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分析研究

2012-04-12 22:38明平芳
关键词:体育事业公共服务农民

明平芳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2011年2 月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并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1].显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新时期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通过活动宣传全民健身,吸引广大农民参与,扩大农村体育工作的影响,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其建设之意义不言而喻,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体质、丰富广大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符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

鄂东地区,从其地理位置而言指的是湖北的东部地区,一般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等行政区域.限于篇幅,本文所称的鄂东地区仅仅只是行政区划中的黄冈市,辖区包括一区(黄州区)、七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以及武穴市、麻城市两个县级市等九个县级单位,版图面积17453平方千米,总人口740万.众所周知,该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集老区、山区、贫困区于一体的“三农”地区,农村人口占77.4%,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长期薄弱,可见,构建当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构建和完善必将成为黄冈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冈地区各级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务实措施推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各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专项政策以来,地方各级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囿于鄂东地区农村经济基础长期薄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体育文化力不足,农民日益增长体育文化需求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等严重制约当地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探索新形势下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1 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存问题

1)农民健身意识淡薄,服务主体健身指导与宣教力度不够

黄冈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市,原是集山区、库区、老区三位一体的贫困地区,与周边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还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黄冈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的自我健身娱乐意识淡薄.根据笔者的实地走访和调查得知,很多村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存在偏差,把体育健身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每天去田间地垄辛勤劳作就是一种体力训练和体育锻炼,因此无需再花精力和金钱进行体育活动,甚至视体育消费是一种奢侈行为.由此可见,农村的体育文化力影响非常薄弱,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落后,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健身娱乐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

农民缺乏体育健身锻炼,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不强,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科学认识;二是受传统错误思想观念的制约,认为劳动就是锻炼;三是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未形成良好氛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缺乏科学、系统的健身指导,对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承担,政府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主体,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社会公共事务极具广泛性和多样性,从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来看,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大包大揽,独立提供社会全部公共服务产品,即便可行,其结果必然是不尽人意.如今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需求,两者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因此,当今政府部门应与时俱进改变服务的供给模式,因时因地制宜地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企业、第三部门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供给主体格局,以满足大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弱回报性及不能立竿见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使得企业和第三部门不愿提供无偿的公共服务,以至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企业和第三部门则是更加不愿意投入,当前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基本上都是当地所在的各级县(市)和乡镇政府部门.

3)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单调

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讲,是指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为满足大众的基本体育需求,以增强大众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给社会大众提供各种体育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总称.目前,国内的学者樊炳、高军等在编著的《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一书中提出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他们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六类服务:健身设施服务、健身组织服务、体质监测服务、健身指导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2].

据此,结合当前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征,笔者认为黄冈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应该包涵以上六大主要服务内容.不可置否,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当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服务农民健身的惠农工程来抓,且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创建体育示范村结合起来,改善了农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从当前黄冈地区为农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的状况来看,服务内容较为单调,主要还是为农村提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作为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来抓,而其他方面服务如体育健身指导与宣教、体育信息咨询、体育健身组织、体质监测等往往还是重视不够,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内容,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4)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经费严重短缺

黄冈市是有名的“三农”大市,农村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建设发展欠发达,农村各方面基础长期相对落后,地方公共财政本不宽裕,用于不是事关农民生产生活“头等需求”这样大事的文体等公共事业的服务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人均体育经费与周边地区相比处在较低水平,体育经费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当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尽管“十五”以来,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各级财政部门逐年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但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经费的严重不足还是大大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5)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任何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都得借助相应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要求和指导下,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把建立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广大农民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严把资格关、资金关和质量关,兴建了一批质量高、利用率高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通过这些务实措施的施行,使得当地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鄂东地区,辖10个县市区,共142个乡镇,4288个行政村[3],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黄冈地区已有1000多个行政村建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仅靠政府部门单方出资兴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去惠及所有的当地农民,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2 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

1)加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充实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在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一直是个难题.农村体育组织作为基层组织,既是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政府部门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体育工作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与之密切相关,但未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务实措施,加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譬如:地方各级有关部门可协助充实和调整乡镇的体育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体育组织作用,由乡镇村文体站负责,内设体育专干,负责体育业务.同时在城郊村、中心村、试点村可建立农民体育协会、健身指导站,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实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负责本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这样,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的体育组织网络,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支撑.

2)构建多元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主体格局,多渠道筹措服务经费

囿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各种因素的制约,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局限于当地所在的各级县(市)和乡镇政府部门.然而,单靠政府部门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部门必须要转变思路改革单一的供给模式,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建立公共服务承诺制度,公共服务承诺制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显著特,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吸引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单位组织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其中,构建多元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主体格局.同时,当地各级部门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创新,多角度,探索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合力办体育,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大众等社会力量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弥补农村体育事业经费不足.

3)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发挥农村体育文化力的效应

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既是构建和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关部门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诚然,以当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广泛开展群众基础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文化力的效应,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断推动农民体育活动经常性、多样性,扩宽农民健身的覆盖面和参与面,而且可以丰富广大农村、农民的文体生活.比如:在当地体育组织举办的太极拳剑、健身球、门球等各类体育展示比赛及各种健身活动,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强化了农民健身意识,培育农民良好的锻炼习惯.

4)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管理

近年来,虽然在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要求和支持下,当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总体严重不足,体育设施管理、维护缺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为让农民最大程度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应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管理.首先要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力度,力争把重大设施投入列入中央和省级公共投入范围,列入建设计划、挤进国家项目,采取上面举大头、地方配小头、建设单位摊零头办法予以解决;其次,对新安装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管理建议采取财产保险方式予以解决,实现有责任单位、有专人负责、有资金保障、有技术支持[4].

5)把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农村体育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引导力度,特别是要把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布点选择、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三项工作.布点应从三种重点村起步,打破村级界限,建设好城郊村(带动作用)、中心村(辐射作用)、试点村(示范作用),解决人口分散、氛围淡散、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布点上要坚持“三向”,向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向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倾斜,向有良好体育传统的地方倾斜.设施建设上应做好三个结合,设施共建共享与村部建设相结合、与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建设相结合.规范管理上应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设施、有队伍、有活动、有保障,这样才能使农村体育落到实处,农民健身才能持久.

6)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资源整合、盘活、激活力度

农村体育投入包括硬件、软件.从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角度,首先要争取把重大设施投入列入中央和省级公共投入范围,列入建设计划、挤进国家项目,力争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相配套,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其次可以采取上面举大头、地方配小头、建设单位摊零头办法予以解决.机制问题主要是解决体育设施管理、维护缺位.对新安装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议采取财产保险方式予以解决,实现有责任单位、有专人负责、有资金保障、有技术支持.人才特别是骨干人才队伍极其缺乏,建议可采取体校学生转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上面富余的退役运动员支教、支体,短期、长期轮流下派等方法解决.但应有激励机制.只要有骨干,农村体育的组织一定会建立起来、队伍一定会培训壮大起来、活动一定会广泛开展起来.

[1] 中国将加快发展农村体育 建城乡一体化健身体系[EB/OL].(2010-02-24)[2012-09-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4/2865043.shtml.

[2] 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佚名.黄冈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情况[EB/OL].(2007-08-26)[2012-09-10]http://www.hgty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9.

[4] 佚名.情系新农村 体育促和谐[EB/OL].(2008-12-03)[2012-09-11]http://www.hgty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6.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公共服务农民
公共服务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