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型纪念建筑创作解析

2012-06-04 01:30夏桂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事件隐喻

摘 要/ 事件型纪念建筑用以纪念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创作中,当以根据其类型,处理相应的场所关系。这类纪念性建筑设计,对历史事件的表达是解题的关键,对此作者总结出直白、象征、隐喻等几种手法,并通过渡江战役纪念馆方案,分析了一个事件型纪念建筑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事件 纪念建筑 隐喻

Abstract: The event type of memorial are always been used to commemorate historical ev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triving, the special contact of the location should be disposed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memorial type. The expression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is the key to design this type of memorial, for this intention, the writer summarizes out several techniques. Those are “saying out”、“symbolizing”、“metaphor”,and so on. Then the writer taking the design of DUJIANG battle memoria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design consideration of an event memorial.

Key Words:event, memorial building, metaphor.

中图分类号:TU25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纪念性建筑是为纪念某人或某个事件而修建的房屋或构筑物, 有时是为了标志一个自然地理特点或者历史遗址而建造。依据其纪念的对象,有国内学者将纪念性建筑大致分类为人物型、事件型、自然景观型、历史遗址型、混合型或综合型等五种类型。其中,事件型纪念性建筑是人们常见的类型,用以纪念有相当影响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并值得后人铭记的历史事件。1

根据建设场所性质,事件型纪念建筑分异地兴建、原地兴建和遗址兴建三种。相对来说,异地兴建的自由度要大一些,可围绕纪念事件作较灵活地发挥,包括建筑造型、流线设计以及总体关系处理等,如华盛顿纳粹大屠杀受难者者纪念馆。而遗址纪念建筑,则必需尊从遗址状况,并受事件场所特质的限制,在建筑造型、流线设计和总体关系方面都得作适应性考虑,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地兴建则介于其它两种之间,是指在事件发生的地区修建纪念建筑,这一类型应多注重地区特色,体现纪念性建筑的地域性和区域文化特色,如四川建川抗战纪念馆。

在这类纪念性建筑创作中,如何表达出历史事件,让人们在建筑中重返历史的记忆,体现出建筑与事件的耦合关系,便是方案创作中首要解题的要点。

直白 直白是在建筑创作中,通过辅助的手法直接表达建筑的意境,如借助雕塑、文字、碑体等手段,直陈史实,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对事件相关事物的提炼,萃取形象和态势,得到建筑造型,以形象视觉冲击达到纪念效果。或者,以某种符号象征历史事件的情节片段,增强场所感染力,从而达到纪念的目的。如山东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以及江苏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

隐喻 隐喻是通过对形体、空间等元素的加工和经营,从而影射事件,也可能是通过对光、影、质的巧妙设计与安排,使参观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营造出事件的场所精神,体现出纪念意义。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相对来讲,隐喻手法手段高明,创作出的作品思想性较强,对参观者产生意念和情感撼动,但其作品表意抽象、隐晦,有时候不排除更多地体现出设计师的个人色彩,甚至流于形式的摆弄。而运用直白和象征手法所创作的作品,直截了当,往往易于被公众接受,是传统纪念性建筑创作常用的手法。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局部,以数字概念直接控诉屠杀者罪刑(图1,作者拍摄)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墙,以雕塑手段描述事件,营造场景(图2,作者拍摄)

甲午海战纪念馆(图3,引自天眼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图4,作者拍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萃取宝剑形态获得建筑造型,象征战争,断裂的墙壁隐喻人民憎恶战争,高塔立意源于典故铸剑为犁,隐喻人们企盼和平。(图5,引自方案文本)

事实上,建筑创作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智力活动,事件型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创作,往往是多种设计手法与思路的综合运用。下面就渡江战役纪念馆方案构思作深入分析。

渡江战役纪念馆选址于合肥市肥东县瑶岗村,该村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1949年4月下旬到6月初,渡江战役总前委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粟裕等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解放军百万雄师齐发猛进,万船竞渡,决胜千里。瑶岗村现有总前委参谋处、总前委、华东局、后勤处、防空洞等文物,其中参谋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纪念馆构思主题为“万船激渡、大江乾坤”,除了纪念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之外,更在于重点纪念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主题构思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国共两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该次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所以是定夺乾坤的关键战役。

该次战役,是一次气势滂沱的胜利之战,但它却是一次内战,兄弟之争,在当前国家谋求统一大业之际,当以和为贵,所以方案应本着表述史实,表现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同时重点纪念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而当避表现免血腥杀戮、情感悲愤的、党派对立的片段。

为此我们将纪念馆方案主题确定为“万船激渡、大江乾坤”。

总平面图(图6,引自方案文本)

总体解答

从场所选址来看,本纪念馆属于遗址型,所以在总体布局上应当处理好新旧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新馆与遗址的关系,合理规划参观路线,以及处理好新馆中展览部分与国防园之间的关系,等等。方案具体做法为:路绕外围,内聚耦合。从长远发展与规划考虑,近期将新建总前委大道连接合芜路与合店路,远期则规划过境道路从旧村东侧绕过,避免穿越旧村和新馆,从而利于旧村和新馆形成一个完整的耦合关系。新旧馆之间以总前委大道为分界和联系,以纪念广场相联系,交通流线处理为以入口前奏广场为分流空间,分别向国防园和展览馆分流,然后流向连接旧村文物点。

场所营造

对于事件的发生地,方案重点作了以下场所处理。

·以水为主题的气氛烘托——浩水平波。倒映建筑,桅杆高起,广场内聚,形成前奏(序曲)。

·总前委大道与水系和建筑之间形成纪事拓扑场所,象征渡江之意;

·展览馆内外形成互动的纪念场所,馆外以外围场景形成视觉冲击,馆内以详实的史实和建筑空间界定元素陈述历史;

·纪念广场形成多向联结的复合场所:新旧展馆的过渡,历史的延续与交汇,以及参观者寄情抒怀的焦点;

·碑廓与主题建筑围合成内院,形成多层次纪事空间;

·国防广场内聚,利于区别严肃的展览空间,同时为战争武器提供室外展场,勾勒战争场景。

事件表达

为了创造渡江意境,总体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开阔水面,因地制宜,营造渡江战役渡江的气氛,遥望新建纪念馆倒映水中,形成交相辉映,万船竞发,雄师百万的气势,同时主体建筑与前委大道以水相隔,整个建筑浮于水上,以桥渡过,隐喻事件主题——渡江史事。

鸟瞰图(图7,引自方案文本)

在主馆造型上,注重形象的视觉效果。为此,方案的构思为:给纪念馆一个现代纯净的形象,给视觉一个完整强烈的印象,同时形象中暗含恢宏的气势和百万雄师渡江的势态,同时也照顾到该建筑的体量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之在总体上适应村落的肌理。方案将建筑、广场、连廓、铺地、绿化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复合的、有机和谐的总体构图。

作为一个独特的事件型纪念建筑,在构思和具体处理方式上使用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对事件起到映射作用。其中较重要为:旧村落和新纪念馆构成互补乾坤关系;新馆造型与水系图底关系,以及水系本身的处理手法,都围绕突出渡江主题而展开;新馆形象具有动态,硬实爽朗,象征百万雄师之势;成片树阵代表军民齐心,万众一心的态势。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谱写史诗,后人激奋图强,无数英才为渡江史实谱写华章。碑廊则是专为直白史实而开辟的场所,其曲折回绕,与主体展馆围合出多层次空间,增强了纪念效果。

环境处理

环境处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水面、道路、广场、庭院等。

水面:结合水面、栈道,构成建筑物的图底关系,使建筑浮于平台之上,形成特殊场所环境。水面南侧曲折水岸,象征出万船进发,军民奋进的态势。

道路:结合绿化、池岸、石柱等,形成空间仪式主轴和界面。

广场:几个广场相互联系,各具特色,或内聚、或抬高,各部分均为营造良好纪念气氛而存在。

庭院:建筑与碑廊围合成内聚空间、内置碑林,烘托纪念气氛。

(设计人员:王绍森、夏桂平;本方案设计由导师何镜堂院士指导)

参考文献:[1]. 顾孟潮. 纪念性建筑. 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2月第7卷第2期。

作者简介:夏桂平,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现就职于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事件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Contiki系统进程与事件剖析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