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内涵及界定的研究综述

2012-04-12 04:15
关键词:研究型界定大学

史 璞

(1.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研究型大学内涵及界定的研究综述

史 璞1,2

(1.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研究型大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内涵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只有美国明确划分出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型。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界定,丰富了对其研究,也为研究型大学的界定提供了一些思路。

研究型大学;内涵;界定;综述

自第一所大学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兴起后的很长时间里,大学的职能只是从圣经和其他权威典籍中获取和传授知识,培养牧师、教师、政府官员等精英人才。19世纪洪堡倡导的以研究为己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但创造了德国大学的辉煌,也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次大战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型大学作为一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领军作用,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界定标准提出了见解和主张,但只有美国明确划分出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型。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界定标准研究为目标进行综述。

一、研究型大学溯源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1810年,威廉·洪堡将“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引入柏林大学的组建过程,以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根基,“把大学作为专心致志于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机构的典型”[1],即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班(seminar)是当时柏林大学教学的主要特征。美国借鉴和发展了德国大学的模式,于1876年建立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19世纪90年代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大学也纷纷成立了研究生院。1900年美国大学联合会建立,标志着美国已形成了一个研究型大学的群体。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研究型大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是研究型大学,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虽无明确界定,但都具有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如英国在20世纪末建立研究生院,形成了“研究主导型大学”。德国大学有研究的传统,著名大学内设有研究院,大学内的研究院、所与大学外的研究机构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德国科技、教育的发展[2]。法国的大学校历来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886年,当时的新法令规定,第一年帝国大学应该由一个强调教学的本科生部分和一个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研究生阶段组成[3]。

正如伯顿·克拉克(2001)所言,德国大学的学术革命,使“从12世纪的波伦亚和巴黎到20世纪的斯坦福和东京八个世纪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别的变革堪与近代研究型大学的涌现和发展相比拟。”[3]

二、美国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美国作为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其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深入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自19世纪始美国一些大学就已具研究型大学之实,但研究型大学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70年,1973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首次出版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目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其中对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1973年的卡内基分类将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学院、文理学院、两年制学院和专门学院等五类。根据获联邦科研经费资助额及授予博士学位数又将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Ⅰ类和研究型大学Ⅱ类[4]。此后,卡内基分类又历经了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年和2005年、2010年6次修订。2010年的分类结构与2005年相同,只更新了数据。美国高等学校被分为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学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学院、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等基本类型。博士学位授予大学是至少授予20个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除了部落学院和专业主导学院以外)。运用主成分统计分析将大学的科技研发支出、非科技研发支出、研发人员数、各学科领域博士授予数等数据结合起来产生两项科研活动指标,反映全部的变化。一项指标代表科研活动的总体水平,一项代表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及教学、科研或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全时人员配备标准,将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分为三类两个指标数值,都显示为“高”的为研究能力很强的研究型大学(RU/ VH);两个指标中的一个数值显示为“高”的为研究能力强的研究型大学(RU/H);两个指标数值都不显示“高”的为普通博士学位授予研究型大学(DRU)[5]。根据2010年卡内基分类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美4633所高等教育机构中,研究型大学297所,其中研究能力很强的研究型大学108所[5]。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中心《前列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年度报告根据年度研发经费数、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数、教师中院士数、教师中获得重大奖励数、年度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博士后被任用数、本科生入学分数的中值、获捐赠款额总数、获年度赠给额数等9项指标,对高等学校进行评价和分类。认为研究型大学是从联邦政府获得的年度开发与研究经费达到两千万美元以上,9项指标中至少有1项排在第25名以内的大学[6]。

也有学者将美国大学联合会(AAU)吸纳会员的条件作为判断是否为研究型大学的依据,以一定数量领域内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项目,提供的奖学金,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教育为评价基础,通常也包括在由于卓越的研究和教育项目被公认的杰出的学校[7]。因此,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授予博士的数量、教师获奖情况、研究成果发表和引用情况等量性指标和大学的领导力、大学的走势等质性指标[8]。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都是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其成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63所公立及私立的研究型大学。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及不同组织对研究型大学界定的梳理,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具备以下特征:位居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9],高度重视科研,多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和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拥有优质生源、卓越的师资力量和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重视博士生教育。

三、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中国有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政策演变

为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1984年开始国务院批准北京大学等一批学校建立研究生院,使得一批高校成为博士、硕士的培养基地;1994年国家正式启动高校发展“211工程建设”,旨在使相当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能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基地、使若干所高校和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8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做了关于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讲话,“985工程”战略开始实施;1999年初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2000年初,《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1-2010》(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要建设50所研究型大学;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使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提供高水平咨询和政策建议。因此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是要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逐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

至此,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作用及任务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确定。但是,国内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具体界定和遴选还未有统一标准。

(二)研究型大学的内涵

研究型大学异于一般大学的地方在于其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的知识是创新性的,其科研产出的成果是高水平的,培养的人才是高层次精英型的[10]。具体说,研究型大学是以学术研究及研究生教育为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能力[11],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服务于社会来实现其有用性的国内名牌、国际知名的大学[12]。这样的大学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浓厚的研究氛围,以满足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并发挥重要作用[13]。

一些学者认为研究型大学应具备的一般特征是:具有多学科性,能教学相长,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享受国家重点投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和培养国家急需人才[14],聚集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生源、拥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的组织氛围[10],国际交往、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社会认同感强、学术声誉及社会地位高,获取资助和捐赠的能力强[2]。这些特征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显性特征以大学的功能表征,如培养精英人才和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等等。隐性特征表征为坚持求是崇真、学术自由、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并服务于社会[15]。如果视研究型大学为一个系统,按其与系统内外能量交换的不同还可分为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表现为拥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生源质量高、培养社会精英,高水平研究成果,面向社会、企业、政府的服务能力强,带动孵化出高科技园区,高度国际化。内部特征表现为以研究优先,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教师队伍一流;学科布阵合理,优势明显;管理一流,校长杰出;具有先进的大学文

化[16]。

除上述特征外,还有学者以教员整体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师生比例、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誉、学校的综合声誉等[17]“软性”因素来衡量研究型大学。

(三)研究型大学界定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高等学校层次的明确分类,不少学者通过对高校分类研究界定了研究型大学。

按类和型两部分组成分类。类反映学科特点,型表现科研规模,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数量达到被评价大学总数的5%为止的各被加大学是研究型大学[18]。据此分类,2011年全国共有研究型大学36所,这与进入“985”计划的院校基本一致。

按学校学科设置特征、学生培养层次、教师水平和学校科研活动开展情况分类。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高校、高等职业技术类学校三类。研究型大学应开设有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在校研究生应超过1000人,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比例高于0.25∶1;或研究生人数在1500人以上,博士生人数在400人以上,占研究生比重超过20%。正副教授数在500人以上,正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比在50%左右。研发人员数一般在1000人以上;理工类大学科研经费投入1亿元以上,综合类大学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当年在国外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不少于200篇[19]。

按高校三大职能和现状分类。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学士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研究Ⅰ类高校都设有研究生院,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博士生占总规模的比例在5%以上,研究生占总规模的20%以上。三年内授予博士学位数至少为1400个,博士点数在40个以上,国家重点学科数至少为10个;师资力量雄厚,博士生导师数在300人以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得分在10分以上,这类高校都属于“985工程”学校。研究Ⅱ类高校大都设有研究生院,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博士生占总规模的比例在5%以下,研究生占总规模的10%~20%之间,三年内授予博士学位数在500~1400之间,博士点数在20~40之间,国家重点学科数在4~10之间,师资水平较高,博士生导师数在100~300之间,大多高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

按综合考核水平的排序和特定指标分类。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教师和研究人员资源、学生状况、经费和物质资源、学校软环境等六方面综合考核水平应处于全国前列,各项指标排序应在前80名,同时还应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如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列达到1∶2左右,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应达到1∶10至1∶5,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不少于50名;科研经费总额达到或超过8千万,政府项目经费不低于3千万。学校科研经费占全校总经费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年龄在50岁以下的教授及专职研究人员90%应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4应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一年以上;对博士生质量的社会抽查评估应达到优,硕士生达到良,其中1/3达到优等[21]。

按系统论和分类学的原理,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高等学校普通教育子系统分为学术型高等学校和专业型高等学校,学术型高等学校包含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型高等学校包含了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或学院[22],但未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型大学作具体的界定。

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丰富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本研究认为研究型大学之别于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缘于其内在特性。英语中“research”为研究之意,是对“search”结果的反复探求、调查。在辞海中,“研究”意为穷尽事理。据此,探求未知领域、创造知识便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根本属性,所有职能围绕此展开。从组织结构来看,大学是以学科为横向组织、院系为纵向组织交互形成的矩阵结构[23],以学科为中心、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众多的专业领域是大学组织的特性。因此,研究型大学应该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为主;注重科学研究,拥有杰出的科研人才、雄厚的基础研究及充足的科研经费、良好的科研设施;拥有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以利于学科综合、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突破;科研成果及成果转移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还应具有一流的领导、管理水平和丰富的校友资源,拥有卓越的国际声望和社会影响力,面向国际办学。从对研究型大学界定的研究来看,关于研究型大学界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规模情况多,反映科研质量和社会效益较少。科研指标多为总量指标,少人均指标,研究型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和特色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四、一些思考

我国虽然没有对研究型大学的明确划分,但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批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培养精英人才、创新知识、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并且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任务在国家层面得到具体指导和支持。可以说,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内涵已得到广泛共识,但由于边界尚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一些学校定位不准,影响学校的发展战略。另外,在界定和评价时要注意趋同现象。研究型大学的界定不是要设置统一标准,而是提供一种价值判断,使学校发展时更多的考虑到历史和特色,通过评价促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持续的关注。

[1] (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2] 何晋秋,苏竣,柏杰,等.美国等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发展概况[J].科技导报,2002(3).

[3]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6.

[4] (美)休·戴维斯·格拉汉姆,南希·戴蒙德.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战后年代的精英大学及其挑战[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5] http://classifications.carnegiefoundation.org/methodology/basic.php.

[6] 李家宝.何谓美国的研究型大学[J].中国研究生,2005(1).

[7] http://www.aau.edu/about/default.aspx?id=4020&linkidentifier=id&itemid=4020.

[8] 王晓阳,刘宝存,李婧.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评价及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9] (美)詹姆斯.杜德达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M].张斌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

[10] 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王永杰,陈家宏,陈光.从中国高校的R&D现状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

[12] 史万兵,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13] 梁传杰,罗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14]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1).

[15] 李勇,闵维方.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J].教育研究,2004(1).

[16] 侯光明.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12-21/1127321602.shtml

[19] 戴井岗,贺绍,邱国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3).

[20] 戚业国,杜瑛.试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思路及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21] 娄成武,史万兵.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1-302.

[22] 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3]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6.

责任编辑:王飞霞

G64

A

1004-941(2012)05-0150-04

2012-07-12

上海市哲学社科基金“高等院校科技投入绩效分析和评价”(2009BJY002)。

史璞(1972-),女,河南南阳人,博士,高级统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型界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