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2012-04-13 13:42
关键词:胜任课程体系岗位

高 建 军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高校课程开发评价是指导课程改革和建设、鉴定课程开发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活动和岗位需要分析为切入点,以培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为课程评价的主要目标,结合专业教学实施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课程开发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最终建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为课程的开发、改进和提高提供依据和建议。高校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评价体系的指导,同时它也是衡量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的理论依据和基石。

1 高校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科技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完善课程体系就需要不断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当前现有的专业课程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岗位工作之间的差异性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利于新课程的开发和老课程的改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需求。

1.2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的要求

开展课程评价,构建基于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明确专业课程中具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优化课程内涵,有利于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1.3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衡量一个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完善,实施是否有效,效果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实践应用环节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发挥课程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等作用,使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

2 课程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方向性原则

课程开发评价要体现应用教育课程开发的本质,课程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既要符合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目的,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完善。

2.2 社会性原则

评价必须坚持社会效果反馈。制定评价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意见,要把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情况评价以及毕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评议等都纳入评价的体系。实施评价时,要有社会基础,必须将评价工作者和课程体系构建人员、实验人员、社会公众、学生等的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客观、符合实际。

2.3 多元化原则

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倾向的发展,不再以一元的认知标准来对课程状况进行分析,而是将开发的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3 高校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的核心

3.1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

为了避免在课程开发后又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而带来的麻烦,在课程设计、课程编写阶段进行的评价工作要求细致深入,把课程设计作为评价的对象,是要考虑课程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实施路线等问题。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包括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果总结等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着重考察的是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要求,是否符合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评价的侧重点是内容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教学性;对课程安排的评价着重点是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衔接性和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对课程实施评价的侧重点是教学培养效果与效益;对课程成果总结评价重点考察的是结果与问题。

3.2 对课程系统的评价

把课程系统作为评价对象,主要是考察系统中各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效应,以及环境的作用。课程系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系统之一。课程系统是课程决策和课程实施的系统,它有三项基本职能:课程开发编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系统的主要职能是编订课程规划,使它通过教学系统得到实施,并使它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来加以修改。课程实施包含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策略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等,课程评价包括评价教师使用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评价学生课程效果和评价课程体系。

3.3 对课程实验的评价

实验阶段的课程评价对于课程本身在设计上的合理性、有效性也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目的侧重于考察各课程的协调性,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课程可行性程度。对可行性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是否适应社会需求,是否适合岗位要求,是否符合企业需求;课程是否科学合理;教师能否胜任;学生课程负担是否过重,能否通过某些方面的改革使学生在合适的学业负担下顺利学完课程,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等。

4 高校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 评价是否有正确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

课程开发评价是课程评价者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开发的课程做出一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影响课程设置开发的过程。隐藏在课程开发评价具体操作程序之中的课程开发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课程开发评价过程,并从一定意义上最终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效果,课程评价的取向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所以,评价的取向实际上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人才培养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岗位需求,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科技发展要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熟悉社会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2 评价的内容是否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根本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一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的特定职业能力,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任何一个职业岗位有相应的义务要求和岗位职责要求,是否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能否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接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要结合企业对专业、对岗位的能力、技能、素质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案等方面都应强调职业性,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教育规律,经得起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使课程评价具有实效性和职业性。其中在课程评价中,专业能力是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高校进行课程评价的重点内容,也是衡量课程设置合不合理的关键所在;社会能力又称为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必须掌握的能力,具有在不同职业之间普遍的职业适应性和迁移特性。岗位技能评价是高职课程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技能评价要求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进行,对于评价标准要细化,以便于评价操作。

4.3 评价指标体系是否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

岗位胜任力模型是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岗位胜任力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展开研究的模型系统,是为了进一步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实现岗位业绩目标和岗位价值所必须具备的相应胜任力组合的体系。企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第一个要确认企业的职位是什么,完成工作的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以及哪些行为对于工作绩效和获取工作成功来说是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的。行为等级用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指标加以描述。根据每一项胜任力的具体行为表现,按照胜任力对于驱动目标实现的强度、受该胜任力影响幅度的大小等,给行为指标进行分类和制定一个等级。因此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逐步进行汇总的形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依据胜任力行为等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和标准化,按层次逐步向上进行汇总,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在进行高校课程开发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课程进行的评价是否准确把握、是否经济适应,同时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还应注意结合课程内容对评价指标不断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

4.4 评估指标体系是否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备性

专业课程是一个有机体系,专业课程的开发应考虑课程自身系统知识的完整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当然应该指出,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并不是越全越好,越充实越好,而是应该在坚持实用的原则下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内容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一致。在课程体系这个有机系统中,课程体系相互之间,尤其是课程系统中的每一个课程模块或课程部分之间,课程模块或课程部分与课程整体之间并不是片面地孤立机械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课程开发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系统地再现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对课程开发评价指标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到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课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要因素,使课程评价人员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察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的全部,以利于课程评价人员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评价。

4.5 课程评价体系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身心健全的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时,在关注学生专业成长、学业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与学生个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职业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专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专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到专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适应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价。因此课程开发价体系应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力、生活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以及情感体验等因素。

猜你喜欢
胜任课程体系岗位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