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2012-04-14 06:05
中国畜牧业 2012年10期
关键词:牛鼻子小牛存栏

来自农区牛羊主产县的学员普遍反映,目前肉牛存栏小有增加,但母牛存栏仍在减少。据学员问卷调查,80%的县市2011年肉牛存栏数量比上年增加,平均增长2%;90%的县市母牛存栏数量近几年平均递减4%~7%,2011年又比上年下降4.6%。问卷反映,2011年河南5县、山东7县、河北9县的能繁母牛数量分别占当地肉牛存栏总数的43.6%、37.3%、34.7%,但作为基础母牛留下的只占能繁母牛数量的62.4%、53.2%、48.8%,其余母牛均作为育肥牛出售。

养牛的效益不如养猪,养母牛不如养育肥牛。河南5县的问卷显示,出栏一头育肥猪,6个月的收益为1500元,而出栏一头育肥牛,6个月的收益仅为860元。养牛的效益低,养母牛的效益更低。能繁母牛最早要在18个月后进行配种,配种后10个月才能生产一头小牛,而一头小牛从出生到屠宰一般需要3~4年,即使作为架子牛出售也要1年时间。因此,农户多把能繁母牛当成育肥牛养,很少留作基础母牛。

学员们认为,能繁母牛是肉牛生产的“牛鼻子”,要紧紧扭住这个关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快速扩大能繁母牛规模,突破肉牛生产发展瓶颈。

一是建立能繁母牛补贴制度。参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补贴能繁母牛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对良种能繁母牛每头至少补贴200元,对普通能繁母牛每头补贴100元。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化母牛规模养殖。选择饲养基础条件好、流通和加工能力配套的地方,新建一批母牛规模养殖场,采取统一人工授精、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饲养规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提高母牛繁育能力。鼓励母牛规模养殖场专业化发展,将断奶小牛及时转售至育肥场户,形成繁育配套的生产体系。现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向母牛规模养殖场倾斜,将补助资金提高到100万元以上,并根据存栏能繁母牛数累进提高补助比例。

三是建立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加强良种公牛冻精站和改良站建设,通过母牛规模养殖场进行统一的人工授精,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提高生产能力。提高现有的能繁母牛良种补贴,加快良种推广速度。

四是加强对母牛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牛羊主产县应普遍建立畜牧养殖担保机构,在规模养殖场初建阶段,通过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在发展阶段,及时帮助解决周转资金,并建立养殖场的还款信用档案。对于存栏母牛规模和出栏小牛数量不断增加的养殖场,扩大其信用额度。

五是建立能繁母牛养殖保险制度。比照能繁母猪保费补贴政策,建立政府部门牵头、农户与保险公司签约的母牛保险制度。国家规定最低保费金额和中央财政在不同省区市的负担比例,提振母牛养殖户信心。

六是实行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部掌握的三年期牛羊大县奖励资金转变为常规项目资金,只要大县生产规模不降就保持每年500万元的奖励额度,并逐步提高。明确资金主要用于母牛规模养殖场建设贷款贴息、保险费用补贴、小牛出栏补贴和母牛养殖因灾、因病损失补助等。

猜你喜欢
牛鼻子小牛存栏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奇怪的牛鼻子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做头小牛
小牛背鹭在哪里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快乐的小牛
两类公司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牛鼻子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