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命题误区与逻辑纠偏

2012-04-02 17:09左雪松夏道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信念理想信念信仰

左雪松,夏道玉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温州 325011)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但由于对中央16号文件精神理解与现实操作中存在一定认识偏差,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近些年有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献的认真研读,发现在命题建构上存在几个明显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根源于研究者的逻辑思维,在研究中表现为非此即彼或非真即假的线性逻辑,影响研究信度与效度的有机统一。

1 因果的命题与逻辑

由于当代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凸显与身处多维的时空场域,加上风险社会理论与意识的侵袭,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在因果逻辑上明显存在一个命题误区: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理想信念危机教育,用危机化的因果逻辑来解释理想信念教育的起因,偏离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真正功能与价值诉求,从而误导教育者的现实操作。如果我们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看做是因,把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看做是果,这种研究的因果逻辑不是发现特定的因与特定的果之间的内在因果关联,而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的“因”撇在一边,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果”出发去探寻与比较不同的“果”之间的关系。这种相关逻辑导致把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理想信念危机教育。后者是一种理想信念危机干预,从时间角度看,理想信念危机教育是在理想信念教育之后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与怀疑的干预,而理想信念教育一般是指客体还没有树立或坚定某种特定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就是说在一定的阶段,理想信念危机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之后,或者称为理想信念再教育。客体还没有对某种理想信念坚信不疑,何谈理想信念危机或危机干预?有些研究者呼吁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教育与干预,认为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理想信念危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青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而理想信念教育又是三观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是帮助其选择与树立教育主体所期待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说,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在教育主体引导下,基于自身认知基础确立对某种理想信念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教育活动。理想信念危机是大学生原先确立对某种理想信念坚信不疑后,经过外界环境冲击、其他理想信念干扰、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落差等影响之后,对原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与抛弃,暂时还没有树立或坚信某种新理想信念的状态,理想信念危机教育就是对这种精神状态与心理倾向的干预。所以,学者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教育一般涉及的是理想信念动摇、怀疑与放弃的干预问题,属于理想信念再教育范畴。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有关理想信念选择与树立的引导问题,一般涉及的是理想信念选择的困惑与迷茫,通过教育加以引导的范畴。

2 层次的命题与逻辑

管理学认为,把复杂事情变得简单就是效率,思想政治工作认为,要把简单道理搞明白也是贡献。一般来说,理想信念可划分为社会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生活理想信念。后三者属于个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层次可分为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在层次上明显存在一个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社会或者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层次上的简约逻辑。这种简约逻辑表现为:用宏观高层的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或是微观基层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研究与分析对象,从而得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部结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由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主导性与以人为本的民生取向化的分野,学术研究中存在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社会或者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简约化倾向,造成理想信念教育太过抽象化或具体化,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方面,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简约化。教条理解中央16号文件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定位于对最高层次的灌输上,集中围绕宏观层面进行设计与操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宏大叙事。“我们所说的理想信念,在大多数场合并不是一种泛指,而是一种特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升华,但不能回避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回归。这种简约化研究未能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生活出发,缺乏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关怀,从而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与效果乏力。

第二方面,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简约化。主要表现为淡化社会理想信念教育而强化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个人理想信念阐述的重视,认为个人的道德、职业与生活理想信念具体生动且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密切相关,集中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忽视教材中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与主题,缺乏关注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

第三方面,社会理想信念的高层引领。社会理想信念是共同的追求,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归宿与落脚点,是最高层次与核心内容,规定并制约其他层次的内容,起主导与支配作用,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与整合力。理想信念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树立个人理想信念又高于其的社会理想信念。在现实中,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理想信念或多或少刻上社会的印记,教育研究要善于将多元的个人理想信念引导到社会理想信念上来,避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只讲起点而不讲终点。忽视社会理想信念突出个人理想信念,必然使个人理想信念失向。

第四方面,个人理想的基层支撑。个人理想信念是个体的追求,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起点,是理想信念中最基层、最生动的表现,涵养了社会理想信念的茁壮与升华;社会理想信念来源于又回归于个人理想信念,需要通过个人理想信念来体现。在研究中要注意社会理想的现实回归,要善于将抽象宏大的社会理想信念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寻找现实支撑。要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只讲终点,而不讲起点。一味空谈社会理想信念忽视个人理想信念,必然使社会理想信念失真。

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要用社会理想信念来整合引导个人理想信念,用个人理想信念来滋养支撑社会理想信念,强调社会理想信念的回归与个人理想信念的融合,这样才能在回归社会理想信念中整合个人理想信念,在引导个人理想信念中提升社会理想信念。

3 概念的命题与逻辑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与掌握知识之网的纽结,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分工的强化,概念的分化趋势大于整合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在概念上明显存在一个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理想教育加信念教育,出现概念的碎片化。所谓“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理想教育加信念教育,理想教育是指向未来的目标教育,信念教育是关注现实的动力教育,理想信念的概念研究就是目标加动力的研究与现实加未来的研究,这样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与命题受到肢解,大大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效果。当前要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必须准确把握这一复合概念的形成、内涵与意义,才能有效地对上述概念命题误区进行澄清与纠偏。

首先,概念的形成。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与命题,兼有逻辑思维与辩证色彩。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概念,是我们党在90年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物,是科学区分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仰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九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这个复合概念:“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2004年中央16号文件第一次把理想教育与信念教育改为了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3]

其次,概念的内涵。第一,从字面上看,理想信念是由理想与信念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复合结构,但理想信念的结合比单一的理想或是信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一个更为全面的概念。在内容上它不同于单独的理想(奋斗目标)和单独的信念(精神动力),它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价值意蕴。第二,从功能来看,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不等于理想和信念的简单相加,理想信念中的理想是指最高层次的目标,理想信念中的信念是最坚毅的动力,理想信念是理想中的最高层次和信念中的最集中形式的有机统一。“与一般意义上的理想信念相比,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理想与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4]第三,从特征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在时态上重视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结合。“理想信念既不同于理想也不同于信念,它既注重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又注重现实生活中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实现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超越。”[4]

再次,提出概念的方法。我们党提出理想信念这一复合概念与命题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这就告诉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与理想教育研究及信念教育研究相区分,要注重强调理想与信念两个基本方面的有机统一,有效避免在概念命题上的混同并防止现实操作中存在顾此失彼与厚此薄彼现象。

4 适用的命题与逻辑

由于理想信念这一复合概念的语义、语境、语蕴与信仰概念存在某种相似性,近些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在概念适用上明显存在一个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信仰教育,有些学者干脆就用信仰教育取代理想信念教育,出现概念适用的趋同化,这种趋同化结果必然造成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价值偏离,尤其是对西方普世价值与宗教文化的影响估计不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一定要处理好与信仰教育研究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第一,语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阐述,信仰严格来说属于信念范畴,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念,是一切信念中最根本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最高信念,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一般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深度把握与认同,是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的高度信服与敬仰,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以动力与信心。“信仰不只是某一种特定信念,而往往是一个以该信念为统领或核心的包括许多信念在内的体系。”[5]一般来讲,信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与身体力行。

第二,语境。一方面,从历史来看,信仰教育在民众印象中带有某种强烈的宗教色彩与主观意味,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宗教划等号。“于是形成这样的信仰概念的用法:信仰就是宗教信仰,非宗教的信仰是一种自相矛盾。”[5]在世界范围内,信仰与宗教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信仰往往特指宗教或宗教教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在宗教典籍中十分泛滥,常常被看做是神学家与教徒的常用语录。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信仰教育在马克思主义者头脑中易于产生教条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极力反对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信仰,马克思以自己也不是一个所谓“马克思主义者”来讥笑教条主义者的照搬照抄,告诫后人关注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将科学理论与各种宗教信仰划清界限。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所以,我们党在强调科学信仰时,一般以理想或信念相称,理想信念作为复合概念形成以后,一般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理想信念这一概念相结合,这样既适合特定的语境也便于人们认同。

第三,语蕴。从上述语义角度可以看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之所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在于理想信念的语蕴,这里的理想信念与科学信仰大致相当,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其中,作为最高层次与核心内容的社会理想信念教育,一般就是我们党所倡导的五信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教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

5 客体的命题与逻辑

时下由于各种教育要素存在一定的交集化现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在客体上明显存在一个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党性教育。把对少数优秀分子高标准、高要求的党性教育,扩大至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使普适性理想信念教育出现要求的拔高化,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在实践中学生认同性严重不足而产生知行分离的两张皮现象。这里显然没有关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客体层次,用超前性代替现实性,用先进性代替广泛性,用特殊性代替一般性,造成研究目标混同且效果不佳。

基于加强高校党建的要求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任务,结合党章与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党性教育存在众多相似地方。例如内容相同,都要具备上述的“五信”;保证相同,都要坚持党的领导;途径相同,都要学习与实践;场景相同,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等。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在客体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效度必须区分两者的不同。

第一,范围不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所有高校大学生都必须接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与信念。党性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对象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

第二,方式不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采用“实然—应然”的引导方式,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从理想信念是什么到为什么要树立与坚定这样的理想信念,要求客体做到“真以为信”。党性教育采用“应然—实然” 引导方式,从学生精神世界与高度思想觉悟出发,从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到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要求客体做到“信以为真”。

第三,要求不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分层教育,即规定加自选的要求,既保证了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又体现一定的层次梯度,是一种各得其所的思想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成为拥护社会主义与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与道德底线。对于优秀积极分子可以引导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不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党性教育是对党员或准党员的一种规定性要求。党章规定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党员之间的内在逻辑: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不一定是党员;党员就一定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用数学逻辑来演绎要求的区分,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成立,逆命题不成立。

6 结语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这种线性逻辑思维造成已有研究的不足,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对其命题误区进行分析与纠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4.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7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4] 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39(4):5-9.

[5] 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猜你喜欢
信念理想信念信仰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了信念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发光的信念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