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2012-06-04 01:30奉良松黄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问题对策城市规划

奉良松黄林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与同行共商。

关键词:城市规划;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to the city planning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for, to discuss with their colleagu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转轨及社会转型的双重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均衡机制的缺失,使得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政府及全社会在关注效率的同时增加对社会公平的侧重,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也必然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及提 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3点。

1.1 城市规划目标的拓展

当代城市规划视野中的城市,已经从主要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环境载体的物质性城市,走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社会性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也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拓展到如何创建一种宽容性城市、安全性城市、健康城市,即为构建和谐社会制定相应行动计划与实施策略。

1.2 城市规划技术性指标的调整

城市规划主要通过调控城市空问资源来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影响,因此,规划要在分析各种空问环境对社会利弊基础之上,对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各主要领域制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实施调控策略,以推动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1.3 城市规划实施制度的转变

城市规划实践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正面临着转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制度缺失和规划失灵问题,规划应根据城市社会变化的背景,建立起能体现规划核心价值、有助于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城市规划制度框架,特别是体现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并加强相关城市规划制度的环境建设。

2 城市规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和地区发展建设的预期和引导,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问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3条),作为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的城市规划,必须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划功能,其影响及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区域、城乡统筹方面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协调功能,以实现区域城乡统筹为重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规划重点之一就是地区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人口盲目流动,就业问题突出,社会治安恶化,成为和谐社会的严重隐患。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发挥其规划协调作用,正确处理城乡之问、区域之间的统筹,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2 城市功能组织方面的导向作用

2.2.1 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配置,配置是否合理必然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平,由于社会阶层的显著分化,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导致社会强势阶层对优质空间环境资源的排他性占有,而使中低收入阶层失去平等享有的机会,其结果会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隔离,这要求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及环境资源的公平分享,排除种族、性别、阶层的差异,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在城市管治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需要,加强私有财产的公共管理;在资源配置中,要努力让社会各阶层市民拥有最低限度的资源,如在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中统一考虑外来打工者的需求,为其子女安排就学、就医等设施;为低收人阶层合理配置经济适应房;在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中编制好拆迁计划等,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2.2.2 适度的功能混合有利于城市多样性

按简·雅各布斯的观点,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具有一种“天生的(natura1)”多样性,这种所谓“城市的天性”与现代社会的个体性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都是千差万别,城市需要有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城市用地功能也经历了由单纯→混杂→纯化→综合的过程。城市用地功能朝融合的趋势发展,出现了“综合区”、“混合区”等兼容性较强的城市用地类型,主要原因在于原有功能规划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割裂了各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活力。因此,集约化的用地规划应积极探索新的规划方式和用地使用模式,如商业+交通,居住+商业,办公+居住,甚至商业+交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兼容模式,这些模式利于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2.3 城市人口分布及居住组织方面的引导作用

2.3.1 良好的居住组织有助于社会公平与公正

在居住组织方面,空间环境上所显现的不平等及社会隔离更为严重,如外来人口聚集区往往成为公共投资的“盲区”,恶劣的居住环境与缺乏宽容的社会环境使外来打工人口享受了事实上“非国民待遇”.城市改造对城市贫困人口聚集区域望而却步,进一步恶化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所谓“贫困的再生产”,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

2.3.2 减少居住隔离,增加融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空间隔离最明显地体现在不同阶层的居住隔离上,在城市规划中,有意识地推动适度混合居住模式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不同档次居住区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及接近性的巨大差异,将会造成城市不同群体、阶层间的对立与冲突加剧,以及边缘群体不公平感加深,贫困人口的聚集,固然有利于降低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又有可能加强他们的整合程度,并加大集体性破坏社会稳定的可能性。

3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城市规划应采取的对策

3.1 区域、城乡统筹策略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只注重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功能布局,就城市论城市,对影响区域及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非建设用地、生态敏感区等缺乏统筹考虑,导致了规划真空地带的出现,而影响规划合理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则往往出现在这些区域,因此规划应努力实现2个转变.

3.1.1 从单纯注重城市建设区走向区域统筹

区域统筹是指以行政单元为规划基本单元,统筹安排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区、控制区和非建设区的布局和控制要求,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在规划中要重点做好空间管制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发展权受限的保护地提供相应补偿,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保证规划的实施。

3.2 城市公益设施布局策略

加大对公益设施薄弱区域的投资倾斜度,维护社会公平。公益设施配置的不均衡需要政府加大对没施建设水平低的地区的投入,城市公益设施建设最能体现了社会关爱,公益设施配置不均衡将违背政府为大众提供公平服务的宗旨,对于那些缺少公益设施的城市地区,政府应加大关注和投人,改善城市局部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公益设施空间布局的均衡性。提高公益设施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配套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公益设施的交通可达性,保证设施尽可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不断对旧的城市设施进行更新,提高设施功能的复合性,实现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4 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它内涵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也必然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丰十会作为其基本目标。其重点对策应是:注重区域、城乡统筹协捌及城市功能的合理组织,综合研究和合理布局城市公益设施;注重发展的均衡性,既要强调和突出发展重点,又要体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套;注重功能的多样性,既要注重经济发展目标,又要实现社会目标;注重效率与公平,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围共产党第十六属巾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01].

[2]马裕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城乡规划[J].杭州科技,2006(2)50-52.

[3]孙晓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公共服务改革[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5):52-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没部令第146号(2005-12-3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S].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问题对策城市规划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