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荡心灵的曼妙之声

2012-04-08 19:39张坚
飞天 2012年4期
关键词:舒曼悲剧性崇高

1840年根据德国诗人夏米索的长篇同名诗创作而成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充分地展示了舒曼的音乐才华,这部套曲是由八首女声独唱歌曲组成,描写了一个妇女的生活感受:从初恋羞涩的期盼、结婚时的喜悦、怀孕时的激动、成为母亲时的幸福,到失去丈夫的痛苦。抒情的旋律以及和声的精彩运用,形式结构简洁又充满诗意,揭示了女性内心情感中那种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套曲通过音乐语言形式传达感情、并将情感作为音乐内容的审美取向,这种融叙事、表情、表现为浑然一体的音乐创作观念和手法,是这首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形式的美

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认为,音乐的形式是为音乐的情感表现服务的,绝不能脱离情感而存在,舒曼坚持认为:“音乐绝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遣愁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高尚的东西。”他认为音乐应该有真正触动人们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他还认为形式本身是表现思想感情内容的手段,他反对“一味追求卓越技巧,只重外表、不重内容的反艺术倾向”,又反对他称之为艺术死敌的“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从套曲中看,形式美表现在:体裁上看,它是由八首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相互关联的歌曲所形成的一件完整作品,通过声音的流动,即声音的高低、强弱、急缓、稳定与不稳定、和谐与不和谐等旋律的运动,直接表达人物内心细致复杂的情感活动,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题材内容看,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妇女的感情生活历程,从含情脉脉的“自从和她相见”,心胸开阔的“他比任何人都高贵”,受宠若惊的“我不明白,我不相信”,优美可亲的“戒指在我手指上”,神态不定的“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喜悦缠绵的“亲爱的,为什么这样惊奇地望着我”温馨甜美的“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以及悲痛欲绝的“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陈述着妇女的感情经历,细腻的表现了妇女真切的内心感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善良、纯洁、崇高、悲剧的美。从旋律上看,“分节歌形式”已基本上被打破了,而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全创作的”形式,即诗歌的不同段落在歌曲中分属不同的结构段落,具有不同的曲式结构意义。套曲更注重语言化,音乐中巧妙的运用了朗诵调,用带附点的节奏型描写少女的羞涩;用帶有休止符的和弦伴奏来表示姑娘的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神情;用优美的旋律和快速的曲调来表达姑娘出嫁时的欢快和热闹情绪;在最后丈夫去世一曲中,用同音的多次重复来表现妇女悲痛欲绝的呻吟。

二、诗化的美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最鲜明的美学原则是注重个体感性的美、追求诗化意境的美。在文学艺术的范畴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炼集中的表达感情模式与强度的文学体裁,与音乐一样,诗歌表现的是情感本身。舒曼热衷于文学,对他来说,“诗意的”是“音乐性的”同义语,音乐的本质,它的艺术花朵,必须是诗意的,他追求:“把诗作为独立音乐的基础,找到适合诗的音乐形象,并且使它们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套曲中就是通过声乐、钢琴的音乐部分来表现其韵律的美,揭示诗词内情感的美,舒曼以纯朴的语言、纤巧的笔触形象地刻画了妇女短暂的幸福和深沉的悲哀。旋律缓慢悠长,那是少女深情的诉说;朗诵式的音调,仿佛少女在讲述心事;调性、节奏、速度上的变化,层层展现了她内心情感的发展过程,钢琴与人声的二重唱,极大丰富了歌曲的表情色彩,钢琴伴奏的相对独立更进一步的加强了歌曲诗意的表达。

三、浪漫的美

浪漫主义的作品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他们认为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浪漫的,它代表着永恒与和谐,对过去的美好与理想的未来充满憧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爱情的丰富体验,对自然的无比崇敬,音乐内向而风格纯净,一切都化成了纯粹的感情,舒曼这部套曲把他的“感情论”这一美学观点融入其中了,套曲体现着感情的无比丰富、美妙和力量,温暖而深情款款,微妙而至情至性。浪漫的诗词已经让人陶醉,曲调更为讲究,歌曲题材更加细腻,情感表达也相对复杂含蓄,如果说套曲如成套的画面,不如说是一连串的感情意向。套曲中,如歌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型、朗诵似的独白、前奏的预示、间奏的连接、尾奏的深化,在艺术造型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浓郁的抒情、浪漫气氛弥漫四周,令人生出种种遐想,体现出情感的无穷力量。钢琴的情景铺垫、歌曲情感情绪的酝酿、对某些字词的强调、调性与和声的变化,造成了人声钢琴的奇妙结合,舒曼是一个“声音调色”大师,他深谙音色对人的联觉作用,情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在听觉中,同时感受到甜美(味觉)、温暖、圆润(触觉)、明亮(视觉)等各种感觉,各种感觉互相挪移,彼此打通,使审美知觉变得无比丰富,他同克拉拉热恋时所体会到的爱情中的渴望、憧憬、痛苦、欢乐等种种个人生活色彩的感情印迹,都极其细腻深刻地体现在套曲中。

四、悲剧的美

舒曼强调音乐艺术中的道德和思想的意义,他求真、求美,主张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在爱情问题上表现出的正是“爱情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的精神,从这种纯真的感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西方审美传统中,“悲剧”与“崇高”历来被联系在一起,在许多美学家看来,悲剧的审美特质就是一种崇高的美,在西方文艺作品作品中,“崇高”常常是通过“悲剧”来体现的。这部套曲正是通过爱情的悲剧揭示了“现实与诗意”的矛盾,揭示的正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知识阶层追求的自由、民主、幸福的理想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套曲通过女主人由于男主人的去世,内心的悲痛之情。对过去爱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回忆,都表现出了女主人感情的真挚,尽管这部作品没有具体的情节性,也没有矛盾斗争的戏剧冲突,但其悲剧性是毋庸置疑的。女主人的爱情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正是因为它具有的悲剧性,因而显示出它的崇高。我们可以从套曲中看出这种悲剧性在第一首歌中就已埋下了整个套曲的悲剧种子,第二首到第五首,还有第七首,虽然音乐的主基调是欢快和幸福的,但也是作为最后悲剧性的对比,在第八首歌出现时,这种悲剧性是可以预料到的了,此时,套曲的悲剧性得以释放,舒曼正是通过丧夫的悲剧,强调了爱情的崇高,套曲把这种爱提升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激起人们对于爱情的崇高感,从而使这部套曲具有崇高的感染力量,套曲的悲剧美,给人们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于女主人的同情、热爱和崇敬,更体会到了舒曼那种艺术至上、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气质。

纵观整部套曲,舒曼通过一个女子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内心感受的描写,来呼唤崇高的人性,使作品主观性更强,抒情性更突出,感情更细腻。品她的美让人回味悠长……

(作者简介:张坚,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舒曼悲剧性崇高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