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用温法辨治肝胆疾病2则

2012-03-31 13:03李英英贾晓玮郭立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温煦肝阳病证

李英英,贾晓玮,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周仲瑛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46)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五脏六腑皆分阴阳,长期以来,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重阴虚血虚,较少提及阳虚,纵观历代中医文献,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如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云:“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阳气是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肝阳是指肝脏所包含的具有温煦、蒸化作用的一类物质,其生理功能可分:蒸阴化气,促进疏泄;温泌胆汁,助脾散精;通畅气机,调节血液[1]。

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若肝阳不足,疏泄失司,则气机升降不灵,寒痰浊阴阻塞上下,产生痰、瘀、热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肝用,最终出现寒热虚实并存的局面。肝阳虚的病证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病证;二是肝脏功能活动障碍的病证;三是与肝相表里、相母子的脏腑发生病证;四是肝木不能疏泄脾土而出现的脾胃病证[2]。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以虚寒之象多见。头为诸阳之会,肝开窍于目,耳有赖于肝之清阳上煦,肝阳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可致头昏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耳聋等;肝位于肋下、肝经走少腹,肝阳虚,温煦不足则可致胁痛、腹痛等;肝阳不能温煦冲任二脉,则可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肝经绕阴器,肝阳不足,下元失温则可致疝气、阳痿等;脾的运化有赖于肝阳之温煦、肝气之调畅,肝阳不足,则脾土运化失常,而致胃脘痛、纳差、呕吐、泄泻,甚致贫血、水肿等[3]。

治疗上,《内经》中载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等记载。治疗肝阳虚的方药,如《伤寒论》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乌梅汤、附子汤、乌头煎、黄芪建中汤,《外台秘要》调肝散,《圣惠方》补肝薯蓣散、补肝细辛散、防风散、白茯苓散、槟榔散、酸枣仁散,《圣济总录》荜菝丸,《血证论》桂甘龙牡汤,《景岳全书》暖肝煎,《薛氏医案》补肝散,《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阳舒肝汤,蒲辅周《经验方》温阳补肝汤等[4]。

用药上,古籍中对其用药有提及,金代《珍珠囊》谓山茱萸:“温肝”。明代《本草纲目》载有: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古方盛用之。”何首乌:“温补肝”。《新编中药学》杜仲“甘温补肝肾之阳……肝肾阳复则筋骨自健”。具有升发肝阳的有黄芪、柴胡、麦芽;而性温入肝,能暖肝疏肝,散寒止痛的药物则有:吴茱萸、肉桂、附子、木瓜、川芎、乌药、艾叶、山楂、九香虫、西茴、白花蛇、五加皮等[5]。

病案举例:

例1.刘某,女,49岁。初诊:2011年3月2日。 1989年查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胆区仍有疼痛,发无定时,每次持续15~30 min,彩超排除胆管、肝管结石,胰腺造影正常,胃镜正常。既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甲减病史,自服优甲乐。10年前查有Ⅱ型糖尿病,常服降糖西药,目前控制尚可,血脂偏高。常有胸闷、腹胀,近服中药好转。但胃部怕凉,天冷胃有不适感,大便干燥,时需用泻药,口干口苦,日饮水较少,寐差。偶有早晨胃脘痞胀不舒,欲饮开水方能缓解,后背时痛。舌苔淡黄薄腻,舌质暗红,脉细滑。证属湿阻气滞,寒热互结,胃失和降。治当清热燥湿,温中行气,和胃降逆。用药:黄连2.5 g,肉桂3 g(后下),炮姜3 g,炒枳实20 g,瓜蒌20 g,法半夏10 g,制香附10 g,高良姜5 g,炒莱菔子15 g,苏梗10 g,槟榔10 g,厚朴5 g,醋柴胡5 g,炒赤芍10 g,炒延胡索10 g,莪术9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1年3月30日2诊:药后右上腹疼痛减轻,热熨为舒,腹有胀感,大便干结,2日一行,口干苦,尿黄,食纳尚好,寐差。舌苔淡黄薄腻,质略暗,脉细。证属湿热瘀郁,肝失疏泄条达,胃失和降。治当清热祛湿,行气活血,疏肝和胃降逆。上方改黄连3 g,肉桂5 g(后下),加熟大黄6 g。14剂,水煎服,日1剂。此后,在2011年3月2日方基础上,根据患者出现的兼夹症状加减,症状逐渐减轻,病情稳定。

按:本案例是一中年女性,突出表现为胆结石术后,疼痛迁延难愈。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病可及胆。肝阳不足,胆失温煦,肝失疏泄,不通则痛,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中云:“肝气虚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故胆区疼痛、后背痛;肝阳虚,温煦不足,脾土受累,胃失和降,故见胃怕冷、胃脘痞胀、腹胀等;由口干苦、尿黄,舌苔淡黄薄腻,舌质暗红,脉细滑,不难辨其湿热瘀郁。周老应用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香附丸、四逆散、小承气汤等小方复合,辛开苦降,寒热并调,疏肝行气散寒,并加莱菔子、苏梗、槟榔、延胡索等行气除胀止痛;莪术、赤芍活血散瘀止痛,全方组合严谨。肝喜调达恶抑郁,肝阳不足,肝气不疏,导致一系列病变。故治疗时调理肝气与温补肝阳同用,疏肝理气、益气助阳,并佐以行气活血之品,肝血流通,肝阳疏布,周老在清气中用了温通的方法,方中有肉桂、炮姜、高良姜,温补肝阳,温则气行血通,通则不痛。

例2.朱某,男,60岁,初诊:2011年6月21日。 4年前患胆结石,行腹腔镜摘除,目前右上腹疼痛,住院3周。MRI示:肝多发小囊肿,双肾囊肿。胃镜:中度胆汁反流性胃炎。目前仍觉右上腹肝胆区隐痛不适,后背痛,恶心,口苦口干,二便尚调。苔黄质暗红,舌体稍胖,脉细。辨证:肝胆湿热瘀滞,疏泄条达失司。治法: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处方:柴胡6 g,赤芍12 g,香附10 g,黄连4 g,吴茱萸3 g,肉桂2 g(后下),法半夏10 g,九香虫5 g,川楝子10 g,炒枳壳10 g,片姜黄10 g,青皮、陈皮各6 g,炙甘草3 g,广木香5 g,蒲公英15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1年7月6日2诊:药后右上腹疼痛趋向缓解,隐有不适,后背不痛,口干苦,夜晚欲饮,时有嗳气,怕冷。苔淡黄薄腻,质偏红,脉小弦。处方:上方去片姜黄,加炙鸡内金10 g,郁金10 g,酢浆草15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此后,根据患者出现的兼夹症状,在2011年6月21日方的基础上对症加减用药,病情逐渐稳定。

按:本病案为一老年男性,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难缓,经西医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不显,故来就诊。对于肝胆疾病,周老认为,湿热瘀毒互结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并根据其肝胆区隐痛、后背痛、口干口苦,苔黄质暗红等辨为肝胆湿热瘀滞,肝主疏泄,肝胆互为表里,肝气郁滞,胆失条达,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患者来诊时自诉,西医认为是胆囊痉挛,用解痉药但效不佳。结合其有怕冷,可能由于攻伐太过,损伤肝阳,阳虚生寒,中医认为寒性凝滞收引,寒凝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寒邪致病多见疼痛。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根据其症状、体征,周老应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等,药用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解郁,九香虫、川楝子、枳壳、木香、青皮等行气止痛,赤芍、片姜黄、郁金等活血散瘀止痛,法半夏、陈皮等和胃降逆,蒲公英、酢浆草清热利湿解毒。方中用吴茱萸、肉桂暖肝疏肝,散寒止痛,柴胡亦有升发肝阳之作用,温则气行血畅,通则不痛。全方配伍严谨,组合有序,故患者2诊时症状明显缓解。

以上2个病案,均可以说明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周老临证辨证准确,应用温阳药后效果俱佳。中医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五脏六腑皆分阴阳,不可偏废一方。

[1]刘光福,赵红.肝阳虚证探析[J].甘肃中医,2002,15(3):3-4.

[2]赵体浩,张喜奎,王旭丽.张仲景肝阳虚辨治观[J].国医论坛,1999,14(3):1-3.

[3]陈寿元.肝阳虚证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3,24(10):9-11.

[4]吴小明.肝阳虚证治研究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6):440.

[5]李清峰.试论肝阳虚证[J].河南中医,2004,24(4):3-4.

猜你喜欢
温煦肝阳病证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凭眺青海湖
身如器物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借我来路星辰
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