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曲折冲A股

2012-05-14 16:52杨正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知音期刊湖北

杨正莲

传出上市消息十年之后,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音传媒”),终于名列IPO(首次公开募股)审核队伍中。中国证监会3月23日披露的消息显示,知音传媒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处于初审之中。

如果顺利,知音传媒或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公司。

市场化《知音》

知音传媒起家于一本名为《知音》的杂志,单月发行量超过600万份,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

这本杂志1985年1月创刊时,正值财政部门改革报刊管理经费,不再给新创办的期刊拨事业经费。现任知音传媒董事长胡勋璧和创刊伙伴们,从发起单位湖北省妇联拿到3万元启动资金,5个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顶亭子间,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仅有3万元家底的《知音》,把创造鲜明的个性特色作为发展战略,率先在中国期刊界推出了“人情美、人性美”办刊宗旨,把編辑方针确定为“三深入”,即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要求杂志内容全方位、紧密地贴近读者。

出刊第一年,編辑们经常自己拉着板车,一个人在前面拖,一个人在后面推,把杂志送往零售市场。48个页面的创刊号,售价三毛五,实销4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出版史之最。当年年底,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第二年最高月发行量达到120万份,第三年达了135万份。

1992年初,《知音》拟定承包经营责任制方案,将杂志社正副职负责人的收入与杂志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鼓励竞争的分配制度。1996年初,杂志社又正式制定实施内部考核定级晋级制度。《知音》发行量每年以数十万、上百万的水平上升。1999年时,发行量上升到432万份。

经过十年积累,《知音》杂志社进入快速增长期,开始寻求多元发展。1996年8月,推出第一份子刊《知音.海外版》,创刊第一期就实现了盈利,年底发行量达20多万份。随后,1996年下半年和1997年上半年,又先后创办“知音广告公司”“知音发行”“知音印务公司”,均当年实现赢利。1999年1月,面对都市类报刊的竞争,《知音》缩短出版周期,改为半月刊。

知音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主体,在传媒业改制上市浪潮中被寄予厚望。2000年1月,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在武汉工商注册,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2006年8月,经中宣部同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知音传媒集团”。2009年8月,知音传媒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并谋求改制上市。

2011年1月18日,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成立湖北知音传媒股份公司,知音传媒集团为其母公司,通过知音文化投资公司持股知音传媒。知音集团下属9刊2报,1个网站和1所学院。其中,核心期刊《知音》杂志最高月发行量600余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五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二位。

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去年11月披露的数据显示,知音集团总资产达到7.92亿元,净资产6.42亿元,年经营收入3.59亿元,净利润0.77亿元。

上市梦想

2011年初公司改制时,知音传媒董事长胡勋璧曾对媒体表示,随着知音集团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将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力争2011年底在A股实现上市。

早在2002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知音正谋求海外上市,“具体操作手法是,把《知音》的发行与广告、经营剥离出来,以此上市融资做大《知音》,做成全球的《知音》,做成全世界期刊界的默多克。”该报道刊登后,知音集团立即发表声明予以否认。不过,知音集团秘书长柯洪斌200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早在1998年,知音就在考虑上市的事宜,但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计划在国内上市,并且没有进行实质性操作。

真正进入实际操作,是在2005年香港湖北周期间。彼时,湖北招商推介部门正式向香港介绍知音集团,得到了香港多家金融投资企业的积极回应。此后,数家香港投资公司来到武汉知音杂志社,进行实地考察,其中香港软库投资银行还拟出了知音上市的建议书。

2006年香港湖北周期间,双方进行了更紧密和更有针对性的合作。当时,《知音》上市需要克服三个难题,国有企业的股权改制、大宗土地资产产权归属,以及新闻出版行业引进外资的政策限制。

其中,第三个问题最为关键。对于《知音》而言,在香港上市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全球投资者,有利于传媒集团的进一步扩张。然而,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6月印发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实行企业体制的新闻出版试点单位,可以在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融资的规定扩大融资,但外资不得进入新闻媒体和編辑出版环节。

2006年,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知音传媒集团”成立时,新闻出版署也在批复中要求,“今后,在集团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凡涉及新闻出版的行政许可事项或突破现行政策的重大事项,须由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专项报告,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审核并报总署批准后方可实施。”

不过,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明确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知音集团遇到了改制上市的好时机。湖北省副省长张通2010年2月3日调研知音集团时,要求省妇联和知音集团要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大知音集团改制上市的步伐,“省和武汉市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主动服务,特事特办,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支持推进知音集团改制上市工作。”

高管持股传说

2011年5月2日,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接受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的辅导,并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拟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股票发行申请前,均须由具有主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进行辅导,辅导期限一年。

此前,为解决束缚事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知音集团整体改制过程中在中国新闻出版界首次实现了管理层和业务骨干持股。

2010年11月22日,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布产权转让公告,挂牌转让国有独资湖北知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知音文化”)3.633%股权,作价2116.9万元。知音集团第一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知音集团管理及业务骨干持股方案》,标的企业湖北知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层参与本次受让。

经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湖北省财政厅批准,胡勋璧等13个自然人采取协议的方式,联合受让知音文化3.633%股权,成交金额为2116.9万元。从此,知音文化的股本构成情况变成,知音集团持股96.367%,胡勋璧等13个自然人持股3.633%,知音集团通过知音文化持股知音传媒,知音文化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共同持股知音传媒。据此,知音传媒一度被认为可能首开国内传媒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先河。

然而,就在业界期待知音IPO的过程中,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2011年12月9日发布的一份股权转让公告显示,高管不再持股。这份项目編号为HC1112090003的《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湖北知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3.633%股权公示》显示,知音集团以协议转让的方式,按原价收购胡勋璧等13位自然人持有的知音文化3.633%股权,并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进行补偿。

原本指望在2011年底登陆A股,知音传媒等来的却是一纸股权转让公告。“从当前的资本市场情况来看,要实现知音上市进程就不得不在高管持股环节予以妥协。”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崔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是按照证监会“不允许文化企业高管持股”的要求,知音通过场外资金结算的方式收购相关个人所持股份,推后了知音上市进程。

高管撤股之后,知音传媒终于在2012年3月23日出现在IPO审核名单中。目前处于初审程序中,保荐人为长江证券,会计师为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教授屠忠俊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传媒公司高管和业务骨干介于公务员和企业家之间,从身份上看,既不属于单纯的企业家也不属于单纯的公务人员,是否要以资本的形式给予激励,主要还是看政策,“但是知音比较特殊,一开始就走的是市场化道路,靠创办人员打拼自负盈亏,而且是面向妇女和家庭的非时政类期刊。”

根据知音传媒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知音》杂志、《知音漫客》《新周报》等知音旗下的采編类资产也纳入到拟上市公司母体,这与此前传媒行业大多剥离发行与广告、经营进而上市的做法明显不同。传媒机构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核心編辑业务,整体上市可以在产业链条完整的情况下,使得編辑部门的读者满意度与经营部门的利润最大化之间相互协调。

不过,这也被认为是知音传媒当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从此前国内媒体上市经验来看,知音集团的广告、发行业务已经符合上市标准,关键在于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崔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出版行业的限制将体现在掌握出版业务的终审权方面。”

猜你喜欢
知音期刊湖北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期刊审稿进度表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