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玉1号等5个高产玉米品种特性及产量分析

2012-06-06 06:57王春虎杨文平
关键词:先玉郑单叶绿素

王春虎,杨文平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为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充分挖掘高产玉米品种优势和增产潜力,进一步掌握当地主要利用的高产品种的特征特性,比较甄别、筛选评价当前利用的部分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以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3],参考借鉴他人试验研究方法与观点[4-5],特进行了百玉1号等高产玉米品种展示、特征特性及产量比较研究,探讨其关键高产栽培技术,也便于种植户详细观察、了解当地主要利用品种间特征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各品种的田间表现状况,进一步识别和掌握这些品种特点,为大面积高产积累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选用百玉1号、百玉2号、浚单20、郑单958、先玉335.种植密度67 500株/hm2(4 500株/667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小区长5 m,宽3.6 m,面积18 m2,6行区,平均行距0.6 m,株距0.22 m.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在河南科技学院农学试验田进行,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层肥沃,土壤质地为潮土,耕层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含量1.45 mg/kg,速效氮含量46.89 mg/kg,速效磷含量35.00 mg/kg,速效钾含量84.02 mg/kg.

1.3 试验田播种与管理情况

前茬作物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产量水平8 250 kg/hm2,2010年6月10日收割机收获.试验于6月11日铁茬播种,采用播种机施肥开沟,人工带尺杆穴播,每穴2粒.播后及时覆土,当天晚上浇蒙头水,6月13日喷施除草剂封闭土壤,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1.4 试验产量水平及施肥概况

试验产量水平设计为9 750 kg/hm2(650 kg/667 m2)以上,按每100 kg子粒需纯氮2.5 kg、P2O50.8 kg、K2O 2.5 kg计算总需肥量,化肥的利用效率按100%计算,化肥损失率与土壤供肥力忽略不计.总施肥量尿素(含N量46%)550 kg/hm2;磷酸二铵(有效P含量43%,含N 18%)150 kg/hm2;玉米专用复合肥(N、P、K有效养分含量分别为15%、15%、15%)750 kg/hm2;氯化钾(有效K含量60%)250 kg/hm2.基施玉米专用复合肥(50 kg/667 m2)、氯化钾(20 kg/667 m2)、磷酸二铵(10 kg/667 m2).具体方法是:磷肥、钾肥播前一次施入,氮肥分3次施入,分别为基肥10%,大喇叭口期60%,抽雄吐丝期30%.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DPS200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个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

5个高产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的变化动态见表1.

表15 个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

由表1可知,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玉米品种株高差异显著,百玉2号前、中期生长势较强,比其他4个品种明显粗壮,叶色浓绿,大喇叭口期及以后先玉335株高明显高于其他4个品种.穗位高度以百玉2号最高,其次为浚单20.

2.2 5个玉米品种生育后期的单株绿叶片数

5个高产玉米品种生育后期单株绿叶片数的变化动态见表2.

由表2可知,各个品种后期单株绿叶片数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间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施肥量充足,后期雨水充沛等因素有关.总体观察结果表明浚单20、百玉1号、百玉2号叶片持绿时间长,整个生育期内始终叶色浓绿、生长势强,抗病虫害等综合抗逆能力也较强.

表2 5个玉米品种生育后期单株绿叶片数

2.3 5个玉米品种不同时期棒三叶叶绿素的含量

棒三叶是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功能叶片,棒三叶叶绿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叶片的光合效果和有机物质合成速率,进而影响玉米的单株产量和总产量,因此研究观测棒三叶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一般用SPAD-502叶绿素计(日本美能达公司制造)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出的数据值简称SPAD值,SPAD值为代表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值,数值越大,叶绿素含量越高.5个玉米品种不同时期棒三叶叶绿素含量变化动态见表3.

表35 个玉米品种不同时期棒三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

由表3可知,不同品种棒三叶SPAD值从灌浆初期到成熟期的变化很大,趋势明显,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棒三叶叶片SPAD值在灌浆中期(8月23日)达到最大,其趋势为灌浆中期>灌浆初期>灌浆后期>成熟期.

2.4 5个玉米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叶片组的叶绿素含量

不同部位的叶片由于生长发育的先后顺序不同,造成了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性,在生产实践中常将植株叶片分成上部叶片组、棒三叶叶片组、下部叶片组,以便看苗情看叶色确定或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叶片组SPAD值变化情况见表4.

表45 个玉米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叶片组叶片SPAD值

由表4可知,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叶片组间的SPAD值差异不同,5个品种上部叶片组的各叶片SPAD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下部叶片组各叶片SPAD值差异除在灌浆中期(8月23日)达极显著水平外,其余3个时期SPAD值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2.5 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结果见表5.

表55 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由表5可知,5个展示品种产量水平范围在638.90~748.32kg/667m2之间,基本符合或接近设计产量水平.尽管这5个品种均为目前当地主要推广利用的品种,但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块仍显示出较大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百玉1号产量最高,产量达748.32 kg/667 m2,比百玉2号增产甚微,比郑单增产7.18%,比先玉335增产9.63%,比浚单20增产17.13%;百玉2号产量居第2位,与百玉1号产量相当,比郑单增产7.13%,比先玉335增产9.59%,比浚单20增产17.08%;郑单958居第3位,比先玉335增产2.29%,比浚单20增产9.28%;先玉335产量居第4位,比浚单20增产6.84%;浚单20产量最低,为638.90 kg/667 m2.

2.6 5个玉米品种的室内考种结果

5个玉米品种的室内考种结果见表6.

表65 个玉米品种的室内考种结果

由表6可知,5个品种在产量结构方面各有所长.在平均千粒重方面百玉1号>郑单958>先玉335>百玉2号>浚单20,平均穗长表现为先玉335>百玉1号>百玉2号>郑单958>浚单20,平均穗粗表现为浚单20>百玉2号>郑单958>百玉1号>先玉335,出籽率表现为浚单20>郑单958>先玉335>百玉1号>百玉2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平均穗长与出籽率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平均穗粗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尽管5个玉米品种都是当地推广利用的高产品种,但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显示出品种选用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与秦京宪[6]、佟屏亚[7]、卢振宇等[8]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对“玉米高产品种群”、“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理论的正确理解,并非“高产品种群”,种植哪个都差不多.

获高产主要以产量各因素协调,综合表现较好为前提,在目前产量水平接近的品种群中,选择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品种是高产栽培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百玉1号、百玉2号、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虽然都是推广利用的品种,但前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丰产性,特别是在当年生长季节气候特点前期正常、降水充沛,后期阴雨天气较常年偏多(据当地气象资料大约多10 d以上),相对而言强光照时间减少,光合作用会受到部分影响,行粒数普遍偏低的不利条件下产量仍然较高,表明在高产栽培调控中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是进一步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9].

从品种参加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结果也可间接印证本试验结论的可靠性.由于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生产季节气候条件难以预测,因此,实践上主要是针对土壤肥力基础和生产中的肥水条件,结合品种综合表现,慎重选择高产广适品种有利于夺高产.

[1]王春虎,杨文平,陈士林,等.玉米新品种百玉1号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种子,2011,30(3):112-113.

[2]王春虎,陈士林,王铁固.百玉2号干物重积累和分配规律的初探[J].种子,2010,29(9):88-90.

[3]王春虎,冯荣成,陈士林,等.华北平原夏玉米高产的几项关键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31-33.

[4]王云,张翡翠,彭友林.三个玉米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4):669-670.

[5]陈文云,单兴翠,刘惠萍.玉米品种浚单20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5):86.

[6]秦京宪.2010年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河南农业,2010(7):38.

[7]佟屏亚.郑单958 PK先玉335引发的深层思考[J].中国种业,2010(6):36-37.

[8]卢振宇,李明顺,李新海,等.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J].中国种业,2010(4):38-42.

[9]马赟花,薛吉全,张仁和,等.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36-40.

猜你喜欢
先玉郑单叶绿素
不同地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化控剂对不同玉米品种倒伏性及产量影响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提取叶绿素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降解膜应用试验
6个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比较
桃树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叶绿素家族概述
由松针制取三种叶绿素钠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