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经纬 徐行草编

2012-04-18 12:49撰文上海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图片提供上海嘉定区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创意设计源 2012年6期
关键词:黄草徐行草编

撰文:上海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提供:上海嘉定区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草编原是生活

文化古镇徐行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派生出一种叫做黄草的植物,千百年来,勤劳的徐行人和这种黄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黄草编织着精彩,也编织着生活,神奇的草编技艺在徐行历经风雨兴衰,得以传承,保存至今。

一、源起

黄草原野生于河滩,因色彩而得名。徐行先民见其光滑柔韧、性清而凉、可剖劈,便利用其杆、茎编织生活用品,后又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编织出了精细美观、又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黄草编逐渐成为一方名产。

据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考证,徐行草编早在唐代就已经是贡品,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康熙嘉定县志》中记载,“草编起始仅蒲鞋一种,主要原料是黄草,男女习以为业”。 至清同治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清代末年,编织业兴盛,蒲鞋品种繁多,农民把编织品引入集市出售或调换米麦油盐等。

徐行澄桥一带是黄草种植与编织的最早基地。当时所做的一些精品拖鞋是士大夫阶层消暑的珍品,一般的拖鞋则销售于庙宇供僧道穿着,并有广帮客商收购运销于海外。

二、黄草编

别看黄草是山野之物,但在草编艺人的手下,这一双双草拖鞋却成了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每一双制作精美的草编拖鞋都要经过黄草种植、收藏、选料、染色、编织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都凝结着设计者独特的创意。

黄草种植

黄草收拔

黄草晾晒

黄草揉踏

黄草编制

黄草作品待运

每年立夏时节,黄草开始种植,立秋时成熟,大伏天收割,整之成束,反复晾晒揉搓使其柔韧,等到黄草基本干燥,再复晒两日,即可收藏。待到农闲,草编艺人便会从自家收藏的干黄草中取出几束,用利器剖开皮肉,再用大拇指指甲,把三层皮和黄草芯分离开,一撕到底,其皮称之为黄草,其肉称之为花玉。开劈完后把他们分门别类理齐,再根据所要编织的作品,进行恰当的选材,确保成品的美观。

原色的黄草织品颇有野趣,不同花色的工艺品则别具匠心,这就需要将选出的草料染上不同的颜色:先将原料放入沸腾的大锅,然后施以颜色,待其均匀着色后,打捞出锅,稍凉之后放在清水中漂洗片刻,再扎成小把晾干备用。

在草编艺人的家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编织模型,它们决定着草编作品的最终模样。编织时,先要利用模型为骨,选用100根30厘米长的黄草做经,20根较粗的起底草做纬,交叉往复进行“起底”,再将模底向上,夹在两腿之间,按顺时针循环往复编织,直至整个鞋底编满,最后决定鞋面的样式,密实还是镂空。如果是编织技艺更加复杂的提包,还需结口,缝边使提包的边缘更加整齐。

三、徐行草编的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随着洋人入市,徐行草编有了走向世界的契机。1914年,意大利斯曲罗斯洋行以县人汪季和、朱石麟为代理人,向徐行农民直接收购黄草织品,转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从此吹响了黄草外销的序曲。黄草织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为适应需求,品种不断创新,工艺日趋精湛。

因洋人中间商层层盘剥,编织农民获益甚少,1919年,朱石麟、陈奉璋等集资开厂外销,并设立织工传习班,聘请技师传技千余人。之后,徐行相继开设达利、华成、大华、振兴等草织公司,竞相收购外销。1920年始,外销品种和数量达历史顶峰,品种有拖鞋、拎包、钱夹、文夹、草帽、台毡、糖果盒、玩具、杯套等等。草拖鞋也出现了细白、彩条、蝴蝶、龙凤等等图案,赋予了实用性拖鞋新的艺术价值。

1933年,流通渠道堵塞,出口锐减,徐行的草编公司相继倒闭。之后,虽经嘉定著名人士吕舜祥、潘指行、胡叔常等奔走呼吁,复兴黄草事业,但收效甚微。抗日战争胜利后,麦编织品流行,黄草织户转向麦编,加上战乱不止,境内黄草编织业奄奄一息。

嘉定区长孙继伟视察草编创意园

解放后,政府重视并支持农民恢复黄草编织事业。1950年,苏南合作总社拨巨款组织徐行草编织品进军东欧。1952年,成立草织供销生产合作社,支持研发各种新品种、新样式,黄草编织复出生机。

据1952年的统计数,徐行16个小乡中织户达2600户,织手约11500人,徐行供销社成立了黄草编织生产合作社,吸收其中1632户为社员;小至七、八岁的孩子,大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几乎人人参加编织。是年,又建立群艺草织合作社,专事编织工艺研究。与此同时,合作社邀请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工艺人员为产品设计顾问,成绩显著。至此,徐行黄草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徐行黄草编织》专题片,向国际展示精美绝伦的徐行草编。徐行草编先后18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还作为国际交往赠送珍贵礼品。在1956年民主德国举办的莱比锡博览会上,由李月琴编织的和平鸽图案的拖鞋取得了艺术奖章,这是黄草编织获得的第一个国际殊荣。

1957年,徐行草编工艺者出席了中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副主席的亲切接见。1958年,徐行人民公社草织工艺社成立,由此,徐行的工艺草织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

1979年,黄草业经历过文革的十年停滞重又恢复发展。嘉定县成立嘉定草织总厂和嘉定县工艺品公司,总厂负责黄草织品的设计、创新和研究工作,并受理6家黄草工艺品厂的生产、开发和销售业务。产品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负责外销。至1985年,设计编织的黄草织品包括拖鞋、提包、果盒、杯套、坐垫、帽子、钱夹、茶盘等20个大类1万余品种。

在专业设计师的设计下,草编作品在选材上也有新的突破,使其艺术品味大幅增加。

样品设计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品种由解放初期的80多个发展到500多个,长方形、六角形、腰圆形、蚌壳形等,样式众多。网眼、镂空、密编,结构各异。更为喜人的是,草编厂试验成功了用麻和黄草混合编织的工艺产品,色泽优雅、古朴大方,在国际市场非常走俏。

四、黄草编的艺术价值

黄草编织历经千年,是中华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将浓郁的乡土风情、流动的生活气息、柔美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还带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的地域性,是徐行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行杯”长三角手工编织品邀请展

徐行草编之乡创意园揭幕

草编常年展示

黄草编织品是纯天然制品,用料光滑细巧、编织技艺精湛、式样美观大方,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与嘉定竹刻一起并称为“嘉定双宝”。

五、徐行草编的传承保护

由于徐行草编制作过程是纯手工业,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每件作品要花费大量时间,经济效益低,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原来的编织手大都已转业。到20世纪90年代,草编业进入低谷。

徐行草编是中国独有的手工艺品,尽管已有近千年历史,但由于黄草难于长期收藏保管,传承作品量较少;有代表性的草编作品只能看照片,效果大打折扣。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已凤毛麟角,仅剩一些农妇闲暇之余编织草鞋和提包零星销售,如果接到国外订单,农户们根据工艺品公司的要求,在家编织拖鞋、提包,再统一由工艺品公司进行收购。

为了抢救这一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嘉定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徐行草编加以保护。政府部门把黄草编织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项目,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黄草。

同时成立了黄草编织艺术协会,开展各类活动,组织草编织品的专业销售和开发机构,扩大市场,逐步树立徐行草编的品牌效应;新的草编陈列室使许多珍贵的草编艺术品得已与广大观众见面,为需要学习草编的人员提供观摩和参考的机会。

徐行镇各中、小学校和成人教育中心均开设了草编艺术专修课程,教师们一面加紧编写出版教材,逐步将黄草编织艺术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和全民教育体系,一面创作了许多草编新品种。

经过不懈努力,徐行草编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徐行的草编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更加科学、专业、系统、完整的保护。

目前,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由徐行草编工艺传承人计学成大师领衔,负责对草编工艺进行研究,并设计开发草编新产品。计学成曾为刘少奇主席出访设计编织礼品黄草包,也曾为伊朗法蒂玛公主、前南斯拉夫铁托总统、中日青年大联欢活动设计礼品包赠送。他的精湛技艺向世人生动展示了草编技艺的魅力,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此参观徐行草编工艺,徐行镇也成为当地开展暑期文化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场所。

徐行草编传承人计学成大师培育新人

除此以外,徐行镇还开设了“上海草编之乡创意园”,提供草编展示平台。为快速成长中的民间工艺市场、企业、品牌、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服务专业、信息强劲的服务平台。创意园同时融汇了乡村田野流水、小桥农屋田园风情的民间工艺创意天地,成为徐行草编艺术设计、品牌发布、产品研发、项目洽谈、人才培训的活动场所,为黄草编织技艺进一步走向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黄草编织是纯手工制品,编织能手的培养对拓宽草编新思路以及草编工艺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徐行镇利用传统优势,开发了“草编稳家园”。一方面拓宽黄草编织设计销售渠道项目;另一方面成立专门项目班子及“双学双比”协调小组,致力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编织技艺和营销意识。通过研产销结合方式,扩大编织队伍,把发展民间工艺同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相结合,走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条新途径。

徐行镇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实行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以“徐行草编”为抓手,发展草编创意产业。政府牵头成立徐行草编艺术合作社。在草编创意园建立大师室、设计室、陈列室、教学室、制作室、仓库和销售接待中心。其中徐行村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组织设计和编织人员创新品种,批量制作,借助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力量,扩大村级“徐行草编”的社会知晓度,探索一条使“徐行草编”成为上海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之路。

计学成《马车》包

计学成《周游列国》包

徐行小学中队学习园地展示的草编学习成果

与其同时,政府部门还广罗民间精品,举办专题展览,为加大保护力度,提升文化价值,扩大国际影响力,丰富地区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定期搭台举办“传承民族特色 铸就文化民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专题展览”,充分发挥了“徐行草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草编文化从娃娃抓起”是政府保护、振兴文化遗产的思路之一。幼儿园、小学、中学建立校本课程链,既有知识传授,也有实际操作,更有基地实践。“小手牵大手”,孙辈请教祖辈,祖辈传授父辈。终身实践、终身学习。成人学校设立草编班,聘请草编艺人授课;老年大学建立草编艺术团,既学习、又授艺。强化教育,传承草编文化和技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在思想上经常沟通、生活上照顾关心、经济上给予补贴的基础上,为传承人建立专题档案,制作包装画册,征集并保管代表作品。为每一位传承人建立工作室,鼓励传承人专心构思创作,鼓励创作,扶持传承人。

经过几年的抢救性保护,徐行草编技艺不仅得以很好的传承,而且取得了可喜的创新成果,2010年徐行草编还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馆。

公众参与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唯一一个以公众参与为特色的展馆,展馆围绕“我们的家园”这一展示主题,强调“你的每一个行动,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的理念。展馆通过现代化的互动展示手段,凸显公众参与性,参观者既是“观展者”,又是“参与者”。展馆分“见证与记载”、“参与演绎精彩”、“承载梦想与期待”三部分。而世博“秀·空间”则为植根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徐行草编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互动展示。通过世博会,徐行黄草编织向国内外的游客再次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回溯徐行黄草编织工艺的悠久历史,几百年来,她养育了一方土地和人民。今天,徐行草编技艺在这块土地上越发熠熠生辉,因为这是她植根于此的土地,她早已渗透到徐行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编织线的经纬之间,永远有着道不尽的民间文化和数不尽的岁月沧桑……

猜你喜欢
黄草徐行草编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Simulations of NBI fast ion loss in the presence of toroidal field ripple on EAST
偷吃一枚小月亮
指尖上的草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春防羊只馋嘴病
竹外疏花
《花乱开》
2个产地赶黄草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