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

2012-04-09 05:24边珊珊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23期
关键词:外渗利多卡因多巴胺

边珊珊

多巴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休克[1]。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如果发生药液外渗,局部皮肤组织会出现青紫、红肿甚至坏死[2]。我科于2011年11月7日收治1例由多巴胺补液外渗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局部坏死组织基本愈合,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81岁,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右侧肢体瘫痪),于外院治疗期间,由于多巴胺补液外渗,造成右足局部组织坏死,早期无特殊处理,直至坏死后用外院自制消散膏外敷1周后效果不明显,予以停药。2011年11月7日患者转入我院,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4 g/L,中性粒细胞83.1%。患者右足坏死组织呈黑色,坏死面积8 cm×10 cm,局部干燥,5 cm×5 cm范围内仍有渗出液潴留,按压有波动感。患者在我院治疗期间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尚平稳。局部坏死组织白天采用2%利多卡因2.5 ml+地塞米松2.5 mg+生理盐水2.5 ml湿敷2 h,夜间予百多邦外涂,用药2 d后,伤口情况有明显好转,表皮由硬变软,颜色由黑转红,坏死组织范围缩小至7.5 cm×8.5 cm,液体潴留范围缩小至4 cm×4 cm,坏死组织周围皮肤开始结痂脱落。11月9日患者开始发热,口温37.8~38.9℃,并且解柏油样便50 ml。每日进食150 ml左右冷流质,营养状况不佳,仍用上述方法处理伤口。至伤口处理后第5 d,坏死组织缩小至7 cm×8 cm,液体潴留范围缩小至3 cm×4 cm。11月23日患者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伤口护理被迫中止,直至患者出院时,坏死组织范围已缩小至3 cm×4 cm,并且已无渗出液潴留,周围皮肤已逐渐结痂脱落,尚存坏死组织质软,颜色为红色和黄色。

2 讨论

多巴胺是拟肾上腺素药物儿茶酚胺类生物活性剂,在体内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前体[3]。小剂量多巴胺主要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降低,对心脏前后负荷均有降低的作用。大剂量多巴胺以兴奋β受体为主,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总外周阻力升高,血压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多巴胺对肾、肠系膜、冠状动脉等血管选择性的扩张,而对周围血管有轻、中度的收缩作用,如果多巴胺用量过大或药物作用时间过长,由于毛细血管收缩而使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渗出至毛细血管外,使局部组织缺氧,从而破坏细胞膜的有氧呼吸,损坏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三磷酸腺苷(ATP)产生减少甚至停止,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使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水肿[3]。同时,多巴胺渗到皮下肌肉组织还可以导致化学性炎症,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炎细胞浸润、坏死[4]。因此,在多巴胺静脉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浓度,若发生外渗应该尽早处理。

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毒性小、无刺激、作用快而持久。局部注射后可阻断病变周围的神经末梢,降低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药物的外渗以及疼痛,并可以有效地缓解机体由于其他疾患引起的肢端末梢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5]。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增强应激反应和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以减轻炎性渗出和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磷酸酯酶A 2的活性,两者合用起到协同作用。百多邦是临床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作用于菌体内的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与异亮氨酸结合点,阻碍氨基酸的合成,同时耗竭了细胞内tRNA,使敏感菌的RNA和蛋白质合成中止。本品对哺乳动物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的亲和力很低,故对人的毒性很小。本品对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结果表明,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阻止对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害。利多卡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作用于神经中枢,引起嗜睡、感觉异常、肌肉震颤,血药浓度过高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将2%利多卡因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后湿敷,达到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目的。而并发感染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晚上应用百多邦能够有效的控制感染且加快伤口的愈合。

该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及长时间输液治疗致外周血管破坏严重,加之患有糖尿病及脑梗死(右侧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药物外渗时患者痛感不明显,发现时已发生坏死,又由于没有尽早处理,以致于错过了伤口处理的最佳时机,伤口较难愈合。且患者全身状况不佳,治疗期间出现电解质紊乱和消化道出血。对已经出现坏死的伤口,白天给予2%利多卡因2.5 ml+地塞米松2.5 mg+生理盐水2.5 ml湿敷,夜间予百多邦外涂,经过17 d治疗后坏死组织基本愈合,无渗出。

3 小结

多巴胺静脉输注是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休克的常用药物,但多巴胺具有轻、中度的收缩血管作用,外渗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及坏死。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在输液时应加强观察,以预防为主,尤其是老年人/疼痛不敏感的患者。且应尽量避开患侧肢体输液,若已经发生多巴胺外渗,应尽早处理,以免发生进一步损害,甚至坏死。对于已经发生的坏死组织应早期采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湿敷,外加百多邦外敷,三者起协同作用,疗效确切。

[1]仝金凤.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2例[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3):185.

[2]丁 洋,黄 慧.静脉滴注阿拉明、多巴胺引起局部组织坏死1例报告[J].北京医学,1995,17(4):216.

[3]武忠弼主编.病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

[4]胡 静,张 红,金 杰,等.多巴胺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2001,15(4):200 -201.

[5]Weinstein SM,Herring SA,Derby R.Contemporary concepts in spine care.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J].Spine,1995,20(16):1842-1846.

猜你喜欢
外渗利多卡因多巴胺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