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2-06-27 12:20李平亚
中国药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针状海星丙酮

李 岩 ,吴 鹏 ,李平亚

海星(seastar)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动物,又名五角星、海鱼、海盘车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星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溶血、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抗炎等活性[1]。笔者对多棘海盘车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Kofler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美国Bruker DRX-500型核磁共振仪(TMS内标);ZAB-HS型质谱仪。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试剂均为分析纯。海星购自大连市医药药材公司,经吉林大学张晋敏副教授鉴定为多棘海盘车 Asteriasamurensis;蛋白酶(夏盛集团公司,酶活力为1 000 U/g)。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的海星500 g,粉碎,置锥形瓶中,加蒸馏水1000 mL,加入2.5 g蛋白酶,用稀硫酸调pH至4~5,50℃水浴浸提4 h,回收水提液,浓缩至一定体积,用正丁醇萃取,回收正丁醇,残渣反复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用甲醇-丙酮梯度洗脱,得化合物Ⅱ(8 mg)、Ⅲ(10 mg)、Ⅳ(16 mg);残渣继续用5倍量甲醇浸提4次,每次分别提取 5,4,3,2 h,过滤,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海星甲醇提取物,提取物反复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用甲醇-氯仿梯度洗脱,得化合物Ⅰ(6 mg)、Ⅴ(5 mg)、Ⅵ(5 mg)。

2.2 结构鉴定

2.2.1 化合物Ⅰ

白色针状结晶;溶于氯仿、丙酮,不溶于水;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具有甾体化合物特征。

1H - NMR(CDCl3,500 MHz):δH3.48(1H,m)为连氧碳上质子信号,5.30(1H,t,J=5.0 Hz)为烯氢信号,0.61(3H,s),0.94(3H,s),0.84(3H,d,J=2 Hz),0.79(3H,d)和 0.80(3H,d,J=3 Hz)为5个甲基信号以及其他质子信号。

13C-NMR(CDCl3,125 MHz):共27个碳信号,低场化学位移(δC)140.8,121.7 提示结构中存在双键,结合1H-NMR 确定δ11.8,18.7,19.4,22.6,22.8 为甲基信号。

DEPT 135°和 DEPT 90°谱图示 δ11.8,18.7,19.4,22.6,22.8为 5 个伯碳信号;δ28.0,31.9,35.8,50.1,56.2,56.8,71.8,121.7 为 8 个叔碳信号;δ21.1,23.8,24.3,28.2,29.7,31.9,36.2,37.3,39.5,39.8,42.3 为 11 个仲碳信号;δ36.5,42.3,140.8为3个季碳信号。

综上所述,初步确定其为甾体类化合物。通过对HMQC的解析,确定了该化合物碳氢之间的连接顺序(见表1)及各个片断之间的连接顺序。将该化合物的碳谱数据与文献[2]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胆甾-5-烯-3-醇。

2.2.2 化合物Ⅱ

白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34~136℃;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氯仿、丙酮,水溶液呈现酸性。1H - NMR(D2O):δH3.457(2H,s,- CH2- )。13C - NMR(D2O):δC172.5(- COOH),41.5(- CH2- )。将化合物Ⅱ与丙二酸对照品进行混合熔点试验,结果表明,二者混合后熔点不下降,故确定该化合物为丙二酸。

2.2.3 化合物Ⅲ

白色针状结晶;溶于水、乙醇,不溶于氯仿、丙酮;紫外灯下显示黄色荧光斑点。

EI-MS(m/z):148[M]+、130[M+-H2O],结合1H-NMR、13C-NMR及其化学性质确定分子式为C10H12O。

1H -NMR(D2O,500 MHz)示两组氢信号,分别为 δH3.21(5H,t,J=6.0 Hz)和 δH3.37(5H,t,J=6.0 Hz),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含氧化合物,其两组偶合常数提示为相关信号。

13C -NMR(D2O,125 MHz):给出两个碳信号,分别为 δC47.6和δC35.6,进一步确定该化合物具有对称结构。DEPT 90°和DEPT 135°谱图示 δC47.9 和 δC35.9,均为叔碳信号。说明该化合物是由10个CH基团和1个H2O片段组成的,其中10个CH基团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中的质子与H2O中的氧原子存在氢键,故其氢信号 δH3.37(5H,t,J=6.0 Hz,H -1’,2’,3’,4’,5’)和 碳 信号δC47.6(C -1’,2’,3’,4’,5’)比另一组的响应信号 δH3.21(5H,t,J=6.0 Hz,H - 1,2,3,4,5)和 δC35.9(C -1,2,3,4,5)要高一些。

表1 化合物Ⅰ的核磁共振和相关质子数据

以上分析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经文献检索,未发现有关该化合物的报道,故确定为新化合物,并命名为一水合立方癸烷,结构式如图1所示。

图1 一水合立方癸烷结构式

2.2.4 化合物Ⅳ

白色晶体;溶点为58~59℃;溶于水、甲醇、乙醇,不溶于石油醚、正己烷、氯仿、丙酮。

1H -NMR(MeOD,500 MHz):一组氢信 号,δH1.95(3H,s,CH3COO -)。

13C -NMR(MeOD,125MHz):δC180.6(COO -),δC21.4(-CH3),确定为乙酸盐。

焰色反应试验确定其含有钠元素,结合1H-NMR和13C-NMR数据,确定该化合物为乙酸钠。

2.2.5 化合物Ⅴ

无色油状液体;溶于石油醚、正己烷、氯仿、丙酮,不溶于水。

1H -NMR(CDCl3,500 MHz)示两组氢信号,分别为 δH0.81(6H,t,CH3×2)和 δH1.19(14H,m,CH2×7)。13C -NMR(CDCl3,125 MHz)示 δC30.9,28.7,28.4,21.7 和 13.1。以上数据可确定该化合物为正壬烷。

2.2.6 化合物Ⅵ

白色针状结晶;溶于氯仿、丙酮,不溶于水;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具甾体化合物特征。

1H -NMR(CDCl3,500 MHz):δH(ppm)3.52(1H,m)为连氧碳上质子信号,5.08(4H,m)为烯氢信号,0.47(3H,s),0.48(3H,s),0.48(3H,d),0.78(3H,d),0.78(3H,d)和 0.85(3H,d)为6个甲基信号。

13C-NMR(CDCl3,125 MHz):给出28个碳信号,低场化学位移 δC138.5,116.4,138.6,116.5,134.9,131.0 提示结构中存在3个双键,在高场结合1H-NMR图谱,给出6个甲基碳信号,分别为 δ10.6,10.8,17.6,18.3,21.2,22.0。

DEPT 135°和 DEPT 90°谱图:δ10.6,10.8,17.6,18.3,21.2,22.0 为 6 个伯碳信号;δ21.7,24.1,28.6,30.8,32.8,38.2,42.0为 7 个仲碳信号;δ32.2,38.5,41.6,41.7,53.8,54.1,69.8,116.4,116.5,131.0,134.9 为 11 个 叔 碳 信 号;δ39.1,42.2,138.5,138.6为4个季碳信号。进一步确定该化合物为甾体类化合物。

通过对HMQC的解析,确定了该化合物碳氢之间的连接顺序(表2),通过进一步解析HMBC谱,对各个片断之间的连接进行了归属,将该化合物的碳谱数据与文献[3]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麦角甾-7,9,22-三烯-3-醇。

表2 化合物Ⅵ的核磁共振和相关质子数据

3 讨论

从多棘海盘车 Asteriasamurensis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胆甾-5-烯-3-醇(Ⅰ)、丙二酸(Ⅱ)、一水合立方癸烷(Ⅲ)、乙酸钠(Ⅳ)、正壬烷(Ⅴ)、麦角甾 -7,9,22-三烯 -3 -醇(Ⅵ)。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海星纲动物中获得。

[1]周 鹏,顾谦群,王云长,等.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2000,24(2):35 -37.

[2]Anderson WG.13CNMR Studies of the four 20,22 - epoxycholesterols and the two 20(22)- dehydrocholesterols[J].Terahedron lett.,1976,12(3):2 193-2 196.

[3]Abraham RJ.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of some ergosta - dienes and - trienes[J].JChem Soc Perkin,1974,20(12):662 - 665.

猜你喜欢
针状海星丙酮
神奇的海星
针状焦生产技术及行业发展探讨
人体血液中丙酮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
制药工艺尾气中丙酮的膜法回收
追梦小海星
针状焦技术的研究进展
针状焦市场分析与生产技术研讨
海星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氯代丙酮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