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新”浅析

2012-05-08 04:51曾传舟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1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

[摘要]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想要对新唯物主义有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首先就必须懂得区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在本质上的区别,找出其创新之处,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先进性。

[关键词]唯物主义辩证法创新

早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已经把自己关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缺点是缺乏人文特点,单纯的从客体或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而不是以人为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去理解。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中的只是,而并非用否定的说法。对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以对辩证法的研究作为理解唯物主义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在,是搭建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用唯物主义的视角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同时运用辩证法改造旧唯物主义,同时以辩证的角度总结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人文科学成就,从而创立了最彻底的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新型哲学,即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科学认识。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次伟大的思想改革,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思想,其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列宁则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决定意义的东西,被认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理论基石。毛泽东认为唯物辩证法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灵魂,同时也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都相对片面,不能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虽然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某种程度上有过一定的统一,但仍然局限在朴素形态之中,缺乏广泛性和科学性,经不起严密的推敲和论证。而近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则往往是分离的。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虽然较为系统,但却是唯心的,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并使之有机的结合起来。世界本身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用来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既是唯物的同时也是辩证的,由此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二、唯物史观是新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旧唯物主义科学的发展。

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創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且辩证的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使得唯心主义被唯物主义彻底的驱赶了出来,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扭转。唯心主义并非彻底的消失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会长期进行,唯心主义还会利用一切机会重新企图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与唯心史观的斗争还会长期的进行。

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最终使得唯物主义哲学真正的发展成为了彻底的科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未产生之前,一切的旧唯物主义都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是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尤其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因此是不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成功的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到哲学门类中,提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并依次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了社会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所存在的缺点,同时从对立的角度对其进行反驳。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历史领域的大部分理论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只以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为出发点,而没有深究这些动机产生的原因,不能把握其客观的规律性,用形而上学的思维代替物质生产的本质了来思考问题。第二,以往的理论放佛总是高高在上,是专门服务特殊人群的上层建筑,忽视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以科学的精神去研究最广大群众的整体需求与发展。于此同时,把历史看成是英雄人物创造的,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把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看的大于实践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任务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出现以前的数千年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支配着这一理论的研究走向,一切的旧唯物主义历史观都包含在内。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使过去占有统治地位的各门各类的历史观都暗淡无光,是因为马克思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充分掌握了数量极大的科学知识,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实践反复检验,最终得出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法颠覆的真理。正如列宁所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小能得出的结论”。因此,历史研究者要坚定不移地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在实践中按照唯物史观指引的方向日益接近客观真理,为繁荣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

作者简介:曾传舟(1988—),男,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星座”的哲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