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灌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2-07-26 09:34
山西水利 2012年6期
关键词:汾西末级灌溉面积

王 瑶

(临汾市汾西水利管理局,山西 临汾 041000)

汾西灌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境内,设计灌溉面积4.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3万hm2,纵贯洪洞、尧都、襄汾3个县(区),南北长120km,东西宽5~15km。主要水源有汾河、龙子祠泉和郭庄泉,主要工程设施有:取水枢纽3处,年均引水量4亿m3,干渠9条250km,支斗渠1155条1200km,建筑物16000余件;中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6800万m3;提灌站62处,装机9200kW;扬水站2座,装机6600kW;水电站1座,装机2500kW。灌区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厂矿企业较多,是临汾市工农业生产基地;灌溉面积占临汾市总灌溉面积的1/4,同时还担负着霍州发电厂、临汾钢铁公司、侯马冶炼厂、曲沃宇晋钢铁公司、襄汾星原集团、襄汾光大焦化及尧都海姿电厂的工业供水和临汾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是山西省十大灌区之一。

汾西灌区是一个运行50多年的老灌区,在管理体制上一直沿用旧的管理模式,虽然在这些年中灌区经历过一些体制改革,但不是很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灌区存在的问题。灌区内骨干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年久失修,末级渠系配套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灌溉面积不断萎缩,水费回收率过低,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制约着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灌区积极推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节水工程改造,加大末级渠道防渗率,全面实行“以水计征”,提高灌区的整体效益。

1 全面实行“以水计征”,提高灌区水利用效益

目前,临汾市按2010年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19m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约13%。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000m3的地区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低于500m3的地区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依据这个标准,临汾市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全市平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为2775m3,比全省平均每公顷占有量2835m3少2.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

汾西灌区作为临汾市唯一的大型灌区,自2011年底以来,针对灌区水资源现状,分析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了灌区的一些重要制度,改变灌区的农业灌溉模式,并购置了10余台测流仪,成立了专门的测水小组,在灌区全面实行“以水计征”,彻底打破以前的传统收费模式,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灌区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加快干渠骨干工程的改造及配套

汾西灌区共9条干渠,总长250km,其中包括:七一渠、跃进渠、通利渠、红旗渠、统一渠、母子河、反修渠、红卫渠及七一水库二支干渠。

七一渠是9条干渠中最为主要的渠道,该渠始建于1958年,北起洪洞县杨洼庄村,自汾河取水,南至七一水库,全长102.1km,渠道设计流量23m3/s,加大流量28m3/s。该渠是汾西灌区的命脉渠,不仅担负着沿途3县(区)1.8万hm2的农业灌溉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排洪和向七一水库输水的重要任务,是库区2万hm2农田和周边工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由于渠道运行时间长,工程设施老化,导致水浪费严重。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七一渠的作用,汾西水利管理局抓住水利部“两改一提高”的有利机遇,对七一渠进行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已改造完成渠道46.8km,完成防渗配套率43.5%,下一步将结合“十二五”规划,使七一渠的防渗配套率提升到85%左右。这样将大大提高七一渠的输水、灌溉及防洪能力,使汾西灌区的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得到有力保障,对推动当地工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加快末级渠道防渗配套

汾西灌区有支斗渠1155条,长度1200km,分布在洪洞县、尧都区和襄汾县。灌区支斗渠以下基本为土渠,末级渠道防渗配套率低,跑、冒、滴、漏现象随处可见;灌区水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不达50%,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末级渠道建设的投资力度,汾西灌区抓住政策机遇,进行了末级渠道防渗配套建设,但目前的防渗配套完成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受益区的需求,所以今后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对末级渠道建设的力度,提高灌区水利用率,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效益。

4 积极开拓用水市场

4.1 开拓农业灌溉用水市场

从设计灌溉面积与有效灌溉面积的对比来看,汾西灌区的农业灌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利用灌区内的涧河或沟壑修建一部分小型水库,既可发挥防洪作用,又能在用水淡季时储备水源,用于农业灌溉或工业供水。沿渠修建一部分高灌口,不仅扩大了灌溉面积,同时又服务了地势较高的农田,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灌区效益十分显著。

4.2 发展工业用水市场

汾西灌区除灌溉、发电、养殖等功能外,还担负着向多家电厂和其他企业的工业供水和临汾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由于农业灌溉水量损失严重,且灌区水价过低,加之灌区管理单位职工众多(在职人员550余人,退休人员120余人),其农业水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灌区的正常运行开支,工业水费已成为支撑灌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国家对水利行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加快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在今后几年内,干渠骨干工程改造及末级渠道的防渗配套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样将会有效提高灌区水利用率,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可用于发展工业,来弥补灌区的收入不足,解决职工的工资及福利问题,保证灌区正常运转。

5 激发灌区职工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

汾西灌区是一个运行了50多年的老灌区,由于种种原因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特殊性,目前灌区的管理机制为总局—分局(处)—管理站,这是灌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个弊端。如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灌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使一线职工能够积极工作,发挥灌区主人翁精神,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一线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定期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变被动为主动,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倡导“水商品”理念;同时还要实行激励机制,让职工的工资与水量水费相挂钩,在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回收的水费越多,职工工资就越高,最大程度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6 结语

今后,汾西灌区要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机制,使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灌区效益,真正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汾西末级灌溉面积
末级压出室水力结构对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运载火箭末级离轨控制策略优化
超临界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管爆管分析
又踏层峰望眼开——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公司40年改革发展综述
元代中书左丞傅岩起研究
DF100A发射机末级电子管的计算与分析
2016年河南省已建成灌溉面积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节水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
汾西村名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