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2012-05-26 12:14李元华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花蕊首诗

李元华

唐诗代表了唐代的文学潮流。说它能“代表”,自然会有一些特征、或者说一些标志,比方说诗人的数量多,诗歌作品多,诗歌风格流派多,内容丰富,诗歌艺术精湛等等。我们先看一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题日叫《赠萧瑀》。萧瑀,本是南朝梁政权的后裔,曾经在隋朝及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当李世民与几个兄弟争夺政权玄武门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萧瑀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可以说,他跟李世民的关系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是共患过难、经得起考验的。当李世民得天下后,萧瑀也自然受到信任,成为重臣。

萧瑀之所以深受李世民喜爱,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因为他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曾评价萧瑀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稷臣也”(《旧唐书·萧瑀传》),意思是说,萧瑀这个人,你打他、杀他,他都不怕,依然会坚持原则,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国家的栋梁,萧瑀被唐太宗找画师画了像,刻在凌烟阁上。这个凌烟阁,在我们今天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相当于名人蜡像馆一类的,是国家功臣榜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后来,萧瑀的官一直做到太子太保,并被封为宋国公,唐太宗送了一首诗给他,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疾草”比较容易理解:只有在大风当中,才知道哪一种草是吹不断、吹不弯的。“板荡识诚臣”中的“板荡”是什么意思呢?“板荡”不在荡,“板”和“荡”是《诗经》里面两首诗的名字,一篇叫《板》,一篇叫《荡》,因为《诗经》的这些诗,是在社会动乱时期写的,后世就把“板荡”作为社会动乱一个代名词,如,“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岳飞语)。这里是说,板荡之中,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忠臣。讲“勇夫安识义”,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头脑,没有一点原则,不知道坚持真理,他不过是一介勇夫,而一介勇夫是不知道大义的。“怀仁”,一个智者,一定怀着仁爱之心、仁义之心。

这首诗最有名的两句就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讲的是大臣对国家是否忠诚。这个忠诚,在和平时期大家都说我忠于祖国,但是真正于祖国、是否忠于这个政权,在社会动乱时才看得出来,大风大浪中,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劲节。对国家是这样的,对朋友呢?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团队呢?也是这样的,平时大家都是哥们儿,喝酒吃肉,称兄道弟,全是酒肉朋友。只有灾难来临时,或者当你陷入困顿时,才知道谁平时说的话是发自肺腑的,谁是真正能和你共患难的。或者说你在很顺利的时候,你可能朋友很多,当你不顺利的时候,当你遇到挫折,那时候还有朋友,才是真朋友。

讲这首诗,主要是告诉大家,唐太宗李世民是能写诗的。其实,岂止是李世民能写,唐代的皇帝,差不多都是诗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诗歌留下来,我们再看一首诗:

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的题目叫《腊日宣诏幸上苑》。腊日,指腊月初八,农历的腊月初八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那时正是遍地银装素裹、百花凋谢之时,没有花开,但是这个人她非要去看花。“明朝幸上苑”,明天早上我要到上苑去看花。上苑。指上林苑,皇家花园。“火急报春知”,火,十万火急,告诉春之神(主管百花的神)。告诉他什么呢?“花须连夜发”,百花一定要今天晚上连夜开放。“莫待晓风吹”,不要等早上晓风吹来,它们才姗姗来迟。

大家可能会疑惑,敢这样写、能写出这样霸气的诗歌的,是何许人也?原来是曾经被贬到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的武媚娘武则天。武则天先做尼姑,后来当了女皇。这样的女人也能写诗,而且这个诗活脱脱一副女皇的口气。“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一个“须”字体现出了不可商量,不能改变、一定要照办的口气。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挨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派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驭自然的气魄。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而且据说百花真的连夜都开了,只有一种花抗旨不开,什么花呢?牡丹花。据说由于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一气之下,把它贬到洛阳去了,所以大家赏牡丹都到洛阳去。除了贬谪之外,还下令把它烧掉,烧成焦骨,只剩下个枝干,所以牡丹花中有一个名贵品种叫焦骨牡丹。

武则天人美诗也美,大家读了上面这首诗,不要以为她就是一个女强人,就只会写一些颐指气使的、盛气凌人的诗歌。实际上,她毕竟也是个女人,她的诗要温柔起来,要婉转起来,也是很耐人寻味、很让人感动的。大家看看武则天写的一首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写的是男女相思爱恋。说我的丈夫离家了,去求官,去求学,我在家里很想念他。特别是春天,“看朱成碧思纷纷”,红花少了,绿叶看朱成碧,正是怀人的春归时候,我思绪万千想念他。想得怎么样呢?“憔悴支离为忆君”,我想念他,想得人儿憔悴了,想得神情恍忽。第三句一转,“不信比来长下泪”,“比来”,就是从分别以来。假如你不相信的话,自从我们离别以来,我想你想到每一天都在流泪。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人说,亲爱的,如果你觉得奴家矫情,觉得我想你还不是那么厉害的话,等你回来那一天,衣服的箱子打开,让你看看,那条石榴裙上、这只衣袖上、这方手绢上,到处都是斑斑泪痕,那都是我想念你的证据,都是我流的眼泪证据!

这首诗写春愁,说相思,细致婉丽,活显媚娘娇态。“开箱验取石榴裙”一语,写出点点泪痕皆为相思泪,构思奇特,感情真挚,足见武则天这样的女强人能写诗,一些“深宫尽日闲”的后宫佳丽们怎么样呢?下面讲一位极有才情、可以说是才色兼备的后妃的诗。这个妃子是五代时候的人。本姓徐,人称徐氏、花蕊夫人,是后蜀国主孟昶的贵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氏,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北宋灭后蜀时,后蜀君臣毫无抵抗,献城就降。花蕊夫人身为一介弱女子,自然无力回天,也被掳入宋朝,因貌美而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宠幸。赵匡胤同她谈及后蜀灭亡的原因,称世人皆言后蜀之所以败亡,是孟昶宠幸花蕊夫人而荒疏国事所致,问徐氏作何感想,徐氏便写下了这首诗,《述国亡》: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是将花蕊夫人当作“战利品”而轻看的,徐氏于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个花瓶而已,所以他拿民间的说法来调侃徐氏,可能也有不能因为耽于女色而误国的意思。然而出乎赵匡胤意料的是,花蕊夫人并不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她的这首诗,后来成为对“女说”的最经典的批判。

作为蜀国人,花蕊夫人对后蜀亡国深怀痛惜,对孟昶君臣荒淫误国极为愤恨,而对世人将亡国的原因归于“女祸”,讓她来背这个黑锅则尤为她高声抗议:“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君王不战而降,这本是那帮昏庸、腐败无能的男人们所干的事,妾作为一名女子,住在深宫,不与国事,哪里知道他们的决策过程?再向前推一步,即使知道,我一个弱女子又怎奈何得了他们?尤其令花蕊夫人不能容忍的是历来亡国之后,人们都把责任推到女人头上,往女人身上泼脏水。所以,花蕊夫人悲愤地反诘道:“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北宋军队攻打后蜀之时,不过几万人马,而以逸待劳的蜀军人数多达14万,且兼有蜀地易守难攻之天险。可正是这14万人众。在宋军兵之时,却一齐丢枪弃甲,拱手献城而降,14万人中竟无一个称得上是真正能挽狂澜于即倒的好“男儿”!

花蕊夫人的悲愤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那个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时代,女人很容易就成了失败的男人们的替罪羔羊,以至于中国古代有一个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谬论,即“女人是祸水”,或者说“女人误国”论。这一类的主题很多诗人都写过,也批判过,比如说唐代一位叫罗隐的有真知灼见的诗人,他的一首诗《西施》,便与花蕊夫人的《述国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西施被越王勾践献给了吴王夫差。历史记载,她是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勇于献身的“巾帼英雄”,她是去“迷惑”吴王导致吴王腐败的。最后吴国灭亡了,吴国人把气都撒到西施身上来,抱怨责任就在祸水西施身上。而罗隐却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是:

家国兴旺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灭亡,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吴国人为什么要抱怨西施呢?如果说西施导致了吴国亡国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越国呢?他们不是把“祸水”西施泼给别人了么,他们自己最后为什么也被楚国灭亡了呢?他们的灭亡又该怪谁呢?

同样还是反诘结尾,同样是非常有力的批判。罗隐批判女人祸国论的诗。还有另外一首,同样精彩。这首诗叫《帝幸蜀》,写的是晚唐僖宗时起义,打到长安城时,唐僖宗弃城逃入四川。

历史往往总有很多巧合,在盛唐时期。唐玄宗就曾做过这么一件事,當时叛军安禄山已经打到临潼,马上就要兵临长安城。唐朝的文武百官簇上仓皇弃城而逃,结果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原本是用宋保卫皇上的军士们哗变了,大家都不愿意走。说因为有杨国忠祸国殃民。要求把他杀了。杨国忠是当时皇上最宠幸的贵妃杨玉环的哥哥,玄宗迫于压力,把他处死。但军士们还不依不饶,要把杨国忠的妹妹也杀掉,因担心,如果杨贵妃留在皇上身边的话,一旦以后吹点枕边风,这些当年杀她哥哥的人就不会有好下场。玄宗无奈,赐白绫让杨玉环自尽。美人就此香销玉殒,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了男人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本是一个很委屈、很可怜、很悲情的故事,结果天下人却说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唐玄宗宠幸杨玉环。

如果真如世人所说,杨玉环应该为“安史之乱”担责,那么,现在唐僖宗也逃到四川,而且从四川又经马嵬坡回长安了,唐僖宗身边可没有什么“杨贵妃”的,他为何会有这么一个下场呢?所以罗隐在诗中写道: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马嵬坡的山色依然那样青翠欲滴,又看到皇帝的銮驾从四川归来,九泉之下的阿蛮(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这回可有话说了:当年你们逼我赐死说是爱妃误国,那现在这个唐僖宗,他没有杨玉环,怎么也往四川逃啊?诗中直呼玄宗的小名阿蛮,用他的口气,来批评女人祸国论。

再回到花蕊夫人的《述国亡》。如果说罗隐的诗,还只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诗人对“女人祸国论”的批判,那么,作为当事人,作为女人,花徐氏的“现身说法”则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力量,尤为感人!

花蕊夫人的诗表明她还真比自己的丈夫强。后蜀蜀主孟昶被俘之后,仅仅7天就病死了,说到孟昶的死又必须说一说另外一位刚烈女人,就是孟亲李太后、花蕊夫人的婆婆。

据史料记载,孟昶死后,其母李氏(当初亦在被俘之列)“以酒酹地祝曰:‘汝不能死社稷。苟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因不食而卒。”(《新五代史·后蜀世家》)

这可是有史可据的悲怆故事:孟昶死了,他的母亲不但不哭,反而将酒洒在地上,悲愤地对儿子的亡灵说:“你不能为国家而死,反而苟且偷降宋朝,自取羞辱,我为你感到羞耻!我之所以没有殉国,是因为你还活着,我割舍不下母子情。现在你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这位老人绝食而死……

一位老妇人,一位有气节的刚烈女子,同时她又是一位母亲,所以,当儿子在国破之时未英勇赴死,她为之感到羞愧。但儿子没死,她因为牵挂不能先死。儿子既死,自己生而何益?乃绝食而亡,李太后实胜14万解甲男儿多矣。

以上所言花蕊夫人《述国亡》,亦为后妃之诗。帝王后妃能为诗,布衣百姓呢?在唐朝那样一个诗的时代,也能!下面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就是一个叫张打油的村夫所写。他可能是一个工匠,与他齐名的还有胡钉铰,胡钉铰可能是钉马掌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

张打油有一次遇到天降大雪,他诗兴大发,学着文人骚客口占一绝: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当时顺口这么一念,可能没有想到,这一首顺口溜,一千多年后还能被人们记住。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很形象:平时,江水是白的,江是绿的、黄的、灰的,总之可能各种颜色都有。但是下雪以后呢,“江上一笼统”,江水是白的,江岸也是白的,一笼统都是白的。

大地只有一个地方是黑窟窿——井口,老百姓打水的水井,井口特别小,看起来里面黑咕隆咚的,很深,存不住雪。接下来是两个特写镜头:“身上白”。咱们家的黄狗回来了,黄狗因为披上一层白雪,变成白狗了;“白狗身上肿”,白狗身上因为加了层雪,好像肿了一样。诗俗幽默,又风趣形象,描述场景亦为今人生活中所常见。想见之中,会令人忍俊不禁。

就是因为张打油,后世一些人才把顺口溜等通俗的诗歌称为“打油诗”。读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其实打油诗也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打油诗的鼻祖张打油,他写的诗就很雅(被收入《全唐诗》)。

农妇也有会写诗的。唐朝一个叫葛鸦儿的女子,她写了一首《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蓬鬓荆钗世所稀”,荆钗,这个荆是荆条,就是用树枝做的发钗(簪子)。女人都是爱美的,而农妇用这种东西挽头发,可见她贫困。“布裙时衣”,穿着布裙这样的粗布衣服。而且还是出嫁时候置办的,穷!第三句说“胡麻好种无人种”,现在正是种胡麻(有说是芝麻)的时候,种子虽好但却没有人来播撒。“正是归时底不归”,正是你该回来耕田的时候了,为什么没有回来呢?

身着“荆钗”、“布裙”,且久未更新(“犹是嫁时衣”),足见农妇之贫寒;蓬鬓垢面,亦见其劳苦。自己的良人(丈夫)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官家服徭役、打仗去了,算算日子,早该归来,却为什么还没回来呢?她一个弱女子在家里,贫穷、困顿、失望、无奈,十足一个无助。此诗读来令人心酸!

村夫咏鸡犬,农妇叹农时,此为“村夫农妇能为诗”。当然,诗人的主体还是文人士大夫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最雅不过文人诗。下面谈一下“文人学士”储光羲的《钓鱼湾》之雅: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在钓鱼湾垂钓,他钓鱼是名,实是等待自己的意中人。不是吗?“垂钓绿湾春”,“春”字便透露了爱情的而爱情的背景又是如此美妙:钓鱼湾中,水清见底。“潭清疑水浅”,是一个美丽的错觉(本来潭水很深,但因清澈见底,反而觉其浅)的荷叶已经长出肥厚的绿叶,荷叶颤动,方知是水中鱼儿游戏。“荷动知鱼散”使人想起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的鱼儿与莲荷的相依相戏,正是爱情的象征啊。

钓鱼湾的岸边,杏花花瓣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正是“春深杏花乱”的时节。杏花儿飘落在小伙子的头上、肩上,他一任它去。他期待着,从傍晚,“日暮待情人”。“情人”是否赴约?诗人没有写明,大概是爽约了。但这位垂钓者却依然那么执着:“维舟绿杨岸。”他把渔岸边,他将继续等待……

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说它是写爱情的,那么到底是不是呢?不知道。如前所述,你要说它是,作者在九泉之下可能不同意,说是你强加于他;你说没有,他可能又说你肤浅,没有读懂他的诗。不管如何,我们姑且当做写景的诗来欣赏,当做爱情诗来玩味。诗中描述了一幅钓鱼的图画:钓鱼湾,绿色的湾;钓鱼湾,杏花湾;钓鱼湾,莲荷湾;钓鱼湾,游鱼湾;钓鱼湾,浅水湾;钓鱼湾,绿杨湾。啊,钓鱼湾,春的湾;钓鱼湾,爱的湾!文人诗雅到这种地步,令人拍案叫绝。

在一个诗的时代。文盲武夫也会受到熏染,也能写诗。下面看看唐代一位戍边的将军高崇文写的《雪诗》。高将军粗豪勇猛,打仗很厉害,但水平不高,大概是一位“类文盲”。有一年边疆下了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他手下的文人幕僚们纷纷诗兴大发。写诗抒怀。大家相互拿出来品评,有人揶揄将军,让将军也来写一首,没想到这位鲁莽将军一点儿都不含糊,胸脯一拍:“没有关系,老夫也来一首!”于是以手口占一绝: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口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第一句“崇文崇武不崇文”,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崇文”是指他的名字,我高崇文名字叫崇文,但是实际上呢,是“崇武”而“不崇文”。这人文盲一个,只喜欢舞枪弄棒的。“提戈出塞号将军”:我虽然不能文,但拿着长戈来到边疆塞外,保卫家国,咱是响当当的将军!很自豪。现在下雪了,“那个口儿射雁落”,“口儿”,是当时的地方俗语,“家伙”的意思,这是对人的一种蔑称,一种戏称。诗意是哪个家伙呀,你把天上的大雁给我射下来了,害得满天飞雁毛,不正是“白毛空里雪纷纷”吗?

这里没有风雅文人“雨雪霏霏”的咏叹,也没有字斟句酌的优美修辞,语言的粗浅却不失形象、幽默,依然可以见出军人的坦率和自豪。文人学士储光羲“垂钓绿湾春”的优雅,高崇文“白雪如雁毛”的比喻,说明唐朝文人、武夫都有人能写诗。

很多文人雅士,从小就开始写诗,一直到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贺知章,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很奇特的人。在我国文人往往都是不得志的,又往往是不幸的,一生中能顺风顺水、衣食无忧且能得到善终的极少。贺知章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他20進士,然后做官,一直做到85岁,自己辞职,告老还乡。他跟皇上说,老臣要回家乡去养老了,要退休了,皇上带领众大臣,一直送出,这是很高的礼遇了。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贺知章已经85岁了,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还能回到故乡“叶落归根”,他很高兴,心情一好,一切皆可入诗,大家看看他的《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外出求官,85岁退休回到故里,家乡的人事、景物令他既熟悉又陌生。几十年风雨漂泊,游子的乡音没有一丝改变,因为这是永远抹不去的家乡的烙印。但鬓发却已稀疏脱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此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更有甚者,年轻人认不出远行归来的游子了,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令人顿添陌生感。然而,让游子稍觉安慰的是,尽管归来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消磨过半,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家乡的湖水,风景如画,春风吹拂,波光粼粼,这情景与少小离家时一模一样。在游子的家乡的湖光山色永远也忘记不了。而故乡的山山水水,也永远不会抛弃游子,她曾微笑着送他远游,如今又微笑着迎接他归来——不变的是慈母般伟大的情怀!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但它却道出天下游子的共同感受。当今的朋友,你也可能离乡背井。在外地经商打工、当兵教书、为官为宦,当你回到故乡时,这首诗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和感叹。

除了耄耋老人。那个时代还出现过很多会写诗的垂髫少年,被称为神童。请看下面这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是骆宾王写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骆宾王当时多大,7岁。大白鹅在水中游泳,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能见到,可唐朝时一个小男孩,看到这样的一幕,却摇头晃脑地吟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情趣、连牙牙学语的幼儿都会张口背诵的小诗。

读骆宾王的这首诗,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群大白鹅,弯曲着优美的长脖子,对着蓝天大声歌唱。它们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池塘中,鲜红的脚掌拨开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鹅是常见的家禽,可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这样明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可见,只要热爱生活,就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找到诗意。

骆宾王7岁能写诗,而且他后来成名了,成了初唐四杰之一,所以他这首诗流传下来了。其实在唐朝,还有很多小孩都能写,不但男孩,女孩也能写,有一个7岁的女孩,诗写得不亚于骆宾王,但由于古代重男轻女,没有留下她的名字,所以《全唐诗》里只称她为“7岁女子”。这个7岁当时的南海人,据说武则天很欣赏这个女神童,专门召见她。当时是由她哥哥送他到洛阳去的,后来哥哥要走,武则天就说,你写首诗送你哥哥吧,小女孩应声成就此篇《别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别路云初起”,在分别的时刻,天边的云涌起来了,那么压抑,那么让人伤心。“离亭叶正飞”,离别的时候树叶飘坠,这句主要写自己的“所嗟人异雁”,我感叹大雁都知道成群结队地归去,我呢?“不作一行归”,却不能跟哥哥一起回去。哥哥走也孤单,我留也孤单,写出了兄妹的分别情境,很美很生动。而且,客观地说,此诗比骆宾王那首《咏鹅》要老成多了。同是7岁的孩子,即使在古代,“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总之,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灿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群体。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哗(618—907)。将近300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400年,流传至今有的诗人竟有2200多位,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所以,唐代真正称得上是“诗的时代”!

猜你喜欢
花蕊首诗
一只白蝴蝶
《上课没人抢》
基于精致课堂研究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黄鸟
采蜜
马蒂斯的花
相见欢
放大40倍的花蕊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