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新闻人才培养

2012-04-13 14:05史红梅
关键词:新闻事业人才专业

史红梅

(湖南教育电视台 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00)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闻人才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界主动适应矛盾凸显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行动。

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翼,首先,新闻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愈显重要;其次,自北京奥运会以来,新闻传媒需要在全球化时代展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再次,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新闻“把关人”和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有思想水平、有创新品格、有执行能力,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新闻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迫切需要。本文将从职前教育、职场教育与终身学习三个方面,探讨合格新闻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

一、创新职前教育,高等院校要为合格新闻人才打好根基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段。近年来,我国新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有近40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教学点(专业点)已经超过800个,在校生超过16万人。[1]但值得深思的是,庞大的新闻专业毕业生队伍却不能充分满足媒体的需求。换句话说,新闻媒体紧缺拔尖人才,而高校却囊中羞涩。究其实质,教育理论基础、职业精神培育、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不尽如人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高校职前教育必须在创新上狠下功夫,才能让新闻人才在“根系发育”阶段就朝着科学发展方向健康成长。

(一)“博学”当头:课程设置应向多学科倾斜

科学的课程设置将铸造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新闻人才的质量。数据表明,在我国高校各新闻院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一般在50%左右,有的院系达到总课程量的60%。[2]专业课比例偏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课程互相重复、交叉,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同时,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容易导致忽视职业精神的养成。

基于此,高校新闻类课程设置应向多学科教学倾斜。比如美国新闻教育推行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课程的比例为1∶3,核心内容就包括专业和综合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专业性伦理道德教育三大部分。[3]通过多学科设置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新闻人才的需要,增强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各个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色开设新闻专业课程。如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将文学与新闻学相互融合,培养了大批具备扎实汉语言文学功底的新闻人才;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以培养民族新闻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中加入有关民族政策法规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学习藏、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大大增强了学生与社会、职场的对接能力。

(二)特长优先:学分制应向“自由度”倾斜

学分制的实行,体现了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很多高校的学分制虚有其表,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和老师,而课程教学又有着严格的课时规定,致使几乎所有学生选来选去还是学同样的课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学校应当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学分,均衡二者的比重,在保证一定数量专业选修课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课并参与实践,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适应不同类型新闻单位的需求。

(三)供需对接:培养模式应向实践倾斜

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中,大多数新闻院校学生除了完成最后的实习学分,其余环节几乎与媒体脱节、与实践脱钩。因此,培养合格的新闻专业学生应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学校教学与媒体实践的紧密程度,加强实习权重。比如英国推行学徒制、媒体与学校联合培养制,日本实行学校指导下的媒体培养制,[3]这样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大大加强。在我国,部分院系根据自身特色加大与新闻单位的实习基地建设,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新闻与播音主持方面加强与电视台的合作,使学生提前进入实训阶段,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创新职场培训,打造新闻事业干将

高校职前教育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事业中得到检验,从而完成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新闻媒体既是新闻人才的供职单位,更是其进行继续教育和锻炼的实战平台。职场培训应立足于以下“三个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成能真正发挥聪明才智、经受住社会锤炼的新闻事业干将。

(一)坚持世情为鉴与国情为据相结合,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其中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要将新闻理论知识与当前世情、国情相结合,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原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提出的“五家五通”,就高度概括了这一丰富内涵,即“做媒体要有:政治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思想、艺术家的智慧、慈善家的心肠和史学家的良知。要与祖国息息相通、与社会息息相通、与人民息息相通、与历史息息相通、与未来息息相通。”[4]

就具体操作而言,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创造多种机会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接触交流,为新闻从业人员创造宽广的视域。同时,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提升理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比如湖南卫视新闻中心选派青年记者去园区、企业蹲点,到农村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声,以及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讲学。这种“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学、分散练”的培养理念,使编辑、记者加深了对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态势的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尤为重要的是,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之后,新闻从业人员对世情与国情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新闻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二)坚持 “专、杂结合”,培养“T”形新闻人才

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博学”和学分制选课的“自由度”,让新闻类学生在校期间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专业兴趣点。与此相对应,媒体职场更应创新管理培训模式和方法,因势利导,培养适应现代传媒活动多种需求的新闻“专家”和“杂家”。一方面,新闻记者常被称作“万金油”,另一方面,新闻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求新闻媒体培养一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型记者。因此,在锻炼新闻从业人员独立作战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协作配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积累广博知识与经验以外,还需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专家型”记者和一专多能的“T”形人才。比如媒体常用的“分线”制度,由专人负责专门领域内的新闻题材和线索,就是一种有效尝试。

(三)坚持科学规划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打造现代传媒人才管理机制

人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良好的培训模式塑造、强化人才队伍外,媒体本身更应从建立现代人才管理机制的角度,坚持科学规划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为新闻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媒体要以负责的态度为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成长、发展制定科学规划,发现其擅长的领域,挖掘其独特之处。另外,就整个媒体发展而言,要从招聘、考核、培训、奖惩,也即选、用、育、留等方面加强规划、创新制度,形成人才梯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开办大学生“新闻训练营”,遴选有资质、有潜力的对象强化训练,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综合考察,将合格者揽入新闻人才储备库;还前往北京、武汉、上海、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招兵买马,及时更新血液,储备未来竞争力。

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造学习型新闻团队和新闻媒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合格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场长期攻坚战,“战场”除了校园、职场,更广阔的还在社会人生。新闻从业人员应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变化的弹性,切实担负起舆论引导的重任。同时,新闻媒体也应主动建立“学习型媒体”,成为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媒体组织。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量,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沛篁. 新中国60年新闻传播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119-123.

[2] 程道才. 跨学科设置课程 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J]. 新闻战线,2005(10):54-56.

[3] 吴廷俊. 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 新闻大学,2009(2):33-42.

[4] 魏文彬. 新闻工作者的“五家”、“五通”及其他[J]. 学术研究动态,2007(6):6.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