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分析

2012-04-12 07:07张景芝高万勤
食管疾病 2012年4期
关键词:胃窦良性胰腺

张景芝,高万勤

19例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分析

Analysis on MSCT Im ag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 ors in 19 Cases

张景芝,高万勤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点及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以腔外型生长为主;良性11例、恶性8例。CT平扫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可出现囊变、钙化及坏死,大多数病变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有无坏死、囊变、临近结构是否受浸润、肿瘤的特异抗体等有关。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晰,结合手术病理,病变定位、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78%(17/19、15/19)。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指导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以往多将其归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一些学者对该肿瘤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叶间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它既不完全包括平滑肌细胞起源的肿瘤,亦不包括神经细胞起源的肿瘤[1-2]。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60%~70%),占胃部肿瘤的1%~3%。对我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完整MSCT影像资料的胃间质瘤19例,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点及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51.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螺旋CT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肿物4例,上腹部不适、疼痛10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恶心呕吐2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发现1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SCT扫描,全部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370 mgI/L)50~80 m L,注射流率3~5 mL/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20 mA,准直64×0.625 mm,螺距0.16~0.24,显示野(FOV)250 mm,矩阵512×512,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L4椎体层面。扫描前准备:患者禁食6 h以上,扫描前15 min肌注654-2 20 mg,而后口服温开水800~1 000 m L充盈胃,行MSCT扫描,先平扫后增强,三期增强依次为注射开始后30~35 s(动脉期)、60~75 s(门脉期)、3~4 min(延迟期)扫描,扫描后将原始数据经内插件处理后传送至工作站,在三维重建软件下行多平面重建(MPR)。由两位高年资的医师进行阅片,结果达成一致为标准。

2 结果

2.1 GST位置、形态及大小病灶位于胃底部5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4例。病灶向腔外生长9例,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6例,向腔内生长4例。病灶最大径为2.5~20 cm,平均7.0 cm。肿瘤呈圆形及椭圆形的9例,呈分叶状的10例。

2.2 GST的CT表现平扫病变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8例;不均匀的11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钙化1例,片状低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密度均匀的8例,不均匀的11例;其中轻、中度强化6例(CT值50 ~70 HU)肿瘤直径2.5~9.0 cm;可见周边明显强化2例(CT值95~120 HU),肿瘤直径分别为4.5 cm、8.2 cm;可见坏死、囊性变3例,肿瘤直径都大于6.9 cm;可见片状不规则坏死的6例,肿瘤直径8~20 cm,边缘不规则的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的2例,肿瘤直径分别13.5 cm、16.8 cm,病变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肿瘤侵犯胃黏膜2例,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黏膜不均匀强化,连续性欠佳。3例肝胃间隙消失,其中1例压迫肝左叶、内凹并浸润生长;1例胃脾间隙消失,脾脏受压变扁、移位;1例与胰腺关系密切,胰腺脂肪间隙消失,局部胰腺受压。余未见明显周围脏器浸润。本组病例未见明显淋巴结浸润。

2.3 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本组19例GST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显示,良性、交界性11例,恶性8例。梭形细胞为主9例,上皮样细胞为主6例,肿瘤内见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见的4例。CDll7阳性率17例(100%),CD34阳性14例(92.9%)。

2.4 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3例肝胃间隙消失,其中1例压迫肝左叶、内凹并浸润生长,CT误诊为左肝外叶癌,与病理不一致;1例CT诊断为良性的小弯侧间质瘤,病理证实为恶性,与病理不一致;1例胃脾间隙消失,脾脏受压变扁、移位,CT误诊为胃外生性胃癌,与病理不一致;1例胃窦大弯侧浆膜下肿瘤,较易剥离,CT诊断为良性,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与病理不一致;1例胃窦部浆膜下肿瘤,与胰腺关系密切,术中发现肿块仅与胰腺包膜有黏连,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楚,较易剥离,CT诊断为恶性,病理证实为良性,与病理不一致。CT显示肝转移1例。术中发现腹膜转移1例,CT未见明确显示。未发现明显淋巴结浸润。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17例定位诊断与病理一致,CT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7/19 (89%),15例定性诊断与病理一致,定性诊断正确率为15/19(78%)。

3 讨论

胃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好发的部位,其中又以胃体最多,约占1/2,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最少,本组胃体部、胃底部、胃窦部分别为10、5、4例;胃间质瘤大多数为腔外型,本组病例腔外型9例,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组以Emory[3]及纪小龙等提出的标准将GST分为良性、交界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的判断指标作为参考。本组资料中,19例肿瘤越大的恶性程度越高,与文献报道一致。动脉期瘤体旁可见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的2例,均为恶性,病变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肿瘤直径分别为13.5 cm、16.8 cm,坏死、囊性变3例,均为恶性,直径都大于6.9 cm,片状不规则坏死的3例,直径9.5~11 cm,为恶性。3例脾胃间隙消失、模糊、脾脏受压,1例肝胃间隙消失并浸润肝脏为恶性;浸润周围脏器往往是恶性肿瘤的特点。本组胃间质瘤CDll7阳性率17例(100%),CD34阳性14例(14%),可见病检及免疫组化对胃间质瘤有一定的特异性。病灶向腔外生长9例,向腔内和外生长的6例,向腔内生长4例。本组显示以外生性肿瘤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

国内大多数文献认为,胃间质瘤大多数为恶性,且目前还没有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对所有检查的病例的良性还是恶性作出精确判断。本组良性11例,恶性8例,良性多于恶性,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例压迫肝左叶、内凹并浸润生长,CT误诊为左肝外叶癌;笔者认为肿瘤较大,与胃壁连接较少,未细致观察有关。1例胃窦部浆膜下肿瘤,与胰腺关系密切,术中发现肿块仅与胰腺包膜有黏连,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楚,较易剥离,CT诊断为恶性,病理证实为良性。笔者认为单纯以脂肪间隙消失、模糊的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恶性。1例CT诊断为良性的小弯侧间质瘤,病理证实为恶性,笔者认为可能与肿瘤较小有关,强化时静脉期未高于明显动脉期而误认为良性。1例胃脾间隙消失,脾脏受压变扁、移位,CT误诊为胃外生性胃癌,笔者认为胃间质瘤与胃外生性胃癌,增强影像上有相似之处,未将其区分开来。有些腹膜转移CT上敏感性不强,如本组报道1例。CT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7/19(89%),定性诊断正确率为15/19(78%),与文献报道一致。

不少病理学者认为,GST的恶性潜能常难以预测,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一些组织学上判断为良性的GST也可发生转移,认为用低危状态来描述比用良性更确切。因此在判断GST的良、恶性时.不能仅仅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标准,这就显得MSCT技术对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淋巴瘤与GST鉴别的是淋巴结肿大,而GST与胃来源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鞘瘤等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较为困难,但后者发病率很低。MPR及三维图像重建更好地指导了临床手术,MSCT日趋成为胃癌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通过本研究结果分析显示,MSCT技术在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Hiroto S,Isozaki K,Moriyama Y,et al.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of c-kit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umors[J].Science,1988,279:577-580.

[2] Tworek JA,Appelman HD,Singleton TP,et al.Stromal tumors of the jejunum and ileum[J].Modern Pathiol,1997,10:200 -209.

[3] Emory TS,Sobin LH,Lukes L,et a1.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muscle(stroma1)tumors;dependence on anatom ic site[J].Am JSurg Pathol,1999,23(1):8.

R735.2

B

1672-688X(2012)04-0255-02

2012-10-12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3

张景芝(1981-),女,河南太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影像诊断工作。

高万勤,男,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lywanqin@sina.com

猜你喜欢
胃窦良性胰腺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