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城规划设计研究

2012-06-04 01:30赵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赵宁

摘要:本文对我国科技新城的规划动因、发展阶段以及城市特征与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科技新城规划设计的要点,最后对规划趋势与难点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科技新城,城市特征,规划指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lan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stages, city characters and city demands of the new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own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key points of planning for the new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owns are summarizedvia different case studies. In the last, the planning trend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lanning procedures are outlinedfor this kind of new towns.

Key Words: new science-technology towns,city characters, planning index

科技新城规划的动因

为推动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新城建设成为大多数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手段。而培育产业生长发育、形成科技产业的积聚规模、发挥产业链的功能效应需要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载体,并配以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因此,以科技新城为载体,带动城市空间拓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近年来不断涌现科技新城规划的主要动因。

我国科技新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于城市发展阶段和政体的差异,相对于西方的新城规划,我国的科技新城规划有着独特的发展阶段和内涵特征。建国以后,我国的科技新城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初期的新工业城市;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世纪以来的科技新城[1]。

2.1 建国初期的新工业城市

建国后,为加速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我国借鉴前苏联模式,大规模的兴建了一批工业卫星城镇。这一时期的新工业城市大都由企业运营,功能结构较为单一,注重产业方面的空间需求,忽视社会居住与之平衡等特点,使得这些卫星城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城市。因此也为后来城市进一步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资源匮乏型工业城市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2.2 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借鉴西方新兴经济体的开发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规划了各类经济开发区,并逐渐推广至全国。这类开发区往往以崭新的城市组团形式出现,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功能和创新活力不够,从而影响了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2.3 新世纪以来的科技新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许多城市开始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的发展阶段,一批功能性新城向城市副中心转变。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开始打造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的创意产业新城、软件新城等一系列科技新城。这时的科技新城往往具有较为综合的城市功能,游离于主城之外,成为疏散主城区人口的重要磁极。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广州生物岛等、广州科学城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科技新城的城市特征

目前,我国科技新城表现出以下特征:

3.1 以生产企业、教育、研发三者为核心,兼具综合城市功能

一般来讲,科技新城的建立必须要有固定的学术平台和技术中心,并由生产企业作为支撑,辅以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因此,生产企业、教育和研发共同构成了科技新城最具特征的部分。同时,科技新城作为我国大中城市多核化发展的战略手段,已由原来的功能性城市逐步向城市副中心转变,即由单一的生产功能转向具有一定居住功能的产业社区,继而转向“社区+城区”的综合服务城区。因此,以生产企业、教育、研发三者为核心,具备社区和城区等综合功能,满足新城居住人口的各项需求,成为目前科技新城的一般特征。

3.2高科技企业集群化和产业链完善化

目前,我国科技新城发展产业的选择一般主要集中于科技研发、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创新型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企业集团总部等;起步阶段则以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这种相关联的企业集群化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广州天河软件园位居我国软件产业基地综合规模第二位,是广东三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积聚了相关产业的众多大中小型企业,成为广州软件产业中的龙头。在产业链的选择上除了软件产品链和软件服务链之外,还包括上下游的相关产业,如:软件外包产业链、通信信息服务链、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金融创新服务产业链和电子商务产业链等。

3.3 企业布局差异化

根据科技新城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可将科技新城的产业形式分为研究型和生产制造型两类。两种类型在业态和用地构成上具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讲,研究型以人力资源为主,工作方式是研究人员的科研实验和办公,以信息流动和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特征,功能包括科研活动、管理办公、国际交流、商务谈判、培训教育、会议展览等,与休闲居住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建筑形式以写字楼为主,对于环境和服务设施的要求最高,一般靠近知识密集区。

而生产制造型主要指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场地和设备,部分生产制造还会同少量科技研发相结合,因此该类型一般位于城市外围,获取土地较为容易,并与知识密集型地区具有便捷的联系,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较高。

3.4 优美的城市景观

科技新城越来越注重人居环境水平的质量,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为新城人口提供日常生活、生产游憩的同时,还会成为观光旅游和休憩的良好场所。与环境协调发展,营造景观怡人的人居环境,才会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从而促进科技新城的良性发展。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广州生物岛、唐山曹妃甸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4 科技新城规划的一般特征

依据科技新城的城市特征,其规划布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点:

用地构成

相对于一般城区,科技新城除了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功能外,还具有科研、生产、教育培训、商务等产业功能。为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科技新城通常以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研发为核心,其他综合功能为辅,为新城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但在用地布局上,依据新城规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一般规模的产业园区,产业和生活相分离;对于较大规模的科技新城,产业与居住适当平衡,形成兼具生产和居住配套的产业社区,进而由多个产业社区组团结合中心综合服务区形成城市副中心。

4.2 用地开发强度

开发强度的制定一般从产业规模和就业人口规模两个层面考虑。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科技产业还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企业多以中试和研发为主要形式,因此科技新城中的产业用地指标制定也还在探索中。为了快速吸引相关企业的落户,鼓励企业的自主升级,应考虑到企业入住和产品研发中试等实际需求,需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建设控制指标。例如,在用地性质上采取科技研发兼容一类工业的形式。由于科技研发和一类工业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开发强度的控制也应参照两类用地的需求作出相应的弹性控制范围。

4.3 公共服务中心

科技新城在公共服务中心方面也与一般的城区具有较大的差异。科技新城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般分为生产性服务中心和生活性服务中心两大类。生产性服务中心一般包括政府服务、人才培训与教育、投融资、技术支持、质量保障、中介服务、会展会议等,服务的对象面向各企业;而生活性服务中心包括商业餐饮、健身购物、休闲娱乐等设施,服务对象为新城内的居住人群[2]。二者在服务对象、功能内涵等方面不同,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科技新城中产业类型的特点,针对企业和居住人口的需求,采用生产及生活配套设施的高标准要求。由于生产性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工作时间,在使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部分具有相似功能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予以合并,减少设施的重复设置,提高设施利用率[3]。

4.4 道路交通

加快科技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对疏散老城区人口,培育新城功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新城一般要求与主城区具有便捷快速的现代化交通联系,依托轨道交通、高铁、BRT等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加强科技新城与主城区和周边各区的有机联系,从而吸引企业的落户,带动周边居住、商务办公的快速发展。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建立以人为本的节能、环保、便捷的绿色公交体系。同时,针对科技新城的人居环境特点和需求,还要针对轨道交通、BRT等重要节点配套建设与慢行交通的接驳方式,鼓励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

4.5 人居环境

科技新城注重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空间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术人才。因此,环境优美、品位较高、包容性强、现代时尚的人居环境是科技新城的首选。规划中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在经济产出、产业构成、用地布局、开发强度等方面的优先地位,籍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

5 科技新城的规划趋势

近年来,科技新城规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伴随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科技新城的规划也处于新旧交互的时期。但由于我国各类新型产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各种新的需求和理念都在不断创新和实践。新型的科技新城规划方法应注重现实的经济模式,了解科技新城的实际发展需求,注重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最终将功能细分的产业映射到地块和建筑形态上。因此,科技新城规划还表现出以下趋势:

(1)生活性配套设施与生产性配套设施的共享与分异

“产——学——研——住”已经成为科技新城发展的必然趋势,居住等综合城市功能在科技新城中占据越来越为重要的位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表现出生活性与生产性配套设施分异的特征。由于产业社区中产业和居住的并存,这两类服务设施在服务半径和服务项目上存在重叠,但在服务时间上又存在互补。因此,两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与分异成为未来科技新城规划研究的重点。

(2)提高规划指标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为适应科技研发企业在起步阶段的低成本发展需求,部分产业用地采用以一类工业用地的供地方式,以建设相对低成本的科研办公设施,进而吸引科技研发企业的落户。目前国内同类园区的企业多以中试和研发为主要形式,该模式兼具一类工业厂房和商务办公楼的建筑需求,能够较为灵活的应对市场需求,迅速吸引企业落户科技新城,实现园内企业的自主升级。因此,科技新城的规划指标常采用用地性质兼容和具有一定弹性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在建设时序上也注重分期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城建设的实际需求。

(3)低碳理念在科技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理念已经深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科技新城作为新规划理念的践行者,更积极的表现出低碳理念在规划中的应用。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产业与能源、到清洁能源和市政设施,节能减耗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为科技新城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蔡靓,高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 刘灿华,高科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 李王鸣,杨泽霖,浙江省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J],山西建筑,34(11),2008(4),25-2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