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2012-07-30 01:12谢莲碧
天府新论 2012年6期
关键词:粮食数据库思想

谢莲碧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解决5.4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摆在新生政权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粮为纲”、“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口号,粮食生产甚至被当成轰轰烈烈的运动来开展,却仍未能避免饥荒的发生。中国真正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创造了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粮食基本自给的世界奇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因此,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任务。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说: “不知思想,则无由知事之全质。……以此而言史学,则于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皆不能知其成立转变之由,不足称为真正智识矣。……欲弥此憾,非先有详博之思想史不可”。〔1〕由是,对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关于粮食安全思想研究成果的检索数据分析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CNKI期刊数据库、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重要报纸数据库中选择“主题”栏目搜索与粮食安全思想研究有关的文献,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输入“粮食安全思想”,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重要报纸数据库中命中结果都是0条,CNKI期刊数据库命中结果为7条。(2)一级搜索“粮食”,结果中再次搜索“思想”,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重要报纸数据库中命中结果仍为0条,CNKI期刊数据库命中结果为133条,去除与粮食安全思想无关的文献,有效文献48条。(3)直接搜索“粮食安全”,在结果中排除一些粮食生产、存储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粮食安全领域思想建设工作文献等与本文研究对象无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在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中命中结果为78条;CNKI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为38条;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为149条;CNKI重要报纸数据库中为2135条;CNKI期刊数据库中为3780条。(4)在Baidu中输入“粮食安全思想”,搜索结果显示,没有与搜索词条严格一致的文献。搜索结果见下表1-1。①检索数据截止日期:2012年5月

表1-1 粮食安全思想成果检索分析表

在有限资源中进行简单的主题搜索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粮食安全思想相关研究的全貌,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和CNKI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能够查获的文献资源中比较权威、全面的数据来源,因此,这对我们了解以粮食安全思想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和CNKI四个重要数据库资源中的搜索结果,以及Baidu搜索的结果的数据和查询结果中的文献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这些资源库的文献中,以粮食安全思想为主题的研究对象非常缺乏,以特定时期粮食安全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而以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在搜索结果中处于空白。

二、粮食安全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国际上对粮食安全概念的定义,从1974年罗马粮食会议提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2〕这一粮食安全概念之后,又相继于1983年、1996年对这样概念进行了修正,不仅强调粮食的供给,还特别强调人们对粮食的获取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对粮食的获取能力,强调“买得起又能买得到”。2001年波恩世界粮食大会又提出了持续粮食安全的概念。而国际上其他学者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从对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阐释、丰富,发展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讨论的观注点也逐渐丰富,包括了市场经济的成长、农业的发展、贫困消除、民主参与、收入提升、消费模式的变更与环境保护等方面。〔3〕

而我国自1983年吴天锡在《世界粮食安全政策》一文中引入“粮食安全”概念以后,从一开始的介绍、阐释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到逐步立足于本国国情,讨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赋予这一概念以新的内涵。

我国学界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与FAO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FAO是立足于贫困人口、第三世界国家的粮食获得情况和营养状况提出这一概念,究其本质,实际上是指称“食物安全”。而我国学者多立足于国家安全角度,从宏观上谈粮食安全。正如朱泽提出的“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4〕中表述的观点,阐明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追求。而刘笑然进一步论述,认为“粮食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满足每个居民获取所需粮食及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它具有地域、对象、数量、质量、卫生、价格和运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现代粮食安全至少应该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流通安全和生态安全四层涵义”。〔5〕

(二)以“粮食安全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成果

虽然粮食安全概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但中国的粮食安全思想自古便有。在既有的研究中,对粮食安全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对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研究。如傅强在《论〈管子〉的粮食经济思想》一文中系统论述了管仲的粮食经济思想。杨春凌在《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研究认为司马迁经济思想不同于以农为本“重农抑末”的狭隘观点。王汉民在《我国古代的粮食政策》中重点介绍了古代的粮食政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宾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吴宾博士认为,粮食安全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 “古代粮食安全更侧重于粮食生产和储备”,〔6〕并且,“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与古代荒政思想一脉相承”。〔7〕在此基础上,吴宾博士梳理了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在魏晋隋唐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荒政思想全面成熟,明清时期定型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并总结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征,以及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对粮食生产与古代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

其次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人粮食安全思想的研究。如邹华斌、龙国存、王锡伟、李华民等对毛泽东“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以粮为纲”等粮食安全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张蓝水、孟富国等对刘少奇粮食生产方面坚持“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思想进行研究,并与毛泽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比较;吴振兴、唐正芒等对陈云的粮食思想,尤其是统购统销思想等进行系统整理。诸多论文专著对邓小平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总结,认为邓小平代表性粮食安全思想是粮食安全“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农村生产制度进行改革,让农民修养生息,使粮食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使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有学者对江泽民三农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强调其“三个稳定,两个平衡”的思想。刘正英、魏赤娅研究认为,朱镕基粮食安全观的突出之处在于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思路。另外,一些回顾性文集如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杜润生文集》等,对新中国建国以来有关粮食安全的一些重要政策产生过程的回顾,对各方代表人物粮食思想进行挖掘,对事件背景进行详细描述。

(三)对粮食安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粮食安全的战略产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随时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以及WTO的国际环境把粮食安全问题推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粮食生产方面,林毅夫,姚洋,周天勇、钱忠好等人论述了土地制度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并认为技术进步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黄季焜等学者甚至认为,以往的研究高估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实际上,技术研发、灌溉、教育才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杨明洪等学者则将眼光放在农业投资,论证农户收入、土地收益、农户投资与农业贷款可得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还有一些学者强调粮食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8〕有很多研究对现在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绩效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粮食流通方面,学者们对粮食市场、粮食价格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节手段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家在流通领域的价格补贴政策效用、不足,提出对策建议。〔9〕粮食储备方面,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到1955年就开始安排国家粮食储备。此后,储备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标志着我国储备粮规模和体系基本形成。在粮食安全领域,学者们对粮食储备制度在储备主体、储备管理、储备规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粮食贸易方面,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粮食市场也逐渐向世界开放。粮食贸易不再是国家掌握在手中用以调节国内粮食供需的利器,而成为新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学者们都认为,当前,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中国粮食贸易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对入世以后的国家粮食安全模式、粮食贸易政策等进行讨论。

三、对既有粮食安全思想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新中国建国以后,从毛泽东时代“以粮为纲”,到邓小平时代“休养生息,全面发展农业”,到第三代领导人提出粮食安全是战略产业,到现在的“工业反哺农业”,粮食安全一直是整个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深刻指明了粮食安全对对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相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对西方粮食安全政策的介绍,对建国初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证调查、分析、预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讨论,对粮食安全依靠自身还是依靠贸易进口的争论,以及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政策的研究、阐释,为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些研究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多是就粮食安全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或者是对某些代表性人物的粮食安全思想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对某一个阶段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非常缺乏。吴宾博士对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研究,是在笔者可查的文献中唯一的对特定时期粮食安全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

第二,对粮食安全具体问题的研究在进行阶段性划分时,有的研究按照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有的研究按照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主要研究统购统销阶段 (1953—1997)、双轨制阶段 (1985—1997)、市场化改革阶段 (1998—2003)、全面市场化阶段 (2004以来)。有的研究按照领导人集体的更替,按照以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来划分粮食安全研究的阶段。这些阶段划分,都是出于对粮食安全某一方面内容研究的需要进行的划分,作为粮食安全思想史的研究来说,有可以借鉴之处,但不能借用,否则会失之偏颇。

第三,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问题的学者往往忽视粮食安全制度的历史积淀,更没有很好地挖掘对粮食安全制度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根源。实际上,制度的变迁与思想的演变是不可割裂的。粮食安全思想,特别是国家决策层中占主导地位的粮食安全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建国以来粮食安全制度变迁。

四、对粮食安全思想研究的几点展望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从对既有的粮食安全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国内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从对世界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概念介绍,发展到逐渐提出立足于中国国家安全的粮食安全概念,并对粮食安全内涵进一步丰富,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生产、消费、流通、储备、贸易等各个环节,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国际国内两个环境,当前与可持续发展等各种角度,阐释粮食安全的内涵。

在对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第一,粮食安全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以农业积累特别是粮食的产出积累支持工业的发展,是粮食安全的目标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上述三个目标发展成为:保障人民有足够的、营养安全的食物;保障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交往过程中,不因粮食问题产生危机,而受他国威胁;保证国家经济领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从粮食安全目标的发展来看,人民的吃饭问题、国家的安全问题、产业发展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要实现的核心目标。

第二,粮食生产。由于新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下建立了新生政权,开始经济建设,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政权稳定,同时也为了给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粮食总产量。随着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力进步,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提升,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可有丝毫放松。粮食生产方面的观点与论争一直是粮食安全思想中重要的内容。

第三,粮食流通。粮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建国之初,为实现国家对粮食的控制,以获取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国家在粮食流通领域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改革开放之后,粮食流通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是粮食安全领域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对粮食流通的特别关注,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粮食储备。中国自古就重视粮食储备在调节丰歉、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对粮食储备一直相当重视,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复杂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粮食储备更是国家调节粮食市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不受他国威胁的重要手段。粮食储备一直是粮食安全思想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在粮食安全概念引进到学术研究领域之初,有的学者将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几乎划了等号。如厉为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直致力于粮食储备的研究,认为粮食储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第五,粮食贸易。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贸易是掌握在国家手中,以粮食出口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发展,以进口粮食救济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粮食贸易市场,必须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选择适当的粮食安全模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粮食贸易的观点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即指国家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满足其他产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并应付粮食危机。尽管学者们对粮食安全的内涵提出了丰富的内容,但为了研究建国以来粮食思想的发展演变,把握重点,研究粮食安全思想研究应包含生产、流通、储备、贸易四个方面的内容。另外,笔者认同以下关于粮食安全内涵的观点:从粮食安全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将粮食安全分为宏观安全与微观安全;从粮食安全的影响时期来看,可以分为当前的粮食安全和长远的粮食安全。

(二)关于粮食安全思想研究的构想

其一,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既有的粮食安全思想研究文献基本上都是以某一代表人物或者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粮食安全思想,或者是粮食安全思想某一重要方面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十分罕见。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尚无人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地以占世界可耕地10%的土地资源解决了近世界1/4人口的粮食问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政治运动不断,粮食安全思想的形成过程充满了争论、反复乃至斗争,有许多教训需要而吸取。因此,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二,可以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新的阶段划分。在既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的学者按粮食生产的发展来进行划分,有的学者按流通体制政策变化来进行划分,有的学者按领导人集体的更替来进行划分。这些阶段划分方法,对于我们系统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的演变,有失偏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否考虑我国粮食安全思想形成过程在不同国际国内环境下呈现的特点,把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明确划分为粮食安全思想的形成 (1949-1956)、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1957-1978)、粮食安全思想的转变 (1978-2002)和粮食安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003至今)四个阶段,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的演变规律。

其三,重视我国粮食安全思想从基础产业观向战略产业观的转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粮食安全思想尽管充满了争论和反复,其基本内涵始终是将农业视作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强调粮食安全服务于国家政权稳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的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思想的基本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的粮食安全主流思想将粮食产业提升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国家安全的战略的角度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强调重视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粮食安全思想从基础产业观向战略产业观的转变,不仅反映了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认识的深化。重视粮食产业的战略产业地位,实际上是突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长远目标,重视保证粮食总产量与提高生产经济效率的目标平衡,以及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其四,探讨粮食安全思想对粮食安全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粮食安全思想对粮食安全决策过程制度选择中理念的树立、政策目标的确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的制度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由基础产业观向战略产业观的根本转变,深刻影响了粮食安全制度变迁。基础产业观时期,以计划经济理念为粮食安全制度设计的指导理念,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粮食生产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为目标,表现为以集体生产方式保证粮食增产、以统购统销实现国家对粮食的控制的制度选择。战略产业观时期,以市场经济理念为指导理念,以实现粮食总产量与提高经济效率二者的平衡、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制度选择上体现为:稳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粮食流通市场、深化储备体系市场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的制度改进措施。而粮食安全制度的实践,又将影响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粮食安全思想与制度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思想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34.

〔2〕吴天锡.世界粮食安全政策〔J〕.世界农业,1983,(6).

〔3〕杨晓伟,刘小丽.邓小平“共同富裕观”三题〔J〕.天府新论,2011,(5).

〔4〕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

〔5〕刘笑然.论中国粮食安全〔J〕.中国粮食经济,2010,(3).

〔6〕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6.

〔7〕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6.

〔8〕张菊梅.农村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模式、困境与发展路径〔J〕.天府新论,2012,(4).

〔9〕姚芳,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天府新论,2010,(5).

猜你喜欢
粮食数据库思想
珍惜粮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的粮食梦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