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BRT1号线站台改善的建议

2012-06-04 01:30赵楚婷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滨湖市府号线

赵楚婷

摘要:本次以合肥BRT 1号线站台(如右图1所示)为对象,调查其服务状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相关影响。通过对BRT 1号线站台的调研、对乘客使用状况和站台周边环境等现状的分析,针对站台存在的问题如设施不完善、文化传达不明显等,从基本使用设施、日常管理和城市文化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对比体现出城市文化对当代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站台的设计体现出对城市文化的探寻、传承与城市的创新。

关键词:合肥BRT 1号线站台设施对比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make the Hefei BRT line 1 Platform (as shown in Figure1 ) as the object, investigate its service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city developmen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No. 1 line of site of the BRT passengers u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site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for the site, such as inadequate facilities, cultural convey obvious from the basic use of facilities, day-to-day management and urban cultureand so on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urban culture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contrast site design reflects the search of urban culture, heritage and urban innovation.

Key words: Hefei BRT line 1 platform, facilities , contrast, Inheritance , Innovation

引言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于30年前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起源,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大力支持它的建设与运用,是城市公交系统中一个杰出的典范。它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BRT站台不仅要能保证的是公交车的停靠和通行及乘客上下车的安全和快速通过,BRT站台也是城市对外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拥有别致外观的公交站台,不仅能增添新的城市元素又能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导向性,因此建设具有文化特点的BRT站台是十分重要。

1、BRT 1号线现状概况

合肥BRT 1号线属于合肥市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系统规划中近期规划建设“三纵三横”中的一条线路。全路线跨越合肥市蜀山区和包河区两个片区,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连接合肥老城区至滨湖新区的重要公交线路(见图2)。

合肥BRT1号线是从市府广场到滨湖时代广场。

市府广场体现合肥特色的“文化轴”、“科技轴”、和S型“自然轴”,同时市府广场也是以前徽州古衙门的所在地,是合肥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区域。而滨湖则是合肥新兴的区域,滨湖新区代表着合肥新兴的活力。对于BRT1号线—这条串联古文化与新兴氛围的线路,我们选取了三个站点进行调研和分析,分别为代表古文化的市府广场站,代表过渡中转的卫塘站,代表新兴力量的滨湖世纪城站,对三个具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站点进行调研。

1.1、BRT1号线站台使用现状

1.1.1市府广场

本站每一路公车的停靠点都相对独立,通过天桥相互连接。由于是位于淮河路步行街尽头的始发站,在本站上车的人数较多,且方向很明确,绝大部分是以工作、购物为目的,车站的规模偏小,满足不了该站的客流量,特别是双休日,该站车站建设与管制制度相对较完善,乘客上车秩序井然。

1.1.2卫塘

该站采取BRT车站的形式是将BRT公交与普通公交混合管理。行人通过过街天桥到达道路中央的BRT车站。该站更多的是作为乘客转乘的中转点,服务对象各种年龄阶层市民,客流量较大。

1.1.3滨湖世纪城

本站设置在城市道路中间地带,与人行路段采取过街天桥的方式相连接,由天桥到达车站的方式不够直接,车站设施不够完善,大部分市民会横穿马路直接到达车站,在该站上车的乘客多为中青年或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以工作、上学为目的。

1.2、BRT站1号线站台服务设施现状

基础设施是BRT车站的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功能设施,如安全防护栏、遮阳、雨棚、标识等。

1.2.1 市府广场

车站的天桥间接起了遮阳挡雨的作用,各种公车停靠信息与站牌均在天桥上有丰富的体现,方便市民出行。

1.2.2 卫塘

卫塘站未设置遮阳挡雨设施,车站的防护措施不完善,未设安全门,仍有少部分市民直接从马路穿行,道路指示标识与换乘信息不明确,乘客因为换乘而走错道路或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

1.2.3 滨湖世纪城

该站建设尚不完善,仅有高于路面的一块路堤及两个垃圾桶。缺乏防护栏杆,未与车站两侧道路隔绝开,保证不了候车市民最基本的安全,该车站缺少公车站牌标志,给首次在这里乘车的乘客造成很大不便之处,缺乏遮阳设施,未设置无障碍通道,未设置雨棚、候车座椅等服务设施。

2、BRT1号线站台文化内涵调查

2.1、合肥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非单指狭义上的文化(如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而是指城市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呈现出的整体景象,它强调的是唯一性、标志性和内在价值。据此在研究站台的文化时我们主要从站台周边区域环境对站台的影响(见图3)来考虑。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坐落在安徽省中部以及长江与淮河之间,

并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以及“三国旧地、包拯故里”而远近闻名。

(1) 传统文化:合肥老城(见图4),文化积淀深厚,从宋时斗梁城—唐时金斗城—近现代的环城,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历史记忆,古时的十字街、明教寺与教弩台,近现代的老市府、江淮剧院以及张辽威震逍遥津、包孝肃读书处等,其中合肥传统建筑为徽派为主,以包公祠(见图5)的白墙青瓦为主体建筑形式,同时合肥也是三国时期魏吴争夺之地,三国战争遗址,如斛兵塘以及古逍遥津和明教寺(见图6)等,还有就是庐剧,庐剧是安徽主要地方声腔剧种之一(见图7),其创作以及演出的中心在古时的庐州地区,即今合肥市。

绿色文化:合肥的环城公园,敞开式布局,像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科教文化: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国科学城(见图8)。这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合肥物质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机构,23万科研人员,科教文化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

生态文化:滨湖新区是合肥正在建设的新兴区域。滨临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见图9),沿巢湖风景线将成为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洲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2.2、BRT1号线站台的文化传达

BRT1站台不仅要具备供乘客换乘的功能,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及文化的窗口和平台。能够传达出城市文化的站台设计方案建成后可成为城市标志性景观之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

此次调研中,我们针对站台文化这个主题对BRT1号线的乘客进行针对设施及文化方面的调查,在所发问卷中,对地域文化,有近75%的人认为站台需要添加文化特点,只有20%和5%的人认为对站台文化不需要及无所谓。对BRT1号线站台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这条线路的站点的满意度极差,通过研究分析乘客的不满意原因是因为站台设施简陋、没有地域特色、站台功能不全等问题,因此,我们在问卷中提出了一项关于站台设计侧重点的调查,从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市民对于站台的人文、人性关怀这一方面较为重视,其次依次是对站台具体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和城市风格特点等方面。

合肥的城市文化形象由历史老城、环城公园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这一新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发展。BRT1号线作为连接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的重要线路,具有对合肥历史文化智慧的传承和对合肥未来城市的创新发展的见证与展现。其中,除了线路本身外,最能体现这一城市文化变迁的就是站台了。

2.2.1 市府广场站——历史气息(文化市府 徽州古韵)

BRT1号线的市府广场站地处合肥老城區内,合肥老城区历史悠久,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向市民调查关于文化的体现选择,40%的市民选择以包公园为主的传统建筑文化,32%的市民选择以逍遥津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吗,通过调查问卷及市民访谈,在市府广场处的BRT站台应传达合肥较传统建筑文化。

2.2.2卫塘站——现今科教(活力卫塘 时代合肥)

卫塘站位于合肥市南二环附近,处于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之间,通过调查,24%的市民选择以环城公园所体现的绿色之城文化,52%的市民选择以合肥的科教文化。这两种文化是合肥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拥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独特的创新能力,通过对该站的调查,卫塘站台应传达合肥的科教文化。

2.2.3 滨湖世纪城站——未来生态(生态滨湖 魅力新城)

滨湖世纪城站地处合肥滨湖新区,作为合肥城市未来发展区域,承担着将合肥发展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重任,通过调查,选择巢湖湖岸湿地生态文化的市民占了56%。因此,滨湖世纪城站这个站台应按市民选择的以巢湖湖岸湿地代表的生态文化。

3、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从市府广场站、卫塘站到滨湖世纪城站均可以发现很多具有共性的问题,比如站台的基本设施不齐全,站台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照顾到特殊服务人群的需求,站台到了一定的使用寿命未进行及时的完备的修缮,市府广场站台规模偏小等等,从而给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最终未充分体现BRT公交系统便捷、舒适、高效率、快速的理念。

3.2 建议

3.2.1基本设施改善建议

对站台基础设施改善建议(见图10)

① 防护安全措施:栏杆,自动安全门等,避免BRT车道直接相连,造成危险。

② 站牌信息:停靠车辆具体路线、发车时间,可附加电子显示屏以提醒车辆运行情况、各种警示内容。

③ 遮阳挡雨设备:部分站点设置了挡雨的雨棚,但雨

棚无法满足正午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站台设置专门的

遮阳设备,同时可根据需要设置附加的喷淋降温设备等。

④ 座椅:可适当添加活动座椅以方便候车乘客休息。

⑤ 道路标识导向:对于BRT站点,可在周边及BRT站点附近设置标识导向,方便行人准确寻找到BRT站点站台之间的换乘

⑥ 站台高度:与BRT车的底盘高度相同,以保证乘车人在上下车时不会因为高差而产生危险。同时方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出行。

3.2.2地域文化元素添加建议(见图11)

对于市府广场、卫塘、滨湖世纪城这三站,由于体现的文化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BRT站台使用了不同细节设计来以体现徽州古韵、时代合肥、魅力新城不同的文化底蕴。同时可用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地砖,作为一个文化的串连枢纽,将合肥从老城区到新城的个时段发展展现出来。

(1) 市府广场站——历史气息

在完善该站台设施时,可以在雨棚、座椅等处添加徽派的气息,如可以在雨棚的边角作出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让人们在等车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徽派的古建筑特点,配合着雨棚座椅则可以以灰色和白色为主,象征着灰瓦白墙的古典气息,如苏州的公交站台(见图12)。同时地上的铺砖则可以采用和附近环城公园相同的铺砖,以体现出古典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结合。

(2 )卫塘站——现今科教

在完善该站台设施过程时,可以用现代的合金材料制作站台的基础设施(见图13),如用于指示牌和防护栏等,指示标可以用智能的电子屏幕,防护栏则可以用钛合金等性比较好的合成材料,使保护栏更安全、耐用,地上铺砖则可以采用和附近的人行道上的铺砖相同,拼成不同的花纹,来体现出现代生活的创新和艺术(见图13)。

(3)滨湖世纪城站——未来生态

该站点站台宜采用生态环保的形式(见图14),符合滨湖的区域环境。根据合肥气候特点选择植物,提出了 BRT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方案,扩展了道路横截面上绿色植物的空间比例,构建了城市中绿色的道路景观长廊(见图15)。

通过利用攀藤植物的绿色设计,改善了 BRT 道路中站台、天桥、阻隔栏等设施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为行人、候车乘客、司机提供了良好的行道、候车、行车环境。

绿色阻隔栏设计(见图16)

由于BRT需使用专用通道,并与其他通道隔离,可采用绿色竹篱的形式代替硬质栏杆,软化道路景观,使攀藤植物攀附在铁丝或竹杆搭建的阻隔栏上,这样既能起阻隔扬尘的作用,亦可起到绿化、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可以舒缓驾驶员的视觉神经,减少驾驶疲劳。

② 绿色站台座椅及棚架设计

以现有 BRT 站台设计为基础,在上部顶棚一定高度上增设棚架,在地面靠挡板处加设花座,栽种绿色攀藤植物,可以减少道路空间上的吸热面积,同时营造荫蔽的候车环境。

猜你喜欢
滨湖市府号线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小小书法家
第一次扎水泡
南方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