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2012-07-17 08:39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2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学术研究组

一 、总体介绍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简称CSLC)成立于2005年,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一个文理兼容,涵盖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中心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院士1位,教授18位,副教授及其他研究和辅助人员28人。

中心在语言与认知研究领域凝练出了如下五个重点研究方向:

1.意识、心智与行为;

2.汉民族认知方式与汉语言文字演化;

3.汉语认知的逻辑表征;

4. 文化认知与社会认知;

5. 认知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是著名科学家唐孝威院士,中心主任是黄华新教授。

中心网站:http://lc.zju.edu.cn/zjulc/,中心办公室电话:0571-88273089

二、科学研究

CSLC自成立以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近40项。其中2011年11月,黄华新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逻辑视域的认知研究》,该课题围绕如何运用逻辑方法从自然语言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刻画单主体和多主体的动态认知过程,如何在逻辑学与信息科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主体认知的计算模拟等关键问题展开。该项目虽由CSLC为主承担,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授参与其中,给予了有力支持。

2012年6月,盛晓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科学精神、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塑和构建研究”,是基于科学哲学、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试图通过科学演化的研究进路考察科学精神和科学制度的变迁,为学术规范的重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课题组吸收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加。CSLC上述两个重大课题申报成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家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

CSIC还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哲学研究》、《心理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和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被SCI、EI检索15余篇,SSCI、AHCI检索14篇;出版专著教材50部,其中《语言与认知研究专辑》6部,《语言与认知文库》18部,《语言与认知译丛》6部。

三、国际交流

近年来,CSLC在探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分别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戴尔夫特理工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神户大学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关系。中心近年有黄华新、方一新、盛晓明、杨大春、吴义诚、李恒威、王小潞、金立、廖备水、胡龙彪、徐慈华等10多位教授、副教授到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牛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新加波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研究访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心近年以合作培养的方式派出了33名博士生分别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学习。

四、学术活动

“心智与意识研究组”、“语言、逻辑与认知研究组”、“语言与思维研究组”、“语法、语义与认知研究组”这四个自发建立并运行多年的研究组是CSLC最活跃的学术“单位”,它们高效规范、定期举行的学术活动为CSLC营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它们也成为CSLC的研究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共同的学术“家园”。

邀请来自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做报告,有助于CSLC了解学术动态,加强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和交流管理经验。CSLC自成立起共举办了160场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为了更好地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主题、方法、思路、研究前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促进中心各学科以及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CSLC举办了“认知科学研究——浙江大学西湖学术论坛第十四次会议”(2007),“认知与文化研究国际会议”(2007),“当代认知科学理论及应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之五”(2008),“浙江大学—乌特勒支大学国际话语与认知研讨会”(2010),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举办了首届“哲学:中国与世界”论坛(2011)。

与清华大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了第四届认知科学会议(2012)。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学术研究组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学术动态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