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投资”

2012-05-14 11:40冯仑
读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李莲英银票慈禧

冯仑

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什么意思呢?你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朋友、父母都加上,你到那时候能张口借钱的对象也不超过10人。再一层就属于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的,大概不超过30人,这30人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10人。所以,虽然你的电话本里人多,但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候干脆忘了。

最外一圈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起电话来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可能很长时间都没见的那种“朋友”,最多也就是60个,这60个还包括了前面说的那30个。

所以,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

投资人的聪明之处就是重点做极个别人的长期投资,历史上有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袁世凯做李莲英的投资。

在戊戌变法前后,有一天慈禧召袁世凯到颐和园议事,袁世凯看到慈禧身后站着的李莲英不时在老佛爷耳边嘀嘀咕咕,对她影响很大,就知道这个李公公很重要。但是他不便直接去接触,就开始在李公公身上投资。怎么投呢?非常简单,逢年过节送点礼,再简单不过了。

开始李莲英也不知道,说也不大熟悉这个人,怎么会送礼呢?但是他也习惯了,因为巴结他的人太多了。关键是袁世凯坚持若干年,不断地送,越送越大。终于有一天,李莲英觉得不安了,心想这人怎么送了好些年礼,而且越送越大,为何就是不提要办什么事呢?

于是他就老想见袁世凯,心想见了以后,帮着办件事,这事就算扯平了。但袁就是不见,说没有什么事,只是对公公表示敬意。终于有一天,袁世凯主动通过人来约,要跟李莲英见面,李莲英特高兴,说终于能见了,见了就把事给平了,把这么多年欠的人情给还了,而且想,估计是个棘手的大事。

袁世凯约见的时候,手下人都不解,都说:“那么如日中天的大总管李莲英,咱跟他也没什么往来,咱能约出来吗?”袁世凯很自信,就吩咐手下去传话,几日几时在哪儿见面。下边的人说:“那不行吧?”袁世凯说:“你别管,肯定行,就这么办。”李莲英一听袁世凯约见,心头既不安又高兴:憋这么多年了,得赶紧见。见了以后,以为肯定有大事,结果没想到,袁世凯又给了他20万两银票,意思就是这银票是管这次帮忙,前面的人情你还欠着。李莲英收了这张银票后问:“大人有什么事情吗?”袁世凯说:“很简单,下官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请公公费心,在宫里散布点消息。”就是在宫里造个谣。

造什么谣呢?造袁世凯政敌的谣。具体就是印一份假的报纸给慈禧看(那时候宫廷里有一份报纸,是专门给皇上看的——《邸报》),在这份作假的报纸上造谣说袁的政敌要干坏事。这活看似简单,其实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而这对李莲英则太容易了,不就放个小话,然后拿一张假报纸嘛!后来李莲英就用这种办法,借慈禧之手帮助袁世凯把政敌给扳倒了。所以投资于人这件事情,时间越长、越隐蔽,回报就越高。

所以投资于人的回报,特别是在安全性上的回报,远高于一般的投资或者存银行。比如我有60万元存在银行,遇到麻烦会是个什么结果呢?第一,兵荒马乱中到银行去取钱,银行可能说不上班;第二,真出事了,要吃粮食,银行不能变出粮食,存在里边的钱也不能变成粮食;第三,这个钱还贬值,还收利息税。但如果投在6个人身上,一人10万块钱,只要有一个人相对比较成功,或者一直关系不错,那么遇到危机的时候,他肯定先打电话问有什么事,或者直接冲过来帮忙了。万一他发达了,10万或者50万块钱,对他来说也不是大事,不用你到银行,他就直接给你送过来了。所以投资在人身上是值得的。

(阿门摘自中信出版社《野蛮生长》一书,喻 梁图)

猜你喜欢
李莲英银票慈禧
知州巧断案
古人不造假银票
李莲英墓中身首异处之谜
太后过年
李莲英中计
银行承兑汇票流通中的风险管理
慈禧照相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