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 促进人口普查更好开展

2012-04-24 07:13邵东方
卷宗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口普查统计信息化建设

邵东方

摘要:统计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虽然统计部门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但效果还未完全显现,人口普查作为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统计信息化作为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具有绝对的优势,将传统统计工作模式向信息化转变,从统计信息化的优势、人口普查中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统计;人口普查

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做好此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统计部门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各级财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一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推进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尤其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各地结合人口普查的工作需要,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口普查促进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和质量。作者根据参加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亲身感受,就进一步发挥好信息化在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化建设对人口普查意义重大

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正确的统计信息支持。经济普查的调查对象复杂,调查内容很多。面对这样范围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综合性普查,迫切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支撑。而统计信息化围绕统计核心业务,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有关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就可以满足经济普查各阶段的工作需要。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工作实践来看,统计的信息化在经济普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是信息化建设为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平台。本次普查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以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网络宣传方面,普查机构在第一时间建立了人口普查网,网站通过普查新闻、文件通知、会议讲话等几个栏目,以最快的速度向全社会传递人口普查的各种信息,更直观的展示了人口普查的风采,加强了普查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最好的普查信息交流平台;在媒体宣传方面,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视频等媒体播发宣传口号、制作专栏访谈节目,使人口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全社会所知晓。

二是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对人口普查信息资源的管理。

人口普查是时限性要求非常强的一项工作,普查的各种信息是否能在业务工作流程中合理流动,并得到有效利用是普查能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统计信息化贯穿普查表的填报、普查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分析现有信息资源的流程,找出信息无效或低效流动的环节,分析其原因,并制定出促进信息合理流动的措施。信息化建设大大加强了对普查信息资源的管理,而如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也将成为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

三是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普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统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这要求人口普查工作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包括方法制度标准化、业务管理流程标准化、统计指标标准化、数据处理平台标准化。

人口普查拥有完整的规范性的方案制度,方案制度对普查的对象、范围、时间、内容、登记和报送原则、以及组织实施的原则做了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普查的管理流程的标准化,统计指标也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指标进行解释。在数据处理平台上方案统一要求以国家通用程序的数据包上报,并对上报数据做了若干要求,由数据处理平台的标准化保证普查的数据质量。

四是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本质上看,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数据(或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而人口普查的数据采集多数是来源于基层单位和住户(居民),而对于政府其他部门掌握的大量相关数据,则需要进行部门间的协调才能获得。

这次人口普查是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作为人普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将各自手中的资料以电子文档、纸介质等形式奉献给人口普查,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今后普查机构将及时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开发应用,努力提升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普查资料的使用价值。信息化建设使得政府各部门间的广泛合作成为可能,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是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普查人员的信息素质。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普查人员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操作水平。同时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普及全员信息安全意识,提高普查人员计算机信息素质。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依靠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定一些规范化标准、使用一些应用网络就能实现的,它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了满足人口普查的工作需要,更是为了满足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需要,统计部门应努力培养两方面的技术人才,一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如网站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程序应用等,这部分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二是普查专业人员,他们是应用程序的具体使用者,应通过普查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统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在经济普查中的瓶颈

1、现行的制度方法、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普查的工作模式是由经普办业务组统一布置普查制度,负责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和数据质量的控制。但是在数据处理和操作的时候,仍然延续传统的按专业设置,分专业操作和实施方案,固化了专业分割,加重了基层负担。在相关的职能部门间,不同部门开发本部门的应用系统,由部門提供的资料难以“拿来即用”,影响了信息生产过程的整合和资源共享,信息化资料得不到最大化利用。部门间有各自的一套程序,而程序的设置只为各部门自身的方便提供使用,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信息难以全面表达,其它部门在使用时可用性不大。如部分部门提供的资料中,单位基本情况只有单位名称,及营业额两个指标,给清查库与部门资料比对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信息资源整合相对滞后。

近年来,各地陆续建设了一些不同应用的数据库系统,但信息资源的应用效果不令人满意,这与只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很大关系,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不同应用的数据库系统造成数据存储分散,存储格式不统一,造成了数据冗余、相互关联程度低,形成大量的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也与数据库资源互相脱节,数据库资源不能被直接应用,有些数据库只能通过人工加载和维护,致使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散失。

3、数据报送仍然延续传统模式。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部分工作依旧时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即使是能够做到网上填报的工作,在管理方式上仍然是逐层布置,逐级汇总,数据报送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即:基层统计人员通过网上直报系统审核基层单位数据→对于有疑问的数据电话查询修改→全部数据审核无误后在系统上确认当期的统计数据→撰写上报说明后报送上级统计局专业处→接受上级统计局局专业人员查询→根据查询再对有疑问的数据进行查询修改→最终确认上报,整个流程下来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网上直报系统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4、精通专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统计事业的发展依靠人才,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统计信息化的两项基础建设是信息设备和信息人才,能够将统计专业与信息化联系起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统计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长久以来由于统计工作的辛苦,甘愿为统计事业献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较少。而统计和计算机是专业性非常强、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门专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减轻了统计专业人员工作负担的情况下,统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却加大了,同时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懂业务也对计算机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加入统计事业,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普查中作用的思考

1、打破以专业为核心设计制度、实施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的传统工作模式。要按照网络化信息生产的要求设计制度,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整合报表制度,解决目前各专业统计报表之间指标不衔接,标准不统一和重复、交叉等问题。同时强化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的作用,使之成为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

2、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平台应用系统。为充分发挥普查数据的作用,迫切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以数据库系统为支撑的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从而实现对离散、多元、异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提升数据的质量。同时开发统一的应用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平台,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可用性和延续性,使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决策服务。

3、积极探索推广网上直报。本着加快信息传递速率,减少层次,减少干扰和提高质量的原则优化工作流程,以网报系统的应用为突破口,改变目前统计数据逐级审核、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的模式,应将需要控制的数据审核条件全部上网,实现上下级一个标准,基层单位在统计数据填报后既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由报表单位对上报的统计数据负责,实行基层报送、同步获取、超级汇总的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的影响。

4、积极培养统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留住现有的从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业务骨干,他们经验丰富,了解行业,懂技术,是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所必须拥有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高薪聘用政府雇员、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等方法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例如聘请知名学府的教授作为统计部门的兼职顾问,为统计信息化建设开拓新的思路,提供更专业的理论指导。第三,通过各类培训,提升统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操作水平,造就一支既懂计算机又懂统计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也可以进行设立统计师事务所代理单位统计报表事务的尝试,培养专业的统计人才为企业单位代理或指导报表的填报,走统计工作社会化的路子。

小结

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缩短使用统计信息与统计部门工作的距离,推动统计管理工作创新。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统计信息化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我國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统计力量的强弱。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从目前来看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建设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因素,只有切实解决统计信息化建设中障碍因素,才能搞好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才能切身体会到统计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统计的号召力和公信度才会得到真正的增强,而这也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锐昕:《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周金生.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反思[J].时代经贸,2007(5):5.

[3] 冉艳. 构建市级电子政府安全平台 [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

猜你喜欢
人口普查统计信息化建设
人口普查学问多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人口普查由谁首创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