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护理专业“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2-06-01 08:11王莉艳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医用基础医学

田 蜜,王莉艳,雷 琪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1.教务处;2.旅游与文化学院,重庆 400052)

“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类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医学知识为落脚点,具有化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获得比较基础而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后续学习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护理学专业学生,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科生生源占较大比例。某些班级文科生甚至达到了80%,而化学又属于理科范畴,这为教学的接受度(或顺应性)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1]。第二,化学基础普遍薄弱,化学素养水平差距较大。一方面,文科学生在高一会考结束后就不再学习化学了,且当时的化学学习要求以能通过会考为标准。当他们再次面对化学课程,尤其是有机化学内容时,很难跟上课堂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个别理科学生又表现出较好的基础水平,上课经常 “吃不饱”。第三,学生年龄及学历层次差距大。年龄较小的只有十七八岁,刚从卫校中专毕业;年龄大者已在护理岗位工作多年。同时,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不尽相同,理论知识水平差距大,对教学的接受程度不一致。第四,学生对化学课的认识不足,兴趣不大。学生普遍认为护士只需会遵医嘱打针发药,学化学对其护理工作帮助不大。再加之化学知识抽象模糊,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相对被动,只追求成绩合格。

2.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部分构成,呈现出多、繁、杂、难的特点。一方面,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理论课教学时数被大幅度压缩减少,这使得不断减少的课时数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因为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够精炼,纯化学理论内容偏重,缺乏和后续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另一方面,现行使用的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滞后,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理论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医用的特点,与医学联系不密切,缺乏针对性。再加之,实验技能方面的内容安排不足,且大部分实验教学内容是以性质实验和验证实验为主,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3],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受实验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受高中或卫校中专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据有关教学调查显示,有5%左右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容易忽略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训练[2],导致动手能力欠缺,实践技能环节表现差。

4.教师缺乏相关医学专业知识

目前大多数“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师都毕业于化学专业,其化学知识专业性、系统性很强,但对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难以将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因此,在授课中不能把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与医学基础、临床护理知识相融合。

二、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如前所述,“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矛盾日益凸显。要提高“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其在高等医学教育和创新能力上的基础作用,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1.确立教改的总体指导思想

综合护理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电大人才培养目标等多种因素,应确立以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总纲,以“面向工作一线,体现学科发展,把握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2.精选并模块化理论教学内容

为解决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矛盾,教改的首要任务就是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前提,提供护理专业专科学生必需的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化学技能(即“双基”),坚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4],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删除重复老化内容。同时,针对以往部分教学内容忽视“医用”,与医学联系不密切的特点,优选或首选与医学相关的内容,补充医用化学新的内容,突出化学与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联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5],将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 《医用基础化学》为例,十五章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教学模块,一是溶液理论(溶液和胶体、电解质溶液),二是化学反应基本理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酸碱、沉淀、氧化还原、配位四大反应平衡),三是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四是有机化学理论(结构、性质、其他物质)。(见图1)

在第一模块中,删除溶胶、高分子溶液,保留并重点讲解渗透压和缓冲溶液,补充体液中水和电解质、生物大分子的平衡相关内容,介绍体内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等内容。

图1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在第二模块中,删除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限度、酸碱滴定法、分光光度法,保留反应方向、速率和反应平衡基本理论,并将此部分内容与四大反应平衡的讲解相结合,适当增加生物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相关内容。

在第三模块中,删减一些理论性强,与后续课程联系少且不具有专业特点的内容。如原子轨道径向分布图、离子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及共轭、诱导效应等。

在第四模块中,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保留部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补充“医学相关物质”“手性药物”“生物制药”等生命化学进展的内容,删减一些简单化合物的性质(如烷烃、烯烃、炔烃等)、手性构型命名、无手性碳原子的对映体、手性分子的形成等内容。在关于结构的讲解中,将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的结构和命名规则串讲,避免“系统命名法”中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在关于性质部分的讲解中,重点介绍每一类物质官能团性质特点及其主要化学反应,通过生物化学中的“三羧酸循环”将有关的醇、醛酮、取代羧酸的有关性质串联起来,体现“医用”特点[6];在关于“医学有关物质”“手性药物”的介绍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增加糖类、脂肪、氨基酸、核酸化学等基本知识,为后期生物化学课程打下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医学理念

在教学改革中,还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密切联系岗位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只停留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上。例如“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节,在讲述简单的理论之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两种澄清的电解质溶液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现象,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沉淀了的、产生气体的药液输给病人,最后教师还应再深入透彻地分析临床上的配伍禁忌表,要求学生配药时提前查阅,了解什么电解质溶液可配什么药物[7]。再比如,讲醇类,可以联系过度饮酒的危害;讲糖类,应了解高糖膳食的危害、均衡膳食与健康。这样,便能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从单一认识提高到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思考上,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改革实验教学

临床的护理工作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因此,改革“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的实验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与护理工作及医学相联系,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验条件,还要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的兴趣。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实验的重点应放在溶液配制的浓度换算,观察离子反应发生的现象等方面,教会学生临床配药最基本的方法和观察能力。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性质(综合性、验证性)来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内容及性质

当然,也可以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因为验证性实验大多重复基本操作,容易让学生对实验出现明显的懈怠和疲劳情绪。因此,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将其压缩成1-2个代表性实验即可。同时,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综合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如缓冲溶液的配置实验,既可考察学生药品取用、称量等基本操作,又锻炼了学生对溶液浓度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还使学生熟悉缓冲溶液配置的全过程。

其次,还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顺序一般是,教师先把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演示操作逐一进行讲解,且将操作具体步骤进行板书,然后学生开始实验。这种教学顺序极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即便学生不进行预习,也能完成实验。但这种无思考性的实验操作达不到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

实际上,实验教学可以先引入部分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过程、装置。教师可以将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取用、洗涤、干燥、结晶、称量、滴定、蒸馏等)制作成CAI课件,让学生课前课后自学规范化的基本操作,使基本操作贯穿于所有的实验中。实验时,应改变教师主讲的模式,尽量避免教师大包大揽。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实验的前提下,在课上首先总结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然后,再以小组代表的形式演示实验,其间师生可以共同就演示实验中涉及的操作顺序是否规范进行讨论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并进行全员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又有利于教师的监督考察,防止学生被动照方抓药。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实验课的考核不应以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判定实验是否成功的唯一依据,而应着重看学生实验报告中的讨论部分,这样更能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只要讨论的质量较高,均可得高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当然,设计的实验并不一定全新,只要结合理论知识对某些实验进行局部设计或修改即可。

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反馈、调整、改进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更多地重激励、促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表现的过程性评价。这就是说,要将实验成绩和平时作业都纳入课程考核总评价体系中,即包括出勤率、面授过程中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实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目,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这些成绩由任课教师打分完成。出勤率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严格打分;实验操作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当场考试的操作技能打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由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本身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由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在实验中的表现当堂给分,后者要求学生按照统一制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并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评分。同时改革实验考试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实验内容考试改变为抽签方式的基本操作考试,评分也应更加注重实验过程。

三、结语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熟练的操作技巧,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任何一项课程教学改革都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进行检验,同时还必须在探索中积极稳步地推进,并进一步完善,以期达到良好的改革成效。

[1]司拥军.基于权重分析的高校化学课堂接受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7).

[2]陈书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甘肃教育,2008(3).

[3]吴小琼.高职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潘伦.医药类职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09(14).

[5]马丽英,张怀斌,魏光成,等.少学时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3).

[6]张威,郑明.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探讨——江苏省高考改革对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医用基础医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75%医用酒精
医学的进步
75%医用酒精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