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一节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2012-04-02 22:08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实验中学266700
地理教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黄河探究同学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实验中学(266700) 李 卫

“滔滔黄河”一节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实验中学(266700) 李 卫

本学期开始,我校全面推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并没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心里还暗自嘀咕: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知识?讨论的时候场面失控导致课堂混乱怎么办?什么合作、探究,学会知识才是硬道理。就这样,在教学上我还是穿新鞋,走旧路,并没有真正去研究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直到前几天,学校组织教学比赛,要求出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公开课,我才动了点心思。

一、有心栽花花不开

按照进度,该讲“滔滔黄河”一节了,我便严格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对本节课进行了设计。由于刚学完“滚滚长江”,学生们对如何认识河流已有初步的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这部分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就该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了。根据本课的重难点要求,我设计了两个合作题目:一是合作交流黄河各河段的特点,二是合作讨论黄河的忧患和奉献有哪些?该如何治理黄河?这样一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也齐全了,应该能体现出学校要求的教学特色了,我满怀信心开始了试讲。

真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俗语,我的教学设计没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出现了不少问题。

自主学习板块:由于我只布置学生要根据学习长江的方法来学习黄河的概况,学案上也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结果大部分学生草草通读一遍课文后,就无所事事了,根本不清楚应该读哪些地图具体要掌握什么知识,所以自主学习了10分钟,有的学生连黄河干流流经的9个省区还没找全……

合作学习板块:学生倒是能根据我设计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但整个学习过程波澜不惊,学生没有表现出一点探究兴趣,只是被动地被我的问题牵着走,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就出现了为合作而合作的局面: 读课文、找答案、交流……根本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没有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必要、讨论的意义……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主学习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合作探究又该如何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投入问题的探究中来呢?这几个问题困扰着我,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了问题所在:自己在设计时过分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而忽视了对教材深入挖掘,更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却只顾凸显形式,本末倒置才导致课堂失败。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路豁然开朗,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于是我重新研究教材,调整了教学思路,设计了两大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黄河的概况。在自学之前,先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先回顾学习长江用到哪些地图?利用这些地图解决了哪些知识?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温故知新,然后学生参照学案上的自学提纲,有的放矢地运用“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黄河水系图”等地图自主学习黄河的概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第二板块:合作学习黄河的忧患和奉献。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我发现课文讲述黄河的忧患和奉献实际就是表现出对黄河的爱与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线索。

有了上述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通过两张不同时期的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的对比拉开学习的序幕:从探究黄河泥沙来源开始,逆流而上、追根溯源。把全班分成三大组,分别探究黄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上游”“中游”“下游”三河段的对话,说明黄河各河段特征。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就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再通过出示一段黄河下游决口的视频资料,说明地上河的危害,从而激起

学生探究治理黄河的愿望……

而对“黄河的奉献”这部分知识,我借鉴语文“欲扬先抑”的手法进行处理:让学生异想天开——假如没有黄河……

有了这样的设计思路,我对参加学校比赛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

三、课堂展示精彩纷呈

公开课如约而至。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最年轻的土地在哪里吗?就在我们山东省,而且我们山东省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渲染、铺设,一下子“煽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了。

课堂的精彩不在预设,而在于随机生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课堂上显示了高涨的探究热情:他们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更可喜的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为什么黄河下游没有支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们是深入到课堂学习中了,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同时,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就是“异想天开”——“假设没有黄河……”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成为本课最大的亮点。有的学生从黄河提供给我们的巨大的水能、灌溉水源、塑造平原说起;有的同学谈起去壶口瀑布旅游的经历。有一名同学动情地说:“如果没有黄河,就不会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另一名学生则满怀深情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母亲河。虽然现在黄河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子不嫌母丑’,我们怎能因为母亲病了就嫌弃她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她……”这位同学对黄河的爱真可谓溢于言表,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可以看出,黄河作为母亲河已经在同学们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对黄河的爱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渲染、升华。

如果说“异想天开”环节把本课推向高潮,那么小结部分则为本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谈本节课收获时,学生们不仅谈到学到的知识,还谈了学习的感受和学习的方法: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小组其他成员热情的帮助,让她感到友情的可贵;有的同学则说自己提出问题被老师表扬善于思考,让他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有的小组因表现出色被评为最佳小组,他们感到了合作的快乐,更有同学说学到了认识河流的方法,可以去认识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了……看到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的收获,让我既高兴又欣慰,整堂课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学习并且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四、成功之后细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从不成功的试讲,到后来精彩的展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试讲不成功表面看是学生没能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而导致的失败,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完不成学习任务?”就会发现其根本原因是老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为“合作而合作”,结果导致学生一时无从下手,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法而失败。

展示课上之所以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在备课的时候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只有把形式、教材、学生三位一体、完美结合,才能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对比两次讲课,我也发现,教师对学生教的越多,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动力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的讲解而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认识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

如果不是自身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恐怕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积极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些反思也是本节课带给我的重要收获。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真正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新天地,相信地理课堂一定会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黄河探究同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