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的恩怨

2012-04-07 22:35贾熟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汪精卫袁世凯孙中山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的恩怨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汪精卫与孙中山等为共和立宪派,袁世凯父子与杨度等为君主立宪派。两派是矛盾的,对立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是可以合作的。他们互相利用,迫使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出任了总统。共和立宪派主张国家大权归于议会,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归于总统,相持不下,于是又爆发了二次革命,说明两派最终还是不可调和的。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既有恩的一面,怨的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

汪精卫;袁世凯父子;共和立宪派;君主立宪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一 有关人物

在辛亥革命前后,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的恩恩怨怨,有关人物众多,仅择其比较重要者简介如下。

汪精卫(1883-1994),名兆铭,字季新。祖籍安徽婺源。后迁居浙江山阴。父游广东,又改番禺籍。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曾任行政院长、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1]P368。比袁世凯小24岁,比袁克定小5岁。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曾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总统[1]P572。

袁克定(1878-1955),字云台。为袁世凯长子。曾任农工商部右参议,邮传部丞参,开滦煤矿董事长[2]P57。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创办同盟会。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P277。

黄兴(1874-1916),号克强,湖南善化人。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1]P625。

蔡元培(1868-1940),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留学德国。同盟会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P731。

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江西武宁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曾任江西都督[1]P321。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同盟会员。曾任安徽都督[1]P493。

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曾任广东都督[1]P508。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安,湖南茶陵人。国民党员。曾任湖南都督、行政院长、国民政府主席[1]P740。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留学日本。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代理国民党理事长[1]P364。

魏宸组(1885-?),字注东,湖北江夏人。留学法国。同盟会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长,后又曾分别出任驻荷兰、比利时、德国、波兰公使[3]P2690。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成都武备学堂毕业。曾赴日本考察。曾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1]P678。

杨度(1874-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留学日本。曾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参政院参政[1]P298。是汪精卫留学日本时期的老朋友,也是袁世凯的亲信。

朱芾煌(1885-1941),字绂华。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夔关监督、临清关监督、张家口关监督[3]P341。

张謇(1853-193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早在吴长庆军中即与袁世凯有师生之谊。后中状元。著名实业家。立宪派。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P396。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江苏常州人。出身幕僚。与南方革命党、北方袁世凯集团均有密切联系。曾加入统一党。被袁世凯聘为顾问[3]P2295。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曾任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后又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政府总统[1]P748。

载沣(1883-1951),爱新觉罗氏,袭封醇亲王。为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的生父。任摄政王[1]P566。是事实上的皇帝。与袁世凯有杀兄之仇。切齿痛恨袁世凯,随时随地,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袁世凯处死。

良弼(1877-1912),爱新觉罗氏,字赉臣。留学日本。曾任陆军部司长、禁卫军第一协统领。主张坚持镇压辛亥革命,反对起用袁世凯。为宗社党领袖[1]P355。

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广东中山人。留学美国。为袁世凯之得力助手。曾任国务总理[3]P1325。

梁士诒(1869-1933),号燕孙,广东三水人。出身进士。交通系领袖。曾任国务总理[1]P654。

冯国璋(1857-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曾任第一军总统、江苏都督、代理总统[1]P188。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留学德国。曾任第二军军统、陆军总长、国务总理[1]P519。

朱尔典(1852-1925),早在朝鲜工作期间,已与袁世凯结为密友。长期担任英国驻华公使[4]P245。

二 辛亥革命前后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的恩怨史

1910年4月2日,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谋炸摄政王载沣,不成功。16日,汪精卫与黄复生、罗世勋在北京被逮捕。29日,清政府命将汪精卫、黄复生永远监禁。罗世勋监禁十年。肃亲王善耆又来与汪精卫谈了一次话[5]。据袁世凯之孙袁家宾说,汪精卫本判死刑,经袁世凯营救,才减刑为永久监禁[6]P3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11日,第二十一协协统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14日,清廷以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11月6日,清廷释放谋刺摄政王之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命发往广东,交张鸣岐差遣。实际上,汪精卫并没有回广东。他仍滞留京师。当时,革命党人要利用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孙中山认为利用袁世凯,“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的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孙中山、黄兴等都认为清帝退位,汉人当了总统,不管谁来当,都算革命成功了。那么,谁来当总统最合适呢?他们都看中了袁世凯。只要袁“归顺”民国,就推举他做总统。黄兴、黎元洪都曾向袁表示,可选他为总统。汪精卫与这些人的意见一致,认为袁能反满,拥护共和,革命即可早日成功。他为了接近袁世凯,首先结识了袁克定。袁克定带汪精卫前往彰德会见了袁世凯,鼓动袁反满,建立共和,以顺舆情[7]P44。汪精卫与袁世凯达成袁世凯支持共和的三项默契:一、保全领土;二、由国民会议运动决定休战与国体向题;三、为达到第二项目的,一方运动北方资政院,他方运动武昌政府。13日,袁世凯到了北京,即约汪精卫到锡拉胡同袁宅交谈。汪每晚饭后七、八时谒袁,十一、二时辞出。初只言共和学说,谈至第三夜,渐近事实。汪言:如须继续谈下去,请求再约一人。袁问何人?汪以魏宸组对,袁许可。次夜,汪与魏一同谒袁。于是讨论中国于君主、共和何者为宜?魏善于辞令,每以甘言饵之。袁初尚搭君主官腔,连谈数夜,袁渐渐不坚持君主了,最后亦不言君主,但言中国办到共和颇不易。汪、魏言: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

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袁初推让,后也半推半就矣[8]P51。15日,民主立宪党汪精卫与君主立宪派杨度等秉承袁世凯之意,在北京组成“国事共济会”,主张南北停战,由国民会议协议国体问题[9]P29。“国事共济会”宣言,附简章称:“近者革命军起,东南响应,北京政府与武昌军政府各以重兵相持,两不相下。设必欲恃兵力以决胜败,无论孰胜孰败,皆必民生涂炭,财力困穷。以保一君主为目的,而使全国流血,君主立宪党所不忍出也;以去一君主为目的,而使全国流血,民主立宪党所不忍出也。设更不幸而二十二行省中有南北分立之事,又不幸而汉人团为一国,蒙、回、藏遂以解纽,以内部离立之原因,成外部瓜分之结果,则亡国之责,两党不能不分担之矣,岂救国之本意哉?”“然而两党之政见应何去何从,非两党所能自决也,必也诉之国民之公意。用是两党之人联合发起,以成斯会,意在使君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平解决。要求两方之停战,发起国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之。无论所决为何,君主、民主两党皆有服从之义务。不服从者为国民公敌。”一、本会以保持全国领土(各省及各藩属)之统一为宗旨;二、本会依前条之宗旨,要求两方停战,鼓吹组织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以免全国战争之祸;三、本会会员平日主张民主立宪者,担任请愿武昌军政府赞成本会办法。接着,革命党的喉舌《民主报》就发表《无聊之共济会》的社论,逐点批评了“国事共济会”的宣言和章程,并批评汪精卫说:“即如汪兆铭,亦鼓吹革命有年,乃党人之有学识者……竟感虏廷不杀之恩,而为彼满皇说法乎?”“国事共济会”成立只有二十天,就不得不宣告解散。宣称:“自战事开始以来,两党之人皆知战事延长于中国前途有无量之危险,故欲以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以息将来之战祸。两党之人持此目的发起斯会,一面由度陈情资政院议决呈请内阁代表[奏],舌敝唇焦,以求主张之通过;一面由汪兆铭电达上海军政分府转武昌军政府,请求承诺所主张。乃资政院不为议决,内阁不为代奏,而武昌军政府亦无回电,上海回电只承诺国民会议,于停战与否并未提及。今者武汉血战,兵事方殷,平和解决之难,已为天下所共见。在君主立宪党之意,始终不愿以杀人流血解决君位问题,北军进攻实所反对;在民主立宪党之意,则以为若别无平和解决之法,惟有流血以护其宗旨。是共济会之所主张已归无效,用特宣告解散,惟天下伤心人共鉴之。”[9]P29国事共济会宣告解散了。但是,汪精卫、杨度等人奔走南北停战议和的活动并未停止,仍在积极推进中。此时,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朱芾煌亦从日本回国,在京津地区活动,曾三次上书袁世凯,并游说袁克定。袁克定介绍他认识唐绍仪、梁士诒等,朱芾煌对唐绍仪、梁士诒也许诺将来选袁世凯为民国总统。袁克定派朱芾煌持汪精卫的亲笔信函到武昌去奔走和议。汪精卫在此信中仍然主张南北联合,要求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民国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派李国镛、马伯援、夏维松与朱芾煌在汉口俄国领事馆商议停战,约清军派员与会,久不至。朱芾煌往见冯国璋,被冯国璋拘留。冯国璋电询袁世凯,袁世凯请他问克定。冯国璋电询袁克定,袁克定告诉冯国璋说:朱芾煌就是我!另一句话:“我就是袁世凯”,就不用说了。于是冯国璋将朱芾煌予以释放。胡适说:数十万生灵之得免涂炭,应归功于朱芾煌。冯国璋欲挥师渡江,彻底打垮革命军,袁世凯亲以长途电话勒止之[10]P32。11月28日,清廷因冯国璋部攻占汉阳,赏冯国璋二等男爵。29日,英国公使朱尔典电令汉口英领事葛福,提议南北两军停战议和。12月6日,朱尔典促成摄政王载沣引咎退位。此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袁世凯办理,等于是以准皇帝的地位让给了袁世凯。7日,袁世凯委唐绍仪为全权代表,驰赴南方,与革命党议和,以汪精卫、魏宸组、杨度为参赞[7]P47。26日,袁世凯接见汪精卫,请他赴上海斡旋南北议和。当天晚上,汪精卫与袁克定结为异姓兄弟。翌日,出京南下。此时,汪精卫又被南方推举为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的参议。汪精卫左右逢源,对袁世凯推戴不遗余力,声称“项城雄视天下,物望所归,元首匪异人任”。孙中山回国,被各省代表推为临时大总统后,认为“革命之目的不达到,无和议之可言”。汪精卫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孙中山在各方舆论催促下,后来也就不再坚持了[9]P32。

1912年1月,北方的革命党人几次在通州、滦州发动武装起义,汪精卫以同盟会北方领导人的身份,派人四出阻止。强调现在停战议和之时,吾党京、津、保一带同志,自应遵守诺言,不可有所行动。北方党人向汪精卫指出,停战范围并不包括京、津、保地区,我停止活动,彼仍逮捕枪杀,奈何?汪称项城期望于和议者甚殷,且治军严,当无如此轨外行动。当袁世凯以党人起事责问汪精卫时,他竟说:当为匪类之结合,请依法办理[9]P32。袁克定密告汪精卫,说宗社党反对清皇室退位,反对议和,极力主张镇压革命党。汪精卫即使革命党人彭家珍将宗社党领袖良弼刺杀[6]P34。良弼死后,清廷王公贵族闻风丧胆,纷纷潜逃。清廷颁诏,封袁世凯一等侯爵。一等侯,堪称九千岁,再跨上一步就是万岁爷了。万岁爷少不更事,已是事实上的皇帝。袁世凯认为这是亲贵们要诱他入宫谢恩,即在宫内将他处死。于是固辞,请清廷收回成命。段祺瑞率领湖北前线北洋军将领46人电奏清廷,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13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参谋二部通电,称共和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实有莫大之功能,为万世所钦仰”。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电告袁世凯当选及临时政府地点确定在南京,已派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来南京就职。欲以迁都的办法,对袁世凯加以制约。袁世凯复电,称北方危机隐忧,若“舍北而南,则实有无穷窒碍”[11]。18日,孙中山电告袁世凯,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汪精卫、魏宸组、宋教仁等为欢迎员,同赴北京,迎袁南下。27日,蔡元培一行抵北京。29日,北京发生兵变。变兵相信谣言,认为袁世凯离开北京,到了南京以后,袁世凯统率了几十年的北洋陆军将被解散,这几万当兵的人将要失业,流浪街头,于是纷纷赶往煤渣胡同迎袁专使住处,持枪抢掠,蔡元培等仓卒逃出,仅以身免。3月1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报告兵变情形,表示已派员妥为照料蔡元培一行,声称要“严惩变兵”。4日,蔡元培以北京兵变,“大局之危,直如累卵”,电孙中山,建议不再要求袁世凯南行,确定临时政府之地点为北京,袁世凯即在北京宣示就职。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3日,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蔡元培一行离京返宁。事实上,北京兵变是袁世凯不愿意离开他经营了数十年的根据地,到毫无渊源的南京他乡,由袁克定串通亲信的第三镇统制曹锟鼓动起来,用来吓唬蔡元培、汪精卫的,结果如愿以偿[16]P5。5月7日,袁世凯任命魏宸组为国务院秘书长。30日,农林总长宋教仁向国务院会议提出大政方针,主张军民分治,集中军政、财政于中央政府。8月16日,袁世凯应黎元洪电请,下令枪毙应召来京之张振武。26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请到达北京,受到政府官员及民众万余人的热烈欢迎。夜,往总统府访袁世凯。袁世凯设宴款待,作长时间谈话,以时事日非,向孙求教。孙认为挽救之术,惟有兴办实业,赶筑全国铁路,望袁力为赞助,早日观成。26日,袁世凯回访孙中山,作第二次谈话,谈及欧美各国政治学术之本原。27日,袁再访孙,讨论蒙、藏问题。28日,袁世凯盛宴孙中山,对孙备极推崇,高呼“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主张练兵百万,振兴实业、教育,与列强并驾齐驱,词毕,亦举杯高呼“袁大总统万岁!”29日,孙中山访袁世凯作第五次谈话,提出十年内袁当为大总统,专练精兵五百万,自己在十年内筑铁路二十万里。孙中山电黄兴,告以“项城实临于可悲之境遇,绝无可疑之余地”,促黄来京以实现南北统一。9月2日,国民党选孙中山为理事长,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代理。6日,孙中山离京赴张家口视察京张铁路。9日,袁世凯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11日,黄兴偕陈其美抵京,受到署国务总理及各界数千人欢迎。下午,至总统府会见袁世凯。25日,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订立内政大纲协定,黎元洪亦复电赞同。10月 1日,袁世凯任命岑春煊为福建镇抚使。4日,袁世凯饯别黄兴。11月28日,袁世凯任命黄兴督办汉粤川铁路事宜。

1913年1月5日,江西都督李烈钧通电袁世凯,北京政府及各省都督要求实行军民分治。8日,宋教仁主张通过选举成立国民党政府。25日,李烈钧通电,要求陆军部发还所扣江西省订购之军械。26日,黎元洪通电,提议请政府调回停泊九江之军舰,发还扣留之军械,饬江西撤去驻扎要隘各军,消除政府与江西之龃龉。2月1日,宋教仁号召通过选举,组成国民党的责任内阁,警惕袁世凯,袁撕毁约法即是自取灭亡。4日,北京参众两院复选,国民党获胜。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重伤,22日治疗无效身死。4月9日,袁世凯召见九江镇守使戈克安,面询江西情况。11日,《国报》刊载黄兴、柏文蔚、李烈钧造反消息,袁世凯令内务部“饬查根究,以靖人心”。23日,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南京寓所遇刺,未中。25日,新当选参议院正副议长张继、王正廷以善后大借款未交参议院议,擅行签字,指为违法。28日,柏文蔚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袁世凯复电黄兴,为赵秉钧刺杀宋教仁开脱罪责。29日,李烈钧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5月1日,广东都督胡汉民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5日,袁世凯命李纯率其第六师由信阳进驻武昌。湖南都督谭延闿与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联名通电,反对违法借款。6日,袁世凯与总统府召开秘密会议,为发动内战进行部署。8日,华侨联合会再次选举汪精卫为会长。9日,黎元洪电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谭延闿,为袁世凯开脱。13日,陕西、直隶、奉天、山东、河南、山西都督张凤翙、冯国璋、张锡銮、周自齐、张镇芳、阎锡山等十人通电,指责黄兴、李烈钧、胡汉民等不爱国家。“倘有不逞之徒,敢以讹言起难端,愿与国民共弃之!”接着,吉林、贵州、广西、新疆都督陈昭常、唐继尧,陆荣廷、杨增新亦列名此电。15日,袁世凯撤销黄兴之陆军上将衔。21日,令梁士诒、段芝贵、曾彝进传语国民党人,谓“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吾力未尝不能平之”。26日,进步党人张謇要调停南北,密函赵凤昌,请先与南京都督府陈陶遗、江苏民政长应德闳等秘计手续次序。

6月2日,汪精卫、蔡元培在德国、法国考察,因宋案及大借款案发生,时局危迫,迭接各方函电促反,是日抵上海。5日,与张謇、赵凤昌谋调和南北,致电袁世凯,劝勿为已甚。赵凤昌自上海电告陈陶遗:胡瑛来商,孙总山、黄兴已一致和平,并派汪精卫协商其间,请程德全、张謇密电北京政府“勿遽信伪谣,勿骤有更动”,免生障碍。9日,袁世凯称李烈钧胁迫镇守使戈克安离浔,兵逼鄂境,免其江西都督职,以黎元洪兼领江西都督。11日,陈陶遗、刘厚生携汪精卫拟定之南北和平三条件抵南通,面见张謇。一、国民党决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二、四省都督暂不撤换;三、宋案将来罪至洪、应而止,传赵到案之主张自然消灭。12日,张謇将此项条件函告袁世凯,谓“汪、蔡、孙、黄当面通过,确是同意”。13日,张謇就汪精卫南北和平三条件事再函袁世凯献策:一、宋案既不可传赵、周(予儆)案亦不可传黄;二、赣省既撤,临时总统期中湘、皖可不再提;三、申诫军人不可干预政治;四、通令为孙、黄分辩……使不逞之徒无所假托;五、电请汪、蔡入都,俾使指其党之暴乱分子,使选举时稳定一致,以示公之贤而亲仁,并无党见。并谓“謇于其党二年以来,独见汪之可敬可爱而已,公宜以诚礼待之”。14日,袁世凯令免胡汉民广东都督兼民政长职,任命陈炯明为广东都督,胡汉民为西藏宣抚使。黎元洪密电袁世凯,报告其准备内战之措施。16日,袁世凯电复张謇,指责孙、黄“佯谋下台,实则猛进”,表示“为公为私,退无余地”,已托梁士诒转约汪精卫北上。17日,张謇接电后,即转致赵凤昌,请赵转达汪、蔡诸人。赵与蔡元培等商议,表示“此间仍宗前议,不以赣、粤改辙”,并告以“汪已赴粤劝导同志归于稳定一致”,“孙、黄必当表示以安定人心,惟待汪回沪商定表示之法耳”。袁世凯令准汉粤川铁路督办岑春煊辞职。李烈钧抵安庆,19日抵上海。26日,袁世凯电张謇,嘉许其苦心调和,并谓“果如蔡、胡所云,是彼此释嫌,同图建设,如天之福,国赖以存,鄙人决不为已甚。汪何日回沪?孙、黄表示之法,甚所愿闻”。次日,张謇据以抄转赵凤昌,请与孙中山、黄兴接洽。30日,袁世凯令免柏文蔚安徽都督兼民政长职,改委为陕甘筹边使。

7月11日,李烈钧在江西声讨袁世凯。12日,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15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柏文蔚在南京被举为临淮关总司令。16日,岑春煊被举为讨袁军大元帅。17日,安徽宣布独立。18日,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广东都督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汪精卫自上海发表宣言:“为今之计,袁氏宜即自辞职,国会速择选举地点,开会选举正式大总统。……今者欲解战祸,舍此更无他道。”19日,又与蔡元培、唐绍仪密电袁世凯,劝其宣布辞职。22日,袁复电拒绝。25日,谭延闿宣布湖南独立。28日,黄兴以战事失利,由南京潜往上海。29日,岑春煊自上海抵达广州。8月2日,孙中山偕胡汉民流亡日本。6日,岑春煊赴南洋。9月1日,北洋军占领南京,二次革命失败。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汪精卫、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属于共和立宪派、革命党,袁世凯、袁克定、杨度、张謇等属于君主立宪派。袁世凯认为革命党是破坏性的,不断地捣乱,君主立宪派是建设性的,不断地维持秩序。他曾对王锡彤宣称,他不能为革命党,亦不愿子孙为革命党[10]P32。立宪派与革命党是互相矛盾的,对立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合作。例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两军对峙,双方都认为扩大战争将使民生涂炭,财力困穷,甚至国家分裂,被列强瓜分而亡国。为避免如此严重的恶果,革命党欲利用袁世凯的势力,兵不血刃地推翻清朝政府,孙中山认为“贤于用兵十万”。袁世凯也想利用革命党胁迫清帝退位,自己出任大总统。“大总统”这个桃子,他是要吃的。但是,这个桃子不由他亲手摘下,以免将来在历史书上被人称为“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这个桃子由革命党摘下,然后,他有调动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使他们众口一词,说民国总统“非袁莫属”!把这个果子拱手奉献给他,他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勉为其难的”。王锡彤、袁克定、杨度等曾经劝袁世凯不要出任湖广总督,不要带北洋军去镇压革命军,认为革命军被消灭之日,就是摄政王处死袁世凯之时。袁世凯拒绝了王锡彤等的劝告,他不愿承担抗命不出的恶名。但他也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养寇自重”的道理,高举清廷授与的“剿抚”大旗,为自己谋利益。他命冯国璋攻下汉口、汉阳,并不是要消灭革命军,只是做做样子,给别人表演一番。首先,让清廷喜出望外,立即赏给冯国璋二等男爵。同时,又使革命党看到,袁世凯的北洋军是不可战胜的,必须与袁世凯议和,必须借袁世凯之力推翻清政府。因为袁世凯的目的是要保留革命军,利用革命党迫使清帝让位,因此,在冯国璋要渡过长江进攻武昌时,他立即打长途电话勒止之。同时,他也公开向清廷奏明,请前敌各军停进,命各路统兵大员宣布朝廷德意,妥速安抚,与民更始,更相维助,咸登新治。并请辞去内阁总理大臣。清廷不仅同意了袁世凯的意见,还对袁世凯下了优诏,进行了嘉勉。于是,开始了南北议和。在汪精卫、袁克定等积极斡旋之下,终于达和议,使清帝退位,袁世凯出任了临时大总统。但是,共和立宪派认为国家大权应该归议会,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应该归君主,议会仅备咨询,议员只是顾问。现在没有了君主,总统就是君主,大权应该归总统。矛盾、冲突,势所必至。宋教仁被刺杀,革命党认为袁世凯是罪魁祸首。善后大借款,革命党认为没有经过议会讨论通过,是违法的。反袁强烈,箭在弦上。汪精卫等仍然竭力调和,希望再次避免战乱,密电袁世凯,称“赣事既起,东南诸省以次响应,皆声言只对公一人”,“流天下之血以争公仆,历史所无,知公必不出此,望公宣布辞职,以塞忧攘”[8]P63。袁世凯拒绝接受,悍然出兵,坚决镇压了二次革命,证明革命党和立宪派的矛盾、斗争,仍然是不可调和的。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之间既有恩的一面,怨的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袁家宾.我的大伯父袁克定[A].郑州文史资料:第六辑[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1989.

[7]谭天河.汪精卫生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蔡德金.汪精卫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9]闻少华.汪精卫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0]贾熟村.王锡彤与袁世凯父子[J].安徽史学,2009,(1).

[11]韩信夫.中华民国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K249.201

A

1673-2219(2012)03-0001-05

2011-07-11

贾熟村(1930-),男,河南偃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汪精卫袁世凯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