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2-04-24 05:53吴慧曼卢凤君金兆国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物流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淡水鱼鱼体工艺技术

吴慧曼,卢凤君,卢 笛,李 汇,金兆国(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文献查阅和对广东、湖北、江苏、山东、河南、天津、北京等淡水鱼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工艺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环节内部不匹配、环节之间不协同,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直接导致淡水鱼流通链的质量风险变大、损耗成本增加、价值损失增多,有损淡水鱼养殖户、流通企业、批发商等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的健康福利,而且随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淡水鱼贸易、技术壁垒的提高,以及国内外消费市场对安全、优质、生态淡水鱼需求的增加,还会使我国淡水鱼产业的相对优势弱化、国际竞争能力降低。因此分析研究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问题解决策略,对促进我国淡水鱼流通产业乃至整个淡水渔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是指为了保证鱼体存活、品质稳定及流通成本和能耗排放合理,在起鱼、装卸、运输、暂养、分销等流通环节将各类关键工艺技术有机结合,发挥系统功能,产生整体效应的过程。综述发现,已有文献多是对水产品保活运输工艺技术的试验过程、应用要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如韩利英(2009)、程君晖等(2009)均以鲫鱼为材料,分别对生态冰温保活工艺、休眠麻醉方法等进行了试验研究;韩利英(2009)综述了国内外水产品保活技术概况,得出目前日本对鲜活水产品贮藏的研究较为广泛,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常用的水产品保活技术有冰窖保活、充氧保活、模拟保活、无水保活和化学方法保活等;周晟安和刘建萍(2003)认为影响活鱼运输效率及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溶氧、氨氮、温度、鱼的体质和监控措施等;专门针对淡水鱼研究各个流通环节关键工艺技术的文献不多,研究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理论、方法等的文献更少。因此本文试图依据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问题进行探讨,为政府部门、流通企业、科教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力提升我国淡水鱼流通产业乃至整个淡水渔业发展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1 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的问题

1.1 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工艺流程传统、重要环节薄弱。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淡水鱼都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由此形成了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工艺流程,即“起鱼—产地短途运输—卸车—产地批发市场暂养—装车—产销地之间的中长途运—卸车—分拣—销地批发市场暂养—分销”,与现代工艺流程相比,其在透析环节存在缺失,在分拣、产地检测和市场检测等环节较为薄弱;(2)经验性人工技术偏多、标准化机械技术缺乏。在起鱼环节主要使用人工拉网技术,在装卸环节也以人工搬运为主,在运输、暂养环节,温控和净水方面仍然采用人工换水、加冰技术,在检验检测、信息处理环节,快速检测技术、视频控制技术、条码识别技术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工艺技术整体水平偏低将直接导致淡水鱼流通产业链的质量支撑和保障能力较差,进而使得整个产业链中隐含的质量风险变大。

1.2 环节内部不匹配

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大部分流通环节都需要至少使用3项技术,即充氧技术、温控技术和净水技术,如果其中一项技术的标准水平较低或应用效果较差,其他技术以及综合技术的整体实现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以中长途运输环节为例,我国淡水鱼中长途运输主要采用有水保活运输技术,过程中贩运商、运输户等多借助增氧机或液氧罐为活鱼供应氧气,其上配有氧气输送管道、调节阀门和可视量表,能够保证在气温、鱼水密度等发生变化时精确调控氧气,避免途中因缺氧而出现鱼体伤亡;但在温控和净水方面,贩运商、运输户仍然采用了传统的人工换水、人工加冰技术,不仅过程中没有可遵循的规范的换水、加冰操作流程和方法,也难以对水温、水质及其使用数量等进行准确测量,进而即使如上所述采用的充氧技术符合标准,也可能因温控、水质的不适或变化而引起大量鱼体伤亡。由此可见,环节内部工艺技术不匹配将直接导致淡水鱼流通过程中的鱼体损耗增加,进而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成本变大。

1.3 环节之间不协同

我国淡水鱼流通各个环节之间还存在着工艺技术不协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流通环节使用的工艺技术现代、先进,部分环节使用的工艺技术原始、落后,后者会对前者的功能发挥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整个淡水鱼流通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效果。例如,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多在中长途运输环节使用了半休眠活鱼运输技术,通过出发前科学的梯度降温、精准的温度测量和确定,过程中(凭借车辆上的制冷装置和低温液氧增氧装置)适当的温度调节,以及与之配套的纯氧供应,能够基本实现30小时以上的水温恒定,保证淡水鱼的存活率达到99%,但运送到销地批发市场以后,很多批发市场及其经营商户尚未掌握使半冬眠活鱼恢复常态的配套技术,在后续的装卸、暂养过程中,使用的充氧技术、温控技术和净水技术等也难以达到与第三方物流公司采用技术相匹配的水平,这样在市场暂养、分销环节不仅鱼体价格难以进一步提升,而且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鱼体损伤现象。由此可知,环节之间工艺技术不协同将直接导致淡水鱼流通过程中鱼体高质、低损的可持续性较差,进而使得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益减小、价值损失变大。

2 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的机制

调研和分析表明,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水平较低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工艺和技术本身,其直接原因是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投资动力与能力不足,间接原因是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完备、不对称,而根层原因是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偏低,本研究在主要应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从风险共担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目标协同机制3个角度分别对3类问题的成因加以阐述,也为后文提出集成策略提供基础。

2.1 假设条件

假设1:淡水鱼流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近似于市场随机交易关系,各环节主体都具有同样的效用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u表示主体的效用,E表示主体的收益(即E=P×Q),f表示风险损失率,R1表示主体面临的质量风险、损耗风险等,R2表示主体可能承受的违约后被惩罚风险,C表示主体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FAC和可变成本VAC两部分,即C=FAC+VAC)。

假设2: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都可以自由选择两种行为策略,分别如下:

其中u1表示采取改进或更新工艺技术的行为,此行为能够保证流通过程中鱼体损耗减少、鱼体质量提升,但会使固定成本FAC增加;u2表示不采取改进或更新工艺技术的行为,即保持原有传统工艺技术的行为。

假设3:淡水鱼流通产业链的整体集成水平(v1)、环节内部匹配程度(v2)和环节之间协同程度(v3)与产业链价值增益呈正相关关系,进而将产业链的价值增益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V可具体体现在鱼体损耗减少、质量提升等方面。

假设4: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采取的行为策略同时影响自身的效用函数取值、产业链主体的总效用函数取值和产业链的价值增益函数取值,这里产业链主体的总效用等于各环节主体的效用之和,即

2.2 风险共担机制

目前,我国淡水鱼流通各环节主体多是个体经营商户,受货源关系、客源关系的限制,大多数主体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弱,主要选择所处省市及周边地区的水产批发市场进行随机交易,上下游主体之间更多形成的是短期性、情感性的信用关系,每次交易过程中上下游主体只在鱼体规格、成交价格、交易时间等方面进行口头协商,从不签订任何书面协议。

根据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合约实施原理,由于上下游主体(虚拟成主体1和主体2)之间没有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书面协议,即使达成的口头协议中包含了如何控制鱼体损耗、如何保证鱼体质量、如何处置损耗风险和质量风险方面的条款,如果主体2采取了投机行为,主体1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说明其行为违规,主体2也会面临同样问题;当主体1和主体2都知道采取不合作策略不仅可以节省固定成本支出,又无需承担任何惩罚风险(只承担小概率损耗风险和质量风险)时,无论双方主体是否具备投资能力,采取合作行为都是毫无动力可言的,所以双方主体都不合作行为策略才更是有利可图的,见表1。

表1 淡水鱼流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之间的行为策略选择矩阵

1而言,当凭借经验判断或心理预估,u[ f(R1)]取值较小,而C1.1>C1.2时,u1.1<u1.2,即选择不合作的行为策略自身获得的效用更大;主体2与之同理。

但对于整个淡水鱼流通产业链而言,由于潜在的R1较大、v1较小,产业链的价值增益V较小。由此可知,风险共担机制的优劣最终取决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主体之间达成契约条款的信息完备程度,目前风险共担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整体集成水平低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制度,提高产业链组织化水平等来解决此类问题。

2.3 利益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淡水鱼流通各环节主体的规模投资能力较弱、对整体投资的回报预期较低,在工艺技术上大多数主体主要采取短期性、分散性的投资策略。以贩运商为例,在经营初期贩运商往往采用简单的气氧充氧或空气打氧技术、人工换水和加冰技术,随着贩运规模变大、运输半径加长,会先将充氧技术改进为液氧充氧技术,再随着资金实力变强,才可能选择机械化的温控、净水技术来替代传统的人工换水、加冰技术。

根据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显示原理,假设淡水鱼流通某一环节存在着投资能力强和投资能力弱的两类主体(虚拟为主体3和主体4),由于受经营规模、运输半径、投资能力和投资回报预期等的影响,主体3多会选择不合作的行为策略,如果此时主体4采取合作行为,为了分担其在改进或更新原有工艺技术过程中支付的额外固定成本,其必然提高鱼体价格;但是,即使合作行为使得主体4的鱼体质量有所提高,如果主体3也故意提高鱼体价格,因其他环节主体在短时交易中无法甄别两者区别,其并不会支付高的价格来购买鱼体;所以,在自身付出难以得到额外补偿或激励的情况下,主体4最终也会与主体3一样选择不合作的行为策略,见表2。

表2 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同一环节不同主体之间的行为策略选择矩阵

但对于整个淡水鱼流通产业链而言,由于潜在的R1较大、v2较小,产业链的价值增益V较小。由此可知,利益补偿机制的优劣取决于产业链同一环节主体向其他环节主体传递差异信息的充分程度,目前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淡水鱼流通环节内部工艺技术不匹配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补贴政策或其他扶持政策来解决此类问题。

2.4 目标协同机制

目前,我国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组织链接不紧密,从经纪人、贩运商、到批发商乃至零售商等的各环节主体,都只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出发来采取投资策略。例如,贩销商选择气氧充氧技术、人工换水和加冰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短途运输成本最低,第三方物流公司选择半休眠活鱼运输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长途运输成本最低,市场批发商在2~5天鱼体暂养上也选择人工换水、加冰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暂养成本最低。

根据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约束相容原理,经过长期的交互与适应,淡水鱼流通各环节主体之间已经形成了潜在的、共有的游戏规则(即无形的行为秩序),在此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分散决策的条件下,作为符合经济人假设的各环节主体都将凭借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来采取行为决策,都将maxu=uimax(E)(1-uimin[f(R1)]-uimin[f(R2)])-uimin(C)作为自己的最优行为策略,进而整个淡水鱼流通产业链主体的总效用也可达到最大化水平,即Umax=Σuimax。

但是对于整个淡水鱼流通产业链而言,各环节主体的ui[f(R1)]与f(R1)是不同的,实际上产业链的Σ[ f(R1)]是很大的,其使得v3较小,进而产业链的价值增益V也较小,这也说明在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都是有限理性时,这些主体所形成的集体未必是理性的。由此可知,目标协同机制的优劣取决于产业链各个环节主体的认识统一性和目标协同性,目前目标协同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淡水鱼流通环节之间工艺技术不协同的重要原因,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协会配合、市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搭建平台、培建机制,进而解决此类问题。

3 我国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集成的策略

3.1 提升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水平

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品流通技术研发机构、省市级专业化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和水产品经销大户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完善淡水鱼流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和制定起鱼、运输、暂养、装卸、分销等专项工艺技术的操作范式、应用标准;增设适合我国淡水鱼流通条件的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形成更多环节专项工艺技术改进和更新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水产品流通工艺技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加强对已有先进技术的试验和应用,如半休眠活鱼运输技术、麻醉运输技术、干湿运输技术等,对率先应用这些工艺技术的企业或经销商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或风险补偿。

3.2 提高淡水鱼流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等的政策支持下,淡水鱼贩运大户、经销大户和市场经纪人主导,提高部分经销大户、市场经纪人等对货源、渠道和客户的信息服务能力,增设检测、透析、分拣等配套服务项目,使其逐步升级成专业化、标准化的淡水鱼经销及服务组织;提高部分投资能力强的贩运大户的运输工艺技术、装备设施水平,帮助其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服务企业等角色分化;借鉴成都“通威鱼”、中山“保平鱼”等的运作方法,在具有产地特色、资源优势地区(如山东微山湖、浙江千岛湖)培育淡水鱼产地主导的品牌联盟组织,打造出一批具有产业链品牌的淡水鱼流通龙头企业。

3.3 培建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协同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引导,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水产品贩运销大户和水产品市场经纪人等相关主体共同主导,培建淡水鱼流通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准确、及时发布和传递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差异信息(包括供求数量、质量、价格等);统一各环节主体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认识水平,调整其在流通工艺技术上的投资回报预期,优化其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投资结构比例,即用部分固定投资来适当替代部分可变投资;培建目标协同机制有利于最终实现淡水鱼流通产业链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协调统一,进而间接促进淡水鱼流通工艺技术的整体升级。

[1]吴慧曼,卢凤君,等.我国大宗淡水鱼流通产业链升级问题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6):44-49.

[2]赵勤.浅议我国水产品物流的发展[J].物流科技,2005(12):7-10.

[3]李云帆.中国水产品物流报告[J].中国商贸,2007(3):61.

[4]洪涛,郝兴旺.我国水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C]//中国林木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成都: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2007:103-110.

[5]韩丽英.淡水鱼保活及保鲜工艺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09.

[6]熊善柏.水产品保鲜储运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美)利奥尼德·赫维茨,(美)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M].田国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淡水鱼鱼体工艺技术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浅谈以煤为原料的氨合成工艺技术及发展趋势
薄煤层综掘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