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绘画艺术与美学思想

2012-08-15 00:42陈璐璐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29期
关键词:云林倪瓒山水画

⊙陈璐璐 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作 者:陈璐璐,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引 言

倪瓒是元代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他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季四大家”。字元镇,又字玄瑛,号有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有风月主人、肃闲仙卿、幻霞子、朱阳馆主、无住庵主等。他的画上常常题写云林二字,世称云林先生。从记载来看,倪瓒是常州无锡梅里诋陀村人,其祖上是无锡的大地主,家境非常富裕。其远祖在朝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去世很早,他从小是由哥哥养大的。倪瓒的父亲是一个很会治家的人,倪家一直都非常富裕。倪瓒的父亲死后,他的哥哥支撑起门户,在哥哥的抚养下,倪瓒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少小聪明,勤奋好学,他对诗很感兴趣,曾经立志要当一名诗人。倪瓒家有一藏书阁,取名“清阁”,里面的藏书非藏丰富,倪瓒在四十岁以前把里面的藏书全部都认真阅读和研究过。可见,倪瓒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倪瓒的生活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哥哥因病去世,他非常悲痛。从此,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从前那种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消失了。倪瓒受到了家庭变故的重大打击,加上元朝外族的统治,严重的种族压迫,倪瓒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倪瓒开始信奉道教,后来他又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对这两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倪瓒的思想来看,他受到儒、道、禅思想的重大影响,其中,道家与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因此,倪瓒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漂泊于江湖间,把他的思想情感寄托于书画创作之中。他长期游历于太湖一带,对于太湖独特的山水很感兴趣,他在师造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成为了元代山水画的一代大家。倪瓒的山水画最具有文人绘画的艺术特点,追求一种简洁、平淡、萧疏的美学特点。其山水画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与他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文人画的美学原则,体现出了文人绘画抒情写意的艺术思想。

一、倪瓒的山水画与美学思想

倪瓒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在各方面的修养都非常高,中年后,他还对道家、佛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做过深入研究。他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诗古淡天然,自成一家,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可与被称为“元四家”的虞集、杨载、范椁、揭斯齐名,传世的诗集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阁集》《清阁全集》等。虽然倪瓒在写诗上很有名气,但是,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更大,以至于掩盖了他的诗名,他的山水画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一代新风,他的绘画思想与山水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倪瓒的山水画学董源的最多,后来,他在继承董源山水画的基础上,结合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画法,根据太湖一带自然山水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技法。因此,倪瓒的山水画风格早期宗似董源,后期呈现出他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倪瓒家中收藏的名画很多,根据《清河书画舫》的记载,他曾经收藏有董源的《潇湘图》等名画,这说明他在董源的山水画上下过工夫,这一点从他的山水画中是不难看出的。他后来的山水画无论是构图,还是意境其实都受到了董源的巨大影响,所以历来的美术评论家都说“元四家”皆宗董巨,都是从董巨山水画中变化而来,确实是有道理的。倪瓒的山水画在学习董源的基础上,又能博采众长,他还临摹学习了荆浩、关同、李成等人的画法,结合南北山水画之长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画法。倪瓒收藏有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等等名画。董其昌说“: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山石宗关同,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他在自己画的《狮子林图》上题“:余以赵君善长,以意商榷作狮子林图,真得荆、关遗意。”可见,倪瓒除了学习董源一派的山水画法,同时他还学习过北方山水画派画家的作品,这对他后期风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能代表倪瓒山水画风格的是他表现太湖平远景色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的独特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构图、皴法、意境等方面。从构图上来看,他的山水画构图景物很少,极其简单。其特点为往往近景是一低矮土坡,上有几棵树,对岸是远山、天空,中间一片空白,表现出河水。这种构图远景在上,近景在下。实际上,这种构图法是对董源、米芾平远山水的一种发展,“元四家”中的吴镇也有类似的构图。倪瓒把这种构图法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加之他那种淡雅、萧散的画风,使得这种构图更具味道,成为了文人山水画抒情写意的最高典范。从表现技法来看,他把荆浩、关同山水画中方折的笔法加以变化,用一种柔美的笔法画出,创造出一种称为折带皴(迭糕皴)的皴法。这种皴法以侧锋用笔为主,柔中带刚,皴法简洁,体现了与荆、关的方折坚硬的笔法上的区别。他用墨极少浓墨,只是点苔稍浓,整个画面以淡墨为主,他把淡墨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用墨虽淡,却能显出精神,这是很难达到的,他用笔看是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笔法松动,一笔下去却又万千变化,枯中带润,笔墨秀润。总体来看,倪瓒的山水画风格是元代山水画家之中画法最为简洁的,他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平淡”“柔润”“萧散”的美学原则。

倪瓒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在元代乃至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具有他自己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笔墨也和元代其他的山水画家不一样,董其昌评论说:“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又重,不得永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他一改山水画以圆笔为主的笔法,他的笔法变化更加丰富,画中的线条与皴法在似有似无之间,生动自然。其用墨枯而淡,有惜墨如金的感觉。他“平淡”“柔美”的画风代表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及美学的所有原则,他是文人山水画抒情写意的最杰出代表。

二、倪瓒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倪瓒能够在山水画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在于他的天资和勤奋;另一方面在于他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和系统的美学思想。倪瓒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其绘画作品与诗文中。他在一首题画墨竹的诗文中说:“一种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在《答张藻仲》中提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还在一首诗中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倪瓒这些言论的中心意思是,作画不必要求形似,作画和写诗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发泄自己胸中的逸气,作画的目的是为了自娱。倪瓒的这种美学思想的根源实际上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孔子的“游于艺”的思想就规定出了艺术是以“娱乐”为目的。到家的“逍遥游”也是这个道理。宋代的苏轼、米芾、米友仁等式这种思想推行和实践者,他们作画就是以“娱乐”为目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苏轼还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点。可见,苏轼等人的美学思想对倪瓒的影响很大。南宗文人山水画发展到元代,达到了抒情写意的高峰,“元四家”就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中,倪瓒的这种思想在他的言论与作品中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他把以抒情写意的文人画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倪瓒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在山水画史上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他被后人列为“元四大家”之一。董其昌对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画眼》中说道:“元时画道最盛……其有名者,曹云西、唐子华、姚彦卿、朱泽民辈,出其十不能当倪黄一。”“元人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气息,独云林古淡天真,米颠后一人而已。”董其昌把倪瓒推到了很高的位置,其地位在“元四大家”其余三家之上,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自娱”等美学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极大。

结 语

倪瓒作为一位元代南宗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画家,明代的沈周、文徵明等人都曾临摹过他的画,董其昌对其更是推崇,他也在倪瓒的山水画上下过工夫。在明代,学习倪瓒成了一种风气。清代的山水成了“元四家”的天下,“四王”等人都临摹过倪瓒的山水画上。可以说清代的山水画家,无论是“四王”为首的正统派,还是石涛等人的法我派,都对倪瓒的山水画进行过学习和研究。可见,倪瓒在山水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郑奇.古代名画赏析[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5]谭天.中国美术史百题[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云林倪瓒山水画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