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业与河西走廊生态安全

2012-04-02 06:53韩天虎俞联平张贞明
草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草畜河西走廊沙化

韩天虎,俞联平,张贞明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10)

河西走廊东起天祝县,西与新疆自治区相接,南以祁连山、阿尔金山北缘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整个区域地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属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走廊东西长1 200 km,南北宽40~100 km,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和金昌5市的18个县(区),共占土地面积2 763.10万hm2,其中草原面积983.51万hm2,耕地面积66.84万hm2,林地面积83.43万hm2[1-2]。该区域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130 mm,蒸发量2 000 mm以上,年均太阳辐射总量5 800~6 400 MJ·m-2,日照时数2 600~3 200 h[3-4]。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战略长廊,承载着联通西部、建设西部、发展西部和维稳西部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内地联通新疆和西亚的交通主干道。因受干旱和沙漠侵蚀,河西走廊沙化趋势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 生态安全堪忧,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1.1荒漠化导致生态危机 河西走廊地理环境特殊,北部分布着三大沙漠,东西风沙线长达1 600 km,约有30%的村庄、农户分布于绿洲北缘的风沙线上。由于气候干旱、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趋严重。目前河西走廊严重荒漠化土地18.24万hm2,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2.27万hm2,盐碱化耕地7.08万hm2[5],盐渍化草地约140万hm2[6],现有沙漠、戈壁、裸露山地约1 750万hm2[7],占河西总面积的60%以上。据统计,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草地“三化”面积超过100万hm2,下游民勤绿洲区三面环沙,活动沙丘每年以3~6 m的速度向南推进,直逼民勤和武威绿洲[8]。作为调蓄、涵养水源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5万hm2减少到90年代的29万hm2,致使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各流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3]。河西走廊风沙线上,有主要风沙口846处,年大风天数平均为14~48 d,最多年份高达105 d,沙暴日数为2~37 d,最多年份高达58 d,近年沙尘暴越来越频繁[3]。在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中天然草原所占的比重最大。1997年石羊河流域植被总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8%,到2006年仅占12%[9-10]。河西走廊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区,给国家的生态安全、社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治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不久将会在民勤会合,从而造成不可想象的环境灾难[11]。

1.2沙进人退引发生存危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被流沙埋没和因沙化而弃耕变为不毛之地的耕地接近13.3万hm2。此外,绿洲边缘已扩大的盐渍化、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土地近67万hm2,绿洲内还出现了近百处、面积达20万hm2呈斑秃状分布的沙化土地。河西走廊面临“沙进人退”的严峻现实,特别是走廊中段,沙化面积每年以1.47%的速度不断扩大[12]。

民勤县处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化速度呈加快之势,其北部沙漠推进了50~70 m,侵吞耕地约400 hm2;西部沙漠东移30~60 m,使近500 hm2耕地沙化;另外,还有5 300 hm2耕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13],有近2.5万人因为沙漠南侵而成为生态难民[14]。地处库姆塔格大沙漠东部边缘的敦煌也同样面临着“沙进人退”的问题,库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 m的速度逼近敦煌。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14 880 m2,最大水深为7.5 m,1997年已分别降至5 380 m2和2 m,2000年水深甚至不足1 m,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也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3,14]。

1.3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祁连山雪线上升,加之人口增加、过度垦植、超载放牧等人为影响,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三大内陆河径流由建国初的72亿m3减少至目前的66亿m3左右,减少量达16%[4]。据统计,河西内陆河地表水资源总量约63.441亿m3,纯地下水约为5.14亿m3,全区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8.58亿m3,全区的人均占有量约为1 440.59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人畜饮水标准约为每天50 kg,远低于欧洲和美国的每人每天100~300和400~800 kg的标准,是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区域[3]。河西走廊的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92.6%,以农业为主的用水结构致使河西走廊生态用水短缺,现有生态耗水量小于最小生态需水量6.34亿m3[15-16]。生态用水短缺,造成植被衰退、河床淤积及大面积超采地下水等,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草原是河西走廊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2.1草原生态功能强大 河西走廊地区天然草原不仅面积大,且类型多。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原占43%,高寒草地占31%,以芦苇(Phragmitescommunis)为主的低地草甸占6.5%,其他过渡类型占17%[1,17]。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走廊南部的祁连山地和北部的风沙沿线,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北锁黄龙、南保水源、中兴绿洲”的重要生态屏障。不同类型草地上都有其适生的特别耐寒、耐旱、耐盐碱,以及适于沙生、旱生的草本和灌木植物。祁连山地草原和森林共同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石羊河、疏勒河和黑河三大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是维系河西生态平衡和灌溉农业的生命线。北部荒漠草原阻止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向走廊入侵,是天然的生态屏障。

2.2实施以草为主的治沙措施科学可行 河西走廊平原盆地区年降水量50~350 mm,北部荒漠区年降水量仅30~80 mm,年平均蒸发量在2 000 mm以上[18]。在这种极端干旱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旱生及超旱生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是河西绿洲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实践证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中植物治沙最有效,在干旱、风沙、土壤贫瘠等条件下,林木生长困难,而草本和灌木植物较易生长[19]。按植被演替规律,对于条件恶劣的裸地,往往是一年生草类首先占据,然后是多年生草类和灌木生长;待水分和养分条件改善后,才能形成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所以,顺应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在河西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草为主的生态治理措施是最科学可行的。“寸草遮丈风,流沙走不动”,实施草业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生态保护建设措施,是解决河西“沙进人退”的生存危机的战略决择。

2.3具有草业生态治理的良好基础和管理经验 甘肃人民在几十年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草灌结合固沙、草方格压沙、挡风墙阻隔、禁牧封育修复、专群结合治沙等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为河西走廊建植生态保护草带,构筑绿色长城提供了实践依据。各级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也围绕草业生态建设,从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组织管理等方面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模式,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区。如民勤县将政策、管理、工程、生产等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统筹考虑,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治沙和产业置换兼顾的目标,效果很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鼓励群众开展治沙,投入资金建立激励机制,使群众在治沙的同时有一定的劳务收入;二是从水资源利用这个生态矛盾的焦点入手,通过种草调整产业结构,压缩生产用水;三是发展后续产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变,保证了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产业配套;四是在后续管理中引入利益驱动机制,明确沙地“谁治理、谁承包、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使治沙既有责任也有收入,并通过发证保障权益;五是就地取材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采用多种材料和技术措施治理沙地,探索出了秸秆、生态垫、生态袋、尼龙袋、尼龙网、挡风墙等压沙技术。根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与2004年相比,2009年民勤县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 294 hm2,年均减少859 hm2,年均减少0.07%[20],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总体呈减弱趋势,绿洲沙化状况开始改善。

3 实施草业生态工程,提升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水平

针对河西地区面临的生态和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以保护为主,对重点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坚持统筹规划,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的原则。在国家支持下,实施以风沙沿线防风固沙生态保护草带、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和沿山农牧互补生态恢复置换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草业生态工程,建起一条横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河西五市,绵延整个河西地区的“绿色长城”,提升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水平,促进河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以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重点,构建风沙沿线生态保护草带 该区域包括河西走廊绿洲北部风沙沿线一带,涉及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金川区、临泽县、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共8个县(市、区)。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处于风沙最前沿,植被覆盖度低,且以旱生、超旱生及耐盐植物为主。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滥垦、滥牧、滥樵,导致荒漠植被衰退,草原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弱,固定沙丘“活化”,沙尘暴频发,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方向发展。

该区域以防风固沙、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目的,生态建设和生产性建设并举,由政府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参与,以农户和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风沙沿线风沙流动地段(如风沙源、风沙口、绿洲边缘的流动沙地等)通过建植固沙沙障和生态保护草带(草灌结合),实施围栏封育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逐步恢复草原植被,阻挡沙化向走廊南部绿洲地区扩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中、长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展草畜后续产业,确保生态保护区农牧民增收。

3.2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重点,构建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 该区域包括风沙沿线向绿洲过渡带及绿洲内草畜业发展较好的地带,涉及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永昌县、金川区,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嘉峪关市和敦煌市共18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光热同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河西农业的精华耕作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大省建设的重点规划区。但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用水严重侵占生态用水,沙漠不断侵蚀,绿洲不断萎缩,水资源危机威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区域以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引导农户和企业利用低产田、关井压田地和弃耕地建植多年生栽培草地,使种植业由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棉花(Gossypiumspp.)等高耗水农业向粮、草、经多元结构转变;发展牛羊舍饲养殖和草畜产品加工业,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力度,通过草畜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培育草畜生态工程后续产业。

3.3以实施草畜平衡为重点,构建沿山农牧互补生态置换带 该区域包括祁连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涉及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市共12个县(市、区)。该区域是典型农牧交错带,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农业结构简单,雨养农业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超载过牧,饲草料供应不足而农区秸秆资源又未得到合理利用,区域内草畜不平衡,草原退化严重。

该区域以实施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农牧互补战略为出发点,对牧区超载退化草原采取禁、休牧封育及综合治理,推行划区轮牧+舍饲的生产方式及异地育肥生产,将牧区超载分流和繁育生产的架子牛羊运送到农区进行舍饲育肥,有效分流草原载畜压力;同时利用农区弃耕地、坡耕地相对丰富的优势,建植栽培饲草基地,引草入田,进行草田轮作,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并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草产品加工及贮存,重点解决牧区饲草料年度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营养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1]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6-102.

[2]甘肃省农村年鉴编委会.2009甘肃农村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王旺多,杜军林.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3):50-53.

[4]李晓青.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11):70-71.

[5]戴尔阜,方创琳.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2):1-5.

[6]闫顺国.河西走廊盐渍化草地土壤生态指标的选择与分类[J].草业科学,1991,8(3):22-25.

[7]宋凤兰,王琪生.论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J].国土开发与整治,2002,12(1):34-38.

[8]刘金荣,张芬琴,谢晓蓉.试论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化草地生态危机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3):114-116.

[9]韩兰英,韩涛,张正偲.近10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J].草业科学,2009,26(10):46-51.

[10]韩兰英,王宝鉴,张正偲.基于RS的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J].草业科学,2008,25(2):11-15.

[11]柯茂盛.关于甘肃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草业生态工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9):22-23.

[12]马国军,刘君娣,林栋,等.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沙漠,2008,28(3):592-597.

[13]郭承录,李宗礼,陈年来,等.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J].草业学报,2010,19(6):62-71.

[14]王丁宏.河西走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J].科学·经济·社会,2005,23(3):14-17.

[15]金蓉,王雪平.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54-56.

[16]赵雪雁.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农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7-12.

[17]鲁征,杨俊基.论甘肃河西走廊草原退化与治理[J].甘肃农业,2009(9):15-17.

[18]郑守林.甘肃河西走廊天然草地资源及其评价[J].中国草地,1989(6):5-10.

[19]张晶晶,王蕾,许冬梅.荒漠草原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J].草业科学,2011,28(6):1091-1094.

[20]张永文,马顺龙.建绿色屏障保生态安全——民勤治沙造林治理生态环境侧记[EB/OL].[2011-07-20].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4/02/011938952.html.

猜你喜欢
草畜河西走廊沙化
宋尚有局长在甘南调研草畜平衡等工作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在河西走廊聆听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