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优化空调系统,提高生活居住舒适度

2012-06-04 01:30谭卫东王付学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谭卫东王付学

摘要:本文从空气调节的发展概况说起,简单介绍了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历史,而后谈论了今后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方向,着重探讨了空气调节技术在舒适性空调方面的应用,并且讨论了优化空调系统,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等重要课题。最后,就如何提高室内生活空气品质,营造良好舒适生活环境给出了几点建议,从而提高生活舒适度,营造美好生活环境。

关键词:空气调节技术、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方向、舒适性空调、优化空调系统、提高生活舒适度、营造美好生活环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ir condition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trokes, and introduced the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n talk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discussed the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in the comfort of the application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mprove the life comfort, etc important topic. Finally, how to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life,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life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so as to improve the life comfort, and create a better life environmen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mfort air conditioning, optimizing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mprove life comfort, creat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文:

在我们国家,空气调节的发展并不太迟。工业空调和舒适空调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曾经出现了一个空调行业的发展高峰时期。到了50年代初,我们国家从事空调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极度稀少。我们国家空调事业的发展,要从1952年高等学校开设“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开始。从那之后,空调事业开始了全新发展的一幕。目前,空调技术正朝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获取趋于自然条件的舒适健康环境”的大方向发展。其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仍然是促进空调发展的核心,而空调系统与设备的变革以及运行管理的节能与品质的提高,则是空调技术的深入发展方向。并且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改善人居环境水平和室内生活舒适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不但要关心室内空气环境的改善,而且也要关心城市,尤其是小区空气环境的改善,这些都是未来空调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将室内空气热湿环境控制技术,空气洁净控制技术和计算机调控技术三者相互结合,促进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是我们们今后空调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改善人们生活的主攻方向。

一、空气调节技术的概况

什么是空气调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中将空气调节定义为:使房间或密闭空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要求的一门技术。因此,一套科学的空调系统就必须具备四项基本功能,即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气循环与通风和净化空气。而现代空调已经从控制温湿度环境工程步入了对空间环境的品质全面调节与控制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人工环境工程阶段。而且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空气的压力、成分、气味以及噪声等进行的控制与调节,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运用技术手段创造并保持满足一定要求的空气环境依然是空气调节的主要任务,而采用换气的方法保证内部环境的空气清新;采用热、湿交换的方法保证内部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采用净化的方法保证空气的洁净度,以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则是空调技术发展的重头戏。因此,我们的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少的能耗,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最终实现保护我们的地球居住环境。

二、空气调节技术对提高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

空调系统按照空气调节的作用可以分为舒适性空调和工艺性空调两大类型。而我们的舒适性空调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应用于以人为本的环境的空气调节设备,创造并且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状态,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适宜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以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以及维持人们良好的健康水平。

为了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就要保证室内空气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从生理角度来讲,所谓舒适性就是人体能维持正常的散热量和散湿量。也就是通常的人体的冷热感觉,人感觉过冷或过热都是不舒适的。因此,保持室内空气具有一定的合适的温度,是舒适性的首要要求。其次,室内空气的湿度对人的感觉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人体的排汗功能,造成身体不舒适。另外,空气的流动速度也会影响人的舒适度。在静止的或流速非常小的空气环境中,人体产生的热量和湿量都得不到正常的散发。此外,除了这三个主要因素外,空气的新鲜程度,衣着情况,室内各表面的温度高低都会对人的感觉产生影响。因此,空调系统的各个状态参数的确定,影响了人体的舒适性感受,我们在进行空调系统的设计时,就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舒适性空调系统的合理设计。

三、如何设计舒适性空调系统,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空气分布是空调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气流组织。合理地布置送风口和回风口,使得经过净化、热湿处理后的空气,由送风口送入空调区后,再与空调区内的空气混合、扩散或者进行置换的热湿交换过程之后,均匀地消除空调区域内的余热和余湿,从而使得空气调节区域形成比较均匀而又稳定的热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以达到满足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因此,选择合适的通风换气方式和气流组织方法是提高舒适性空调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提高操控效率。

我们知道空调系统承担着排除室内余热、余湿、二氧化碳和异味的任务。但是,现在的空调通常采用的是热湿联合方式来实现上述任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热湿联合处理的能源消费、难以适应热湿比的变化、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和室内末端装置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提出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方法,通过新风机组来实现室内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因为采用了温度和湿度的独立控制系统,从而可以满足不同房间热湿比不断变化的要求,克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难以同时满足温度、湿度参数的要求,有效的避免了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提高了室内空气舒适度。

其次,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提高空气洁净度。

为了达到室内空气高效洁净度的要求,我们需要采用高效的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可以过滤粒径小于1微米的尘粒,用于去除空气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微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对于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使得空气过滤净化的处理也变得极为严格,因此采用高效的空气过滤器,以保证去除脏空气中的悬浮尘埃,对空气进行杀菌、去除异味和化学气体等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最后,采用合理的热湿处理设备,保证人体所需的热湿环境。

人的生活需要合适的空气热湿度,空气太干燥或者太湿润,都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不好。因此,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采用应用最广的喷水室和表面式换热器,对空气进行热湿处理,以得到人体所适宜生活的空气品质,是空调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运用空气加湿器和空气冷却器,对空气质量进行加工,从而获得适宜人体居住的室内空气品质。

结论:

文章简要介绍了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历史,然后展望了未来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了空气调节技术对于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改善室内空气品,提高人体居住舒适度的重要作用。空气调节对于提高生活舒适性的作用还在继续不断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在康,丁力行. 空调过程设计与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陆耀庆.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马最良,姚杨.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张吉光,等. 净化空调.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王海桥,李锐.空气洁净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江亿.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李向东.现代住宅暖通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薛志峰,等.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俞炳丰. 集中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