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04-10 15:48盖国忠陈仁波张志强李鹤
环球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甲流疫病中医药

盖国忠 陈仁波 张志强 李鹤

目前虽已有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甲流)疫苗等现代防控办法,但是其防控工作仍十分严峻、不容乐观。随着季节气候的不断变化及病毒在人群中一定时限内的传播,病毒自身必会发生一定的漂移和漂变,多有一个相对的平和期,而后的大暴发则是最为严重的。中医药防控甲流的科研工作虽有可喜的进展,但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反思,诸多东西需要回味,诸多工作有待加强。只有立足于百年大计的中医药防疫体系,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和卓有成效的统一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防控甲流的作用,才有可能让全世界的人民分享中医药防控甲流的成果。

1 立足体系,科学防疫

面对突发的甲流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事件的追忆,首先发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的缺失或者说太不健全。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多在法定的传染病医院,全国竟有九个省会城市的传染病医院没有中医科。有中医科的单位,开展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也十分有限。人的匮乏和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是必须立刻解决的大问题。教训在于,SARS过后的防疫工作重点仍是应对事件本身,而缺乏长远的观点和科学的防控理念,中医药的防疫体系依然被忽视。

其二,由于体系的不健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的多,干的少。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出台了,但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太少了,仅个别地区做了一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中医药的人在实施的地方实施的时间面对实施的病人。人的匮乏导致了大多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工作水平低下,所以要重视中医疫病人才的培养[1]。

有的单位有人才和客观研究能力,但是缺乏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满足于医疗上的常规工作,缺少科学的探索和冒险精神,更没有打好大仗的思想准备。没有认真研究和讨论临床研究的六大关键环节,即纳入标准、合适的对照、随机分配、盲法、报告所有的入选病例的结果、选择明确的有临床意义的以病人为基础的结局指标。特别是结局指标的选取和病例报告表制作等细节工作没有认真研究和讨论。

某些基层单位人员的临床研究素质更是堪忧,科研理念淡薄,缺乏灵活的工作方式。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应该知道,没有良好的科研硬件,就要自己创造性的去研究,让现有的工作条件成为可行的科研条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困难,也可选择临床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成组序贯试验等方法。倘若只是身陷日常临床工作,而不着眼科研探索,是不完整的医疗工作。

有些人员科学研究时只关注于现代医学科研方法要求,不从中医药的自身优势出发,不深入地探究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从而使中医防疫存在特色不清、优势不明、机制混沌、信心不够等不足。

其它如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上失控等不述之。现在该是国家痛下决心构建中医药防控疫病体系的时候了,要立足于全方位、大系统和重长远、重人才的目标上,协调一致,统一指挥,整合力量,才能高效工作,早出成果,多出业绩,让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技术成果有更大的可及性。

2 发挥优势,突出三重

中医药防控甲流科研工作必须建立在以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上,要突出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与临床整体优势,突出三个重点。

2.1 要重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人才培养[2]

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健。中医的温疫理论、温病理论等辨证论治、辨体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是本,必须加强对其的掌握和临床应用的意识;现代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是当务之急需;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的开创性的开展临床医疗工作也同样重要,也是提高科学的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为科学而奉献的精神也是从事中医药科学防治疫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所必须。这一切,都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临床和科研人才。

2.2 要突显中医药学术的主体性作用

要根据采集的不同个体的不同信息去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有效地实现不同个体维护健康、防治未病的目标,完成形神一体的动态稳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因时、因地制宜,最大化地发挥整体观念优势。采用自然、整体的诊治方法去调治病人的阴阳、和谐病人的脏腑、维护病人的生命状态。尽最大可能地保护病人的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针对个体进行最高化诊疗,进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最优化的使用医疗保健费用。这些中医药的主体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中医药防控疫病的最大效能。

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思路是十分狭小的,也是十分被动的。中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异曲同工,围绕病人这一核心,对个体的体质、微生态环境、机体对微生物的粘附与整体反应(远程调控机制)、自然因素(季节气候)、社会因素(趋同状态)等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强调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关注病人最大化的价值理念,融入人文关怀。将整体、动态、系统的中医疫病防控思想与传统的中医药方法相结合。

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与科学求证相结合。如香疗法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也有一些导航性的研究,但其研究方法不规范,科学论证证据不充分,结论有限。应该加以深化研究:哪些人群有效?有效的程度如何?有效的机制如何?卫生经济学的价值如何?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复的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的一大优势。治未病对中医学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3],其理念必须贯彻在中医药防控疫病的始终。饮食调养、运动强体、心理调适等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贡献度为60%,而医疗的贡献度为8%,这也是当今医学模式决定的必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宏观层次的未病理念。中医治未病的脏腑也有太多需要关注的内容:为什么中医认为温病传变的重心在于阳明?经证可解、腑证可通,其逆犯心包的途径也是由“胃之支脉,上贯心脑”(《重订通俗伤寒论》)而实现的。阻断病势是其核心。如何将中医的理念与结局评价有机地相结合?这些问题也均为今后研究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2.3 要规范标准与过程质量

当今的医疗保健时代是循证医学与个体化两大趋势并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是社会、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共同特征。医疗保健方面的证据讲求其来源的科学性,金标准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临床研究要规范六大关键环节,并且要求有相对严格的过程化的质量控制办法。中医药防疫科研项目更应重点审核:科学背景和对其原理的解释、受试者的适合标准以及资料收集的环境和地点、各组干预措施的准确资料以及课题实际实施的方法和时间、特殊的目的和假设、明确定义主要和次要结果的测量方法。

应从科研的设计、实施到结果的总结,都尽可能关注细节,从而保证研究者对研究质量有更好的掌握。如:评估人员的培训,样本量的确定,随机分配方法(包括模块化分层、随机分配顺序的产生方法、是否隐藏),是否盲法(包括评价盲法是否成功),统计学方法与附加分析(如亚组分析和调整分析等方法),详细的结果(包括负性事件或副作用),对结果的全面解释(包括偏倚和不精确的原因分析、与结果多样性相关的危险性、试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外部有效性)。

3 政府统筹,发挥效能

医学的政治化也是当今医疗保健的一大发展方向,只是少有人明确提出罢了。医学的发展是在政治的巨大需求下推动而完成的。现代西医的发展更加明显地证实了这一观点。如急救医学是伴随二次世界大战而成长的;现代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防治有2/3不是依靠医疗保健的作用而是依靠政治力量(健康教育等)实现的。这是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认识健康与疾病的进步相关的,是当今医疗保健的一大重点内容。中医药防控疫病的体系建设如果没有政治力量的介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医学的政治与医学的学术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其实,诸如体系类项目本身就是政治类的医学课题,其也是依靠科学、求是、准确、及时等原则而展开,也要拿出科学的证据,为政治的决策提供依据,并加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行动给予相应的服务,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可观的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

中医药防控疾病体系建设首要的工作是尽快解决体系建设中机构缺失等问题。必须在各级各类传染病医院中设置中医科,包括人员的编制、科室的建设标准等,并像社区工作那样有配套的政策文件保障。这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任务,必须经由行政力量才能完成。

二是发挥政府的统合力量,最有效地协调“多兵种的集团军作战”,集中优势打大仗。避免各自为政、小而散、浅而缺等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要统筹国家、省市、县区等多层面的防治体系,形成信息顺畅的整体网络,要整合可以利用的科技资源,建设有必要的资源如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 P4实验室)等。

三是合理地统合社会资源。如有许多企业对甲流的科学研究积极性很高,理应加入到中医药防控疫病的体系之中。对于中医现有的有积极性的医疗机构,条件成熟者可以考虑组建传染病科,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四是构建全国的中医药防治疫病人才网络和学术交流平台,适时地将临床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共同研讨解决。如疫病中的高热个体化方案、循证证据的快速提供方法、高效方药的筛选策略等,均需要政治力量的统筹安排才能最优化。

五是制定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实施预案。鼓励探索性的研究项目同时,也应针对国情,选取一定的疫病病种进行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实施预案的专家论证与具体的方案制定,为今后更加高效地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而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志斌,杨冀平.加强中医传染病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6(4):277-278.

[2] 徐晔.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人才现状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41-942.

[3] 周仲瑛.“治未病”与中医学临床[J].环球中医药,2010,3(2):81-82.

猜你喜欢
甲流疫病中医药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骆驼怕甲流?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