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hernet/IP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

2012-04-23 06:08刘锋张广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35期

刘锋 张广涛

摘要:随着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增加,智能照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Ethernet/IP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既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也可以大大减少成本,降低后期维护的难度,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关键词:Ethernet/IP , 智能照明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节能意识的增长,智能照明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仅能够节约电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提高照明管理水平。在如今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大多数是基于EIB,C-BUS等总线标准,但这些标准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在后期的维护中,所有器件必须使用原厂生产的配套器件,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也增加了对生产企业的依赖性。

Ethernet/IP

Ethernet/IP以特殊的方式将以太网节点分成预定义的设备类型。Ethernet/IP应用层协议是基于控制和信息协议(CIP)层的,提供了从工业楼层到企业网络的一整套无缝整合系统。Ethernet/IP使用所有传统的以太网协议,构建于标准以太网技术之上,这意味着Ethernet/IP可以和现在所有的标准以太网设备透明衔接工作。更重要的是,将Ethernet/IP建立在一个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平台上,保证了前者会随着后者技术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它定义了一个开放的工业标准,将传统的以太网与工业协议相结合。该标准是由国际控制网络(CI, Controlnet International)和开放设备网络供应商协会 (ODVA)在工业以太网协会 (IEA, Industrial Ethernet Association)的协助下联合开发的。Ethernet/IP是基于TCP/IP系列协议,因此采用以原有的形式OSI层模型中较低的4层。所有标准的以太网通信模块,如PC接口卡、电缆、连接器、集线器和开关都能与 Ethernet/IP 一起使用。

具有统一的标准,开放性好 采用统一的IEEE802.3以太网标准CSMA/CD,是IEEE802.3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互联,是一种开放式标准网络。

Ethernet/IP在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照明实际运用中主要应用以下几种模式:场景控制、遥控、调光控制、红外感应控制、声光控制、定时控制、车检控制。通过PLC控制器进行逻辑控制,并利用上层工作界面实现操作人员的界面操作方便进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自动模式通过提前设定好方案,就进行全自动的无人坚守控制;手动模式可以进行单独的照明形态控制。

实现的总体架构

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所示。整个分为三层架构:接入层、汇聚层与应用层。接入层为数据采集的最前端,包括传感器等采集设备;汇聚层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所有的核心控制元件都在于此;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是用户直接面对系统的接口。

基于Ethernet/IP架构的优点

线路简单,安装方便,易于维护,节省线缆消耗,降低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及维护费用,缩短安装工期,提高投资回报率。

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单点、多点、区域、群组控制、定时开关、亮度手自动调节、红外探测、声光感应、集中监控、遥控等多种照明控制任务,而且可以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运行费用。

根据用户和外界环境变化,只需修改软件程序,而非改造线路,即可调整照明布局及扩充功能,大大降低改造费用和缩短改造周期,适合于商业、工业、家庭等不同环境的要求。

当建筑物停电时,在系统恢复供电时,系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状态重新恢复正常供电,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系统具有很强的资源共享性,如果我们采用专属的总线作为现场自动化的网络架构,则所有的硬件采购,布线施工、软件开发、维护等等都受制于此架构。而如果是采用Ethernet /IP架构,则无论是电缆,连接器还是交换机,网络接口至软件开发环境皆与主流市场相同,不但价格公道、货源无虑,尤其重要的是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容易取得。

技术成熟,使用方便,以太网是美国XEROX公司于1975年推出的,至今已有30年历史,得到全世界众多厂家的支持,在军事、工业、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诊断方便,可分段地实现远程访问、诊断和维护。

支持冗余连接配置,数据可达性强 数据有多条通路,可达目的地,系统容量大,不会因为系统扩大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有成熟可靠的系统安全体系。

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与楼宇自控系统(BA)、消防系统等结合起来,符合智能大厦的发展趋势。

结论

文中分析了基于Ethernet/IP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优点,它解决了控制系统中对于固定器件依赖性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然而,这种方式的也存在一些弊端:对于核心控制器件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在控制器选购中,其产品质量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