢国伟
电力安全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危险事故

卢国伟

(湖北省电力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因电网建设滞后、网架结构薄弱、恶劣气候和外力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电网发生稳定破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风险始终存在。公司安全管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须大力加强。

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将现代安全风险管理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下发了《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部署推广,同时组织开展了电力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和试点,公司系统各单位逐步进行了探索,开展了相关工作。

1 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等)通过风险识别,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1.2 危险、风险和事故的关系

危险是指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是因事故隐患存在而所处的一种不安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导致某种事故或一系列的损害或损失事件,它是风险的前提。当危险暴露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时就成为风险。风险不仅意味着危险存在,还意味着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一旦风险控制失败,将发生事故。

1.3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它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学等理论方法,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能构成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确认企业发生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而风险管理是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由此可见,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

2 安全风险的特点

2.1 安全风险具有客观实在性

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安全风险等级是人们依据不安全因素有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也是以危险客观性为基本依据的,绝不是人们随意编造的。所以推进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必须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

2.2 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客观存在的安全风险不容易被察觉,或虽被察觉,但对其危害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或者风险还处于潜在的状态,没有明显暴露出来。

2.3 安全风险具有可评估性

人们可以在掌握不安全因素表现及危险性的基础上,根据有关风险评估理念和标准,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级。比如国外MIISID—88A标准中,按照危险严重度将安全风险分为4类:Ⅰ类,致命的,可造成人员死亡或系统破坏;Ⅱ类,严重的,可造成严重伤害、严重职业病或主系统破坏;Ⅲ类,危险的,可造成轻伤、轻职业病或次要系统损坏;Ⅳ类,可忽略的,不会造成伤害和职业病,系统不会遭到破坏。

2.4 安全风险具有可控性

倘若无控制措施,容忍安全风险滋长蔓延,迟早会酿成生产安全事故,安全风险管理的直接目标,就在于控制安全风险。人们在了解安全风险程序后,完全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把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低。

3 构成安全风险的因素

众所周知,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机械设备的异常状态和人员的违章行为,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事故。显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设备的异常状态和人员的违章行为,都会产生和增大安全风险。

环境不安全因素构成安全风险,主要取决于作业的种类和能量大小。机械设备的异常状态构成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机械设备本身存在缺陷;二是平时缺乏保养和检查,使机械设备的功能失灵。人员的违章行为包括管理性违章、装置性违章和行为性违章三大类型。

作业环境、机械设备和人员这3项因素中,人员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良好安全素质的人员,不但能够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指挥和操作,而且能够及时辨识和发现作业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机械设备出现的异常状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基于以上几点,国家电网公司制订出台了《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从生产环境、机具与防护、人员素质、现场管理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5个方面加以辨识,又分为输电、变电、配电、调度等四大专业开展,做到标准统一、分类分专业稳步推进实施。

4 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在电力企业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有5个环节,分别为教育培训、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评估、持续改进。

4.1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级人员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方法,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养成自主辨识和控制风险的良好工作习惯。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评估规范、辨识手册及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等。

4.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依据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针对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状况开展的系统查找和识别风险的工作,为风险控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风险识别主要开展3个方面的工作: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人员素质及管理的风险识别,风险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4.3 风险控制

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风险控制主要开展3个方面的工作:构建作业全过程的安全机制,实施作业风险分析与控制,开展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和反违章工作。

4.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企业整体或局部的风险程度做定量或者定性估测,评价风险等级,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等级标准,为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4.5 持续改进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当安全生产偏离正常状态时发出风险告警,实施风险干预,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不断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持续改进。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根据风险评估结论,依据可接受的风险等级标准,确定能够监测企业安全生产全面状况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立不同等级的预警值并建立风险预警监测制度,在监测到风险预警指标接近预警值时发出风险告警,进入相应的预警状态。

实施风险干预即针对不同的预警状态,实施不同的风险干预对策措施。应采取专项整改、停工整顿、通报、考核及责任追究等手段进行政策干预;建立风险干预组织体系,分层分级、定人定期落实整改;对实施风险干预后的预警指标进行监测,当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时,解除预警状态。

5 电力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5.1 实现从强制监督执行向自发安全行为转变

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从强制监督执行向自发安全行为转变”。强制监督执行是指安全人员运用行政、法律以及经济等手段,强制性地检查督促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纠正违章动作,使之处于安全状态。应当肯定地说,这种管理收到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对那些安全意识淡薄、有章不循、我行我素的职工,加大惩处有助于纠正他们的违章行为。但是,单纯的强制性监督往往因为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被监督人员的安全思想和安全能力,所起的作用也缺乏长效性。

自发的安全行为,是指由作业人员自己产生的,不受外力影响的安全行为,自发的安全行为首先来自强烈的安全意识。抓好安全风险管理,作业人员辨识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并知晓防范措施,就能促使他们在作业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小心谨慎地处理险情,从而保护好自身和他人安全。

5.2 促进安全管理从事后管理向预防为主转变

存在事故隐患,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安全风险的发展蔓延,最终又必然导致事故。对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及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控制措施,把安全风险减至可控、能控、在控的程度,远离事故而贴近安全,真正体现了积极预防的基本要求。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相比,事前管理比事后管理更有效、更重要。安全风险管理则为事前管理提供了加强管理的方向、重点部位、人员,以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和应选择的工作方法,从而把预防为主的事前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5.3 预测系统安全隐患,控制事故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为辨识和控制系统存在的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这些措施与安全风险管理相比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风险管理能够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摸索出预防事故的规律,同时,有了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基础,制定的整改措施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安全风险管理不仅是度量企业安全基础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打牢企业安全基础的重要措施。

5.4 使安全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

一些企业事故得不到遏制,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或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不很清楚,心中无数,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在决策上发生失误。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对系统的安全风险既作出定性分析,又作出定量分析,所获得的情况来自于实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者依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决策,能实现主客观相一致,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

5.5 增加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

随着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大量采用,由于设备和工艺本身存在缺陷或人员尚不掌握而违章操作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单凭以往的经验,仅仅由安全管理人员抓安全是无法奏效的,必须加大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引入适用于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风险管理从评估的对象、运用的手段到参评人员,都体现了增加科技含量的特点,因而作出的评估会更加公正准确,适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6 危险点分析与安全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危险点分析与安全风险评估两者都是侧重分析评估作业环境、工器具以及人的行为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有可能引发的后果,都是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和落实安全措施,以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因而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绝不是一回事,而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若把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场所、工器具和行为看作是危险点,那么,危险点分析则是在作业前进行现场勘察,并联系以往同类作业的经验教训,找出即将进行的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而安全风险评估,不但要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识,找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人员责任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而且要对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给出定性和定量描述,进而实施危险控制和预防,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确保安全的目的。

可见,安全风险评估较之危险点分析,对危险导致事故风险的评估,更加具体和细化,更能够唤起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危害辨识能力。由于安全风险评估吸纳了危险点分析等做法的优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适用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7 安全性评价与安全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性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对同一系统的安全与风险情况作出评估,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但安全性评价偏重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对存在的风险性有所忽略。在内容上,安全性评价往往偏重于电网安全的物质基础,即对电网结构、输变电、二次系统等内在条件的评价,却忽略了对安全管理、人员因素、外部环境等外在条件的评价,而这些外在条件也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风险评估则增加了“人为因素”评估、现场风险评估、人身事故及人为责任事故和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等,进而调整和充实了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可以说安全风险管理是安全性评价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和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适应了安全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统筹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把握安全局面、改进安全风险控制的管理平台。电力企业应结合生产实际,继承并整合安全管理的常规做法,积极稳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可控、在控、能控,确保安全生产局面的稳定。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危险事故
学中文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废弃泄漏事故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小恍惚 大事故
喝水也会有危险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拥挤的危险(三)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